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讲”出来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2 17:00

2017 年 11 月 13 日,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村委,一场别开生面的“十九大精神专题讲习”正在进行。这间能容纳 50 人左右的讲习所会场座无虚席。台上,35 岁的讲习所指挥长谢伟铿锵有力、激情饱满地将十九大精神细致地讲了出来。台下,海子村的男女老少端坐着,正聚精会神,不时发出一阵喝彩。

今年 4 月 14 日,毕节市威宁县率先挂牌成立脱贫攻坚讲习所。自此,讲习所在毕节乌蒙山区生根发芽,并在这片赤水河蜿蜒流淌的红色热土上渐成燎原之势,彝、苗、回等民族群众的精神面貌显著改善。

破“旧”——小课堂里的大学问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农民讲习所曾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24 年 7 月,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创立,毛泽东任所长,萧楚女任教务长,周恩来、瞿秋白、吴玉章、彭湃、邓中夏等人担任教员,讲授与农民运动相关的课程,为中国革命培养出了一批重要骨干,为改变中国农民的命运蓄积了巨大的能量。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与讲习所的“结合”,使讲习所这个特定历史事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带给世人新的惊喜。

黔西县金兰镇双玉村村民董用海虽不是村里家庭条件最困难的,却是让村干部最头疼的。“他家跟我家条件差不多,凭啥他是贫困户,我就评不上?这不中,我要上访。”董用海的理解是自己家也穷,却没沾上“精准扶贫”的光,一点好处没捞着,政府偏心。自 2015 年以来,这个难缠的“上访户”,让各级干部头疼。

一次次苦口婆心地上门同董用海谈心,向他讲解扶贫政策,为他安 排 各 种 免 费 技 术 培训……干部们虽然想尽办法,却还是拉不回“一根筋”的董用海。他坚持认为上访是解决自家贫困问题的唯一途径。镇党委书记陈健气得直跺脚:这个“老顽固”啊!真是要人命!

不仅是董用海,金兰镇留守儿童多、矛盾纠纷多、上访对象多、贫困人口多、乡村陋习多,究竟怎么才能做好工作呢?

这时,毕节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来了,干部们还是有些困惑 :发动群众,团结群众,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啊!可是,怎么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讲习中来呢?怎么让讲习所看起来“很美”,办起来“更美”呢?

今年年初刚开班时,大部分村民根本不知道这讲习所要讲啥,也不知道讲的东西有啥用,大部分人是来看热闹的。

讲习所讲什么?怎么讲?成了干部们要解决的首道难题。

董用海之所以要上访,正是因为他对扶贫政策不了解。群众的第一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口传口、以讹传讹,不仅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落实、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加大了基层扶贫工作的难度。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政策讲习员应运而生。

在讲习所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市、县、乡、村各级书记和村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干部等都可担任政策讲习员。他们讲思想,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他们讲政策,讲透产业帮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兜底等脱贫政策,让政策更容易理解,让困难群众心里更透亮更有数。

“咱这可是直接面对群众。讲课我可有压力啊,怕讲不好。上台要是没讲到位或者没说清楚扶贫政策,村民会有疑问,就可能不信任政府。不怕你们笑话,每堂课我都要反复准备,这大半年来感觉自己也提升了一大截。”28 岁彝族小伙、海子村讲习所所长、共产党员杨帆感慨地说。身旁一位大爷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讲得好懂,习近平总书记都是为我们好,大家伙信你们!”一位大妈接话说,“我们爱听着哩,政策讲得清清楚楚,这样好啊,没上过学也能听得明白。”

虽是料峭深秋,却在这样的零距离交流中流淌出融融暖意。董用海的“坚持”也没了。现在的董用海,不仅搞清楚了国家的政策,更明白了党的良苦用心,他利用“惠民贷”贷款 5 万元,养起了 5 头牛、10 只猪,种起了洋芋、大葱,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破“懒”——吹起创新文明之风

除了政策讲习员,讲习所还有“两大员”——文明讲习员和技术讲习员。由各级乡贤榜样、法治先锋、文明标兵、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的文明讲习员队伍,成为活跃在讲习所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56 岁的杨绍书是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的一名数学老师,多年来坚持采用汉、苗双语教学。今年,懂苗语的他自愿加入农民讲习所,担起了向苗族群众翻译、讲习的重任。

青白色的水泥直通村组,中草药、华山松、柳杉构成的苍翠波浪环山守望,红黄相间的花海缭绕村口,一栋栋青瓦白墙散落在郁郁葱葱的绿海之间。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更像一个诗意的仙境,村民守着绿水青山,挣着“金子银子”。好生活、好习惯、好风气,已经成了村民的自觉行为。

