贵州赤水:退出贫困 奋进小康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2 17:00

暮色沉沉,宽敞弯曲的柏油公路畅行无阻,茂密的竹林无声地守护着位于乌蒙山片区的一个小村庄,养殖着大量冷水鱼的池塘此刻静谧无比。在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笃睦村,65 岁的何中华津津有味地收看着《新闻联播》,当习近平总书记出现时,她激动地说,“党的政策好得没话说,以后的生活根本不愁,干部讲过要退出贫困县的事情,应该的嘛,国家资源该给更需要的人!”

生活,群众有奔头

82 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赤水,揭开“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今天,赤水人民齐心协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胜利。

赤水地形复杂,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以高原峡谷和山原峡谷为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000 人,贫困发生率 14.6%。90% 的农民单家独户分散居住。傍着绿水,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 ;依着青山,却只能忍痛砍掉长势喜人的竹林,任由它烂在山中望路兴叹。基础设施成为赤水市脱贫攻坚最大的难点。

再难也要克服!哪里有需要,赤水的脱贫攻坚战场就在哪里。2016 年,在贵州省还未实施“组组通公路”政策时,赤水斥资 18 亿元修了 2100 公里的通组路。路一修通,当年老百姓户均纯收入增长了 4 万元,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赤水最得民心的惠民工程。

改水、改电、改坝、改厕、改厨、改卫,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水,有可洗澡的卫生间……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了贫困户的满意度,也覆盖了广大非贫困户,赢得了他们的感激。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何中华享受到了宽敞的住房、便利的交通,还有了稳定的工作——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每月靠打扫卫生增收 500 元,加上低保等收入,生活越过越好,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物质条件的改善,让群众有了发展基础。“精神扶贫”,则充分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生活的奔头越来越足。701 个村民组、4000 多场群众会,让群众明白了政策 ;发动群众,让每家每户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让群众表达了诉求 ;依靠群众,让群众来引导群众分辨真善美、假丑恶,净化了社会风气。群众观念转变了,志气扶起来了,民心聚拢了。

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居环境优化了,基层治理加强了,干部素质提升了,干群关系密切了……群众也有了更高的诉求:致富、奔小康。

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的两河口镇黎明村受地形限制,曾是赤水市最贫穷的山村之一。几年脱贫攻坚下来,那个失学儿童多、贫困光棍多、无业游民多、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破败村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竹林环绕、碧波荡漾、青山如画、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依托赤水大瀑布景区,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在上游河段发展漂流,结成村党支部、农民利益共同体增收致富。水好、路通、电足,景区的客流量源源不断,2016 年收入突破 80 万元,村集体增收 32 万元 ;人均 14 亩的竹子再也不怕卖不出去,收购商直接到农户家里收购,仅此一项年均增收 7000 元。

“以前两个人在家只能砍竹子,挑到景区去卖,每年有六七千的收入就算不错了。”而现在,贫困户陈全海的妻子在景区酒店打工,每月收入 2000多元。加上竹林和村里旅游分红收入,两人年收入6 万元左右,这让陈全海直呼没想过。

在村支书王廷科的带领下,黎明村又尝试了猕猴桃种植、水产养殖等,富民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这让王廷科意气风发: “我们村共有 222 户、797 人,其中贫困户还剩 11 户、28 人,按照收入测算,今年能全部出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再是梦!”

退出,我们有底气

2016 年 12 月,赤水市正式向遵义市提出贫困退出申请。要退出,必须以脱贫实效为依据。这个申请,凝聚的是赤水人日日夜夜的艰辛付出和共同努力。

属乌蒙山片区贫困县的赤水市,辖 3 个街道、11 个镇、3 个乡。2014 年以来,在识别出10332 户、2.8 万人的基础上,通过两年动态核查管理,清查出不符合建档立卡对象3784户、7580人,对符合建档立卡对象新纳入管理 3461 户、8324 人。这批人怎么扶?干部挠破了头。

赤水市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6.2%,居贵州省第一位。以此为突破口,赤水市很快确定了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新路。2014 年以来,共投入各类资金 388 亿元助推脱贫攻坚,探索出“九不”增“九感”路子,得到汪洋副总理的批示肯定。

近三年来,赤水累计投入 38.1 亿元完成新(改、扩)建和硬化通村公路 3072 公里,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 49 条,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 ;共投入 4.25 亿元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确保村村通讯 ;累计投入 2.19 亿元建成重点水库两个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519 处,解决了 1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投入 2.88 亿元实施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51 个贫困村供电质量得到保障……

