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聊来聊去永远是那点东西
最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意思的,是通过观察话题的多样性。我认识一个女性朋友,我和她认识五年了,五年来几乎每一次见面她都在讲她害怕丢掉现在这份工作。你身边也一定有——和她聊天是聊不出什么新东西的,要么永远在抱怨工作或者伴侣,要么永远在纠结一些讲了几百遍的陈芝麻烂谷子。这其实还反映了这人的话题和知识储备极为贫乏,贫乏到不足以支撑一段开拓性的对话。
2、“你懂这有啥用?”
“我在学西班牙语。”——“你学了能干嘛?”“我最近在研究明清建筑。”——“所以呢,你研究这有啥用?”
这些话是聊天的大杀器,足以掐灭掉任何有意思的火花。一旦以“有用”与否作为学习的唯一动机,分分钟扼杀掉对新知的全部兴趣。好奇心强的人会广泛涉猎大量“无用”的技能——调酒、野外求生、手工。这说明这个人对知识的索取无太多功利性。而缺乏好奇心的人对所有“无用”的东西非常排斥,视为浪费时间。和这种人生活在一起,你的兴趣广泛度会被打击和压缩,逐渐成为一个无趣而“有用”的人。
3、不看书,无论纸质版还是电子版
读书是充实人生,探索未知的重要方式。能坚持长期买书看书的人,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而绝大部分人,自从离开校园后就彻底不再看书了,一本也不再看。所谓求知欲,其实和好奇心是一体两面。缺乏对未知的好奇,自然也就无法从探寻未知中找出趣味来。
4、对“人”没有强烈的好奇心
你身边是不是总有一种人,不管是和出租车司机、菜市场卖菜的大妈,还是旅途认识的人都能够很轻易地建立联系,侃侃而谈。而这种联系的建立,源于对陌生人的强烈的好奇心。而另一种人,则完全不想了解别人,也很少和陌生人主动交谈。固守在自己的圈子里,对不熟悉的人怀有敌意,因而错过了身边的惊喜与新奇。
5、去外面吃饭的时候,永远只点自己吃过的菜
吃饭从来不是小事,饮食口味至少反映了三件事:1.原生家庭打下的贫富烙印;2.对既有习惯的保守程度;3.对新事物的尝试意愿。从来只点自己吃过的菜,这只是一个表现,更深刻的原因是他们内心深处拒绝任何改变,是坚韧而保守的人。
6、不爱旅行,或者说对旅行没有强烈需求
有种人,通常不管待在哪个城市,也只会在住所半径一公里的范围内活动。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去远方了。失去了对世界的探究欲其实挺可怜的。陷在一个地方而不移动,这本身就会加剧一个人的既有偏见,假以时日往往心态更趋保守和顽固。
7、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不了解,有抵触
有个英语外教曾经发过帖子,说尽管他是纯正美国长大而且英语非常好,但是在中国当英语老师却经常因为肤色是黑色被严重压价,因为大多数中国家长先天性地觉得白人的英语会更好。这个例子很典型——其实大部分普通的中国人对世界并不那么了解,有限的认知也充满错误和偏见。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是不会被母国束缚住的,他们能跳出中国人的思维范式去看待世界上的其他人。
8、胡扯和编故事的能力基本为零
什么是脑洞大?所谓脑洞大的意思就是能考虑到事件所有的可能性。这反映了一个人联想能力强,有发现事物间隐含的联系的能力。和这种天马行空的人在一起非常好玩。无趣的人有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脑洞小,无脑洞,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脑洞。传统应试教育无法测量发散思维,只能用标准答案考核人,也就无从奖励编故事这种创意性的能力。于是那些无趣无味,但背课本比较强的人就被选拔了上去。这就是为什么拥有高学历的人也不一定有趣。
9、迟钝,对周遭环境变化反应的敏感度差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社会名流、商界大亨往往年纪很大了还对新事物了如指掌?比如一个普通的70岁老头可能智能手机都玩不利索,而一个70岁的企业家却对互联网新风向如数家珍,尽在掌握。
好奇心强的人对周围世界有一个自动在线的雷达,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所以这类人对时政、时尚的东西敏感性特别强,什么东西才刚刚开始流行他们就能很快捕捉到。这种人如果去做生意,往往具有先天优势。而缺乏好奇心的人往往在这方面是有明显劣势的,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改变非常不敏感。没有好奇心会让你的信息库长期处于停止更新状态,失去对生活的激情,最重要的是,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错过很多机会。
10、容易被权威声音压制
缺乏好奇心的人在试错这件事上有着不可思议的小心翼翼,他们是规则的遵守者,是规则把他们带到了今天的中产阶级位置,因而他们对“犯错”这件事非常之恐惧。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位高权重者赐予的,所以他们对权威(老板、政府)有一种先验的盲从。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权威都是正确的。但一旦权威和他们出现了利益分歧,这些人反应过来的时间要比另一种人慢好几拍。而聪敏的人则能迅速意识到不对劲。好奇心强的特点就是经常怀疑众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他们这类人对已成定论的东西没有先入为主的倾向,所以对一切新事物都保持开放性的态度,也更容易形成自身独一无二的世界观。
(月霞摘自“肥肥猫的小酒馆”)
肥肥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