这方面,文明讲习员可功不可没。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讲习所是他们的战斗堡垒,县区党校、乡镇驻地、村级办公场所是他们的战斗阵地,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是他们的战场。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优良传统,他们深入宣讲民主法治、传统美德、团结和谐、家训家风等内容,通过集中讲解、村民相互监督的方式,让各村逐步形成爱家、爱村、和谐、向上、向善的干事创业和生活氛围。

“去讲习所上了课,才晓得脱贫致富不仅是干部们的事,更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事 ;不仅是男人的事,也是我们女人的事。”从讲习所回来,纳雍县董地乡青山村贫困户王贵英逢人就谈她的学习心得。

结合脱贫攻坚,文明讲习员向贫困群众讲清楚“直接发钱不是扶贫、发展产业才是根本”的道理,帮助他们算“经济账”“亲情账”,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渐渐地,群众的精神面貌变了,“等、靠、要”思想没了,村民的心思“活”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是一个创新,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肯定,也是要求。讲习所在发展,毕节市委市政府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赫章县平山乡中寨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办微脱贫攻坚讲习所,开办“云上课堂”,目前群成员达到 169 人,上课形式更为灵活、交流更为方便。

在大方县小屯乡,一个挂着“积分兑换”牌子的超市格外醒目。为鼓励广大学员积极参与讲习所培训,学员每参加一个学时,并答对问题可积一个学分,每个学分可兑换 2 元代金券,凭代金券可在学员积分超市兑换同等金额的日用品。目前,超市已兑换价值400 余元的物品,如香皂、牙膏等,这一小举措大大调动了村民学习的积极性。

小屯乡小屯小学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10月 13 日,二年级二班的来睿智带回了家长来书俊“不乱丢垃圾”的承诺书 ;10 月 24 日,该班的陈艺涵带回了家长陈远法“不乱办酒席”的承诺书……小学生充当起文明监督员,不仅使娃娃们养成了好习惯,还使家长们逐步改变了思想观念。

破“难”——让技术到田间地头

细雨霏霏,一群村民围着一棵棵樱桃树,边说边比划着,有的拿着手机录像,有的接过钳子跃跃欲试。原来,这是赫章县平山乡中寨村的技术讲习员在进行现场教学,向村民讲解樱桃树树枝修剪要领。300 元每棵、50 棵每亩的高效益让樱桃树成了不少贫困群众心中的“宝贝”。讲习员一来,群众顾不上当天刮风下雨,全都跑来了。“有技术员手把手地教,多方便哟,讲习所好哇,我们的产业发展快着哩!”村民们对这个措施很肯定。

不拘泥于地点,不拘泥于形式,按村主导产业讲解、按群众需求授课,“群众点单、讲习所配菜”“群众缺什么,讲习所补什么”,让技术直达田间地头,这就是技术讲习员的作用。他们向贫困群众讲脱贫攻坚的方式方法,特别是讲农村实用技术,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又一力量。

如今,中寨村基本形成了集大棚蔬菜种植、生态养殖、有机化肥于一体的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抓住县中等职业学校帮扶的机遇,根据群众需求,组织开展西红柿、黄瓜等种植技术培训和大樱桃修枝、水肥管理等,受到群众的欢迎。

技术讲习员队伍中,有社会各界技术专家,有农技能人,有致富带头人。他们的现场教学、示范带动,让科技真正发挥了作用,让产业发展有了希望,让乡村振兴有了动力。

“一开始安排我去上课,我内心还有点不情愿,给村民上课,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我自己养猪都忙不过来哩。”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养猪技术“土专家”彭德祥不好意思地提起这茬,“上了几次课后,我就找到感觉了。不照搬、死搬书本,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带着乡亲们一起挣钱,这可比我自己闷头发财成就感大多了!”

对此,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学员黄成钰还专门写了一段学习感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脱贫攻坚讲习所,我们进门学知识。脱贫路上强本领,发展产业门路多。他日脱贫致富时,我变技能大讲师。”

截至目前,毕节市共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3896 个, 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全覆盖,开展培训 1.8 万多场,培训干部群众 200 余万人次。讲习所开讲以来,干部作风变了,基层党建夯实了,干群关系和谐了,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了,产业发展更快了。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既聚焦于贫困户,又关注了非贫困户,点面统筹,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毕节市现有 92.43 万贫困人口,我有信心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的话底气十足。

如今,走进毕节大地,你能听到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群众自编的歌谣 :脱贫攻坚讲习所,干部群众你和我。就像当年见红军,看见干部不再躲。宣传政策讲道理,房前屋后种水果。党给我们拔穷根,日子越过越红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