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的历史穿透力
- 来源:当代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27 09:52
2018 年 1 月 23 日至 26 日,主题为“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的世界经济论坛 2018 年年会在达沃斯举行,呼应了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上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习近平主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为处于“多事之秋”的世界激浊扬清、指点迷津、举旗定向,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彰显出深刻的时代洞察力和强劲的历史穿透力,再次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话语魅力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前,国际格局深刻复杂变动,国家治理困境与全球治理挑战交织,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思潮升温,人类社会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凸显。少数大国强国偏执于“本国优先主义”、霸权主义、关门主义,使面临重重困境的世界更难突围,国际社会亟须价值理念和国际关系范式的改革创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与重要节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新的国际观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观,为面临“裂变”风险的世界注入了凝聚力和确定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与强烈共鸣。
“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中国正以果敢的行动和高效的实践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在经济层面,习近平主席 2013 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全球经济强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了样板。中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有效促进了成员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推动了全球经济复苏和世界金融创新。在政治层面,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7 年 12 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好世界的“政党版”倡议,与“一带一路”建设从经济上发力相呼应,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体两翼”,为实现这一人类宏愿提供了又一坚实支柱。在安全层面,中国在联合国注册了 8000 人的维和待命部队,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做出重大贡献。
在生态层面,中国将国内“五大发展理念”用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和落实,努力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理念层面,中国积极推动金砖国家合作和新型南南合作,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同舟共济、扶携前行,努力破解“中心—边缘”结构性难题,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一打口号不如一个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言必行、行必果的胆识气魄与责任担当。中国理念逐步转化为国际认同,中国倡议日益成为全球行动,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议题设置和话语构建能力正在持续增强。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以我为主”的政治原则,又秉持“以世界为念”的天下情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复兴梦想、“以人类为中心”的全球视野有机结合,将眼界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从“中国之中国”延伸到“亚洲之中国”,再扩展到“世界之中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党,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党。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逐步从“单向度话语”向“双向度话语”转变,国际社会不仅“愿意听”,而且“主动问”,中国共产党不仅“自己说”,也“应声答”。从中国“说不”到中国“说能”,中国理念和倡议逐步从“防守辩护型”话语转变为“引领塑造型”话语,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不同于传统强国“以力制人”“以利诱人”“以霸压人”的对抗性和不可持续性,中国共产党正用“以理服人”“以德树人”和“以义交人”来展现世界性大党的独特话语魅力与亲和力,必将继续引发全球价值共振,激发各国对中国智慧经验的分享兴趣。
中国古语有言,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的“关键词”和中国智慧的“核心理念”,既是一种理念愿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行动方案。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的全球引领力必将进一步得到印证和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