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国际奥林匹克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中国赛区)在长沙举行,我和同学贺汝成参加了此次竞赛的场地定向任务赛,并荣获此项目的金牌。
从初次接触机器人到金牌的获得,我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我不惧艰难,坚信只要坚持与付出就会有收获。对于如何积极应对赛事,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赛前研究规则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赛前的第一步准备工作就是“吃透”比赛规则,明确比赛对参赛者的要求、对机器人的限制,从而有的放矢。
例如,场地定向任务赛的规则中规定中学组的机器人高度不得超过 11 ㎝ ,还增设了打杆任务(杆高 14 ㎝ )。这些重要的信息对机器人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挖掘优势
机器人大赛中,场地定向任务赛赛道的具体情况只有上了赛场才能知晓。所以,搭建机器人时,机身越窄,在过弯时越难出界。
场地定向任务赛以机器人支撑点最终所在的环数为首要评定对象,这也告诉我机器人运行越精准就越有优势。
为设计出有优势的机器人,我努力寻找最佳的组合方式,尽量让机身保持对称,确保机器人行进时平稳、精准。另外,机器人的结构力求简单,为比赛时的组装过程节省时间。
三、制定策略
EV3 机器人有多种传感器和功能,但我并未使用场地定向任务赛中可利用的光传感器,而选择了最简单的运行方式。
因为光传感器易受场地光线、赛道图案的影响,而且使用传感器还会增加编程难度,耗时费力。在机器人本身性能良好时,它就能以简单的程序完成任务,所以我的程序里只有前进、拐弯两种指令。
四、苛刻的训练
前期工作做好以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规则中提示的赛道规模 (120 ㎝ ×180㎝ ),我自己设计了几条复杂的赛道模拟比赛现场,既能检验之前各个环节是否准备到位,也可用来训练编程,为比赛积累经验。
机器人的组装速度也需要训练,在拆与拼的过程中熟悉机器人的结构,对机器人作进一步优化。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我们对机器人有满腔热忱,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棋逢对手,与对手切磋、较量,在比赛中不断成长才是比赛的真正意义。(指导老师:何文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