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生物“毒”从何来

有关科研资料以及新闻案例证明,部分贝类生物确实能“藏毒”。贝类生物为什么会有毒?

很多贝类如扇贝、贻贝、牡蛎等都以藻类为食,赤潮发生时,一些藻类植物会产生有害毒素,被贝类生物食用后残留在其体内,从而使贝类生物变得具有毒性。

所以,贝类生物本身并不具备毒性,而是藻类把“毒”的罪名嫁祸到它们的头上。根据人们中毒后症状的不同,贝类毒素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麻痹性贝类毒素。它是贝类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主要产生于单细胞甲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石房蛤毒素。

第二类是腹泻性贝类毒素。这类毒素会导致人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主要产生于鳍藻属和原甲藻属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田软海绵酸。

第三类是神经性贝类毒素。中毒后,人体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运动失常等症状,但不会有神经麻痹的感觉。产生这类毒素的藻类主要有短裸甲藻等。

第四类是失忆性贝类毒素。中毒后,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以及丧失记忆等症状。这类毒素主要由拟菱形藻属类生物产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多莫酸。

对于以上四类贝类毒素,目前尚无解毒的特效药。

1909 年,日本学者田原纯从河鲀鱼中发现了河豚毒素,河豚毒素的毒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差不多,0.5mg 就可以置人于死地。研究人员发现,从一些微生物中如溶藻弧菌、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等也能分离出河豚毒素,表明河豚毒素可能也是从其他微生物中产生的,然后被河豚食用或感染河豚,使河豚表现出毒性状态。但河豚毒素的具体产生机理和过程目前仍然没有明确。

雪卡毒素也是一种海洋生物毒素,它的毒性比河豚毒素还要强,主要在红斑鱼、棕点石斑鱼、波纹唇鱼、宽额鲈等鱼类中积聚,它由一种双鞭藻岗比毒甲藻生成。因此,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一定要慎重食用各种鱼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