在干部齐上阵的同时,赤水的社会扶贫大格局也不断增强。2014 年以来,社会各界企业帮扶资金约 1.4 亿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 200 余个。上海市普陀区对口帮扶赤水市援建(捐赠)项目 27 个,累计投入 1862 万元,帮助破解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经过几年努力,赤水市实现 6 个贫困乡镇的“减贫摘帽”,32 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7495 户、24120 人,贫困发生率由 2014 年的14.6%下降到了 2016年底的 1.95%,达到退出标准。“我们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政策落实到位,产业扶贫基础深厚,干群关系和谐,工作作风扎实,扶贫措施精准。”在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看来,这是赤水市申请贫困县退出的底气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是赤水市脱贫最大的底气。目前,赤水市农业主要打造“十百千万”工程,即 10 万亩金钗石斛、100 万亩商品竹林、1000 万羽乌骨鸡、3万亩冷水养鱼。这些产业在赤水拥有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并有数家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开发,充分保证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及长效性。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消费及农民就业提供了更大的支持。6 个国家级及以上旅游资源的开发,让旅游业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更带动 7 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旅游路、发上了旅游财。

“在赤水,贫困群众增收途径很多,家家户户有2~3种产业可以选择。2016年贫困线是3146元,而赤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 7985元,已脱贫户为 8326 元。我们在进行严格的自评后,决定向遵义市申请退出,这份信心,我们有!”赤水市扶贫办主任严本涛说道。

考核,动最真格的

中央领导曾强调,贫困县摘帽退出,政策性强,必须严之又严。要按照贫困退出机制要求,规范执行贫困县退出的标准和程序,从严从实开展贫困县退出评估检查,确保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对于赤水市的脱贫摘帽工作,遵义市高度重视,建立了指挥体系。2016 年 9 月,由遵义市扶贫办牵头,整合 9 个部门成立专项驻赤水督导工作组,除扶贫办外,其他 8 个组都由副县级以上领导带队。今年 4 月,当地更是加强了督导力量,从 9 个部门中抽调 37 人,长期驻赤水市,户户过,人人过,和村民吃住在一起。

强化反馈体系。每天早上七点督导队员出门进村入户,晚上十点多返回,开碰头会,对当天督导情况进行反馈,凌晨一两点休息,逢周五晚上赶回遵义,周日晚上赶到赤水。一位督导员告诉记者, “每天我们去村民反映最强烈、最偏远的地区。若是个性问题当场交办,若是共性问题则到晚上的碰头会上讨论研判,反馈给赤水市,督导他们解决。”这是督导工作组 37 名成员几个月来的日常状态。

一次,队员们要去一个尚未通水泥路的自然村组,正值下雨,进村路满是泥泞。想到督导工作的基本原则,不能落下一户,队员们骑了两个小时的摩托车蹚过水和泥混和成的“水泥路”,坚持进入该村,了解到了实际情况。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作选择,是遵义市压实给各级的工作责任。

“根据国家及省里贫困退出机制,我们严格执行退出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2016 年遵义市有 4 个县(市)申请了退出,经过严格的考核检查,赤水市各项指标均达标,是所有申请县(市)中情况最好的。继而,我们向贵州省扶贫办推荐了赤水市。”遵义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刘强介绍。

严格把关的不只遵义市。在赤水市接受省级核查并顺利通过后,贵州省确定了退出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这其中最严格的,莫过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第三方,对赤水市退出情况开展的专项评估。评估给出的结果,让赤水市无比自豪 :漏评率 2%以下,错退率 2% 以下,群众的认可度达 90% 以上,脱贫结果真实可信。

赤水已经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扶贫答卷。今天的赤水,民风更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经历了脱贫攻坚战,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惠泽,绝大多数群众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委政府,感谢习近平总书记。茫茫林海深处,家家户户青山绿水环绕,人与环境相得益彰,生活有保障,发展有产业,红色的赤水大地俨然已成为人间仙境。

“贫困县退出后,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对赤水市,我们坚持正向激励。”贵州省扶贫办主任李建强调。

国家及省级的支持,给了赤水市继续攻坚的底气。下一步,赤水市将会把动态识别、帮扶措施、群众工作、扶贫责任进行到底,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早日奔小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