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的秉赋和神异

  早期的先民真的具有非凡的智慧,凭空创造出一个最绝妙的形态,包藏着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格

  中华民族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所以我们早期文化中与龙有关的文物,格外受人珍视。

  在原始文明中,先民们把玉龙作为祭天时最好的礼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古人认为龙“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就像玉龙中既有长鬣飘飞、威仪堂堂的“中华第一龙”,也有圆壮肥润、萌态十足的小龙。它们用灵动的形态,诠释着先民的智慧。

  最有神力的物件

  中国目前最早发现的“龙”,出土于河南濮阳的一处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

  这是用一大堆贝壳摆出来的龙形,它的对面还有一只用贝壳摆出来的虎,“护佑”着墓主人。

  贝壳龙对应的意义到底是“四象”还是“骑龙升仙”,目前还没有定论,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自诞生时起,它便是神力无边的灵物。所以,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从一开始也就带着灵气和浪漫色彩。

  说到更著名更尊贵的龙,则是玉龙。

  龙在中华文明中的尊贵地位就不用说了,而玉则被视为吸纳天地精华、能够沟通天地的灵石,所以玉龙也就成了当时的先民能够想到的最有神力的物件。

  许多地区都出土过玉龙,著名的有安徽凌家滩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等。虽然存在些许细节上的差异,但龙的形象大体上还是接近的,可见它们呼风唤雨的神通应该是差不多的。

  群龙有首

  形形色色的龙是有了,但还缺一个龙王来统率,否则便真是群龙无首了,一场“龙王争夺战”眼看着就要爆发。

  不过这场争夺战的结果几乎毫无悬念,因为有一条玉龙无论是拼资格,还是拼体量,甚至拼颜值,都远超众龙,战斗力爆表,所以龙王非它莫属。

  我们这些围观的后人,送了这个“龙王”一个神气的名字:中华第一玉龙。

  玉龙“出生”于公元前三四千年,老家在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在考古领域,这片地方原来属于一个著名的文化类型,我们现在称之为红山文化。

  由于用一整块岫玉雕成,通体碧绿,所以这条龙的学名又叫红山碧玉龙。

  红山文化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之一,范围也不算小,主要在现在的东北西部、内蒙古中南部,南边达到了河北北部。这里的玉文化发展到了惊人的水平,出土过大量让今人难辨其用途的玉礼器,红山碧玉龙正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这一条玉龙,可以说是红山玉器中最震撼世人的发现。它的身体蜷曲着——这是早期玉龙的基本形态——紧绷成一个巨大的C字形,蓄势待发、气势如虹;它的头部格外突出,眼睛修长、嘴巴紧闭、鼻孔张大,显得机警又稳健;从颈部开始,一丛迎风的长鬣沿着身体披伏至整个背部,长鬣末端翘起,与身体弯曲的方向相反,增添了无尽的灵动。

  值得一提的是,它没有完全舒展开来的身体仍然高达26厘米,在此后漫长的年代里,这个巨大的尺寸罕有能与之比拟者,可见当时的人对它的灵异庇佑寄予了多大的期待,才能耗费这样的血本。

  想当年,在别的“野蛮”部落还在使用粗糙的石器艰难求生时,红山文化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成熟的“礼制”,早早就已进入了礼仪之邦的行列。中国早期最重大的礼仪就是丧葬和祭祀,为了与礼制相配套,陪葬品和祭祀的礼器也就格外精美宝贵。

  礼仪的重中之重就是祭天。毫无疑问,对于这个原始的农业文明来说,祈求老天爷赐予风调雨顺是关乎部落存亡的头等大事,为了讨得老天爷的欢心,人们心甘情愿地把人力所能创造出来的最好的东西献祭给上天。

  因为洁净莹润、华美难得,玉成为了最好的礼物。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再找寻一种能够通达天地的灵物,既能够向上天传达愿望,还可以直接代上天行使神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山碧玉龙产生了。

  可以想象,当献祭的仪式开始,祭物被放在火堆上焚烧,烟雾弥散升腾,这通灵的神龙便在火光烟影中缥缥缈缈变幻无定,带着整个部落的人最热切的期望上天入地、纵横四海。

  当然,这条玉龙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龙区别是巨大的。

  它既没有角,又没有爪子,它的身体光滑无鳞,嘴边也没有长长的胡须。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条龙就是我们的中国龙,充满了中国龙的秉赋和神异。

  它蜿蜒多姿、威仪堂堂,时而穿行于云雾之际,时而翻腾于波涛之间,既凛然不可冒犯,又心怀仁慈,把甘霖洒向人间。

  不得不承认,早期的先民真的具有非凡的智慧,凭空创造出一个最绝妙的形态,包藏着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格。

  萌态小龙

  玉龙是整个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最有特点的文物。除了这一条“龙王”,前前后后还发现过许多玉龙,但几乎都是一色的C字形身体。看上去,它们都受“龙王”的统率。

  红山玉龙大多形体较小,许多玉龙身体卷曲的辐度很大,几乎围成了圆圈,首尾之间只有窄窄的一道缝隙,并且圆壮肥润。它们总是睁着一对硕大的眼睛,颇有几分萌态,像是一些刚出世的不谙世事的小龙。

  这些小龙看上去不像碧玉龙这样舒展,脖子后面也没有披伏飘飞的长鬣,所以它们最初还遇到了一些辨认上的麻烦。

  有些学者为其定名为“玉猪龙”。可它们哪里像猪呢?是因为圆肥的身体,或是突起的前吻?也有人说它们像猪的胚胎。猪是我们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所以也就成了先民就地取材的对象。

  生生把灵力十足的图腾变成了圈养驯化的畜类,玉龙未免太委屈。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小龙的形象来源可能是蚕或蝉的幼虫——小而蜷曲的蠕虫长大后便生出翅膀,一飞冲天。并且,在古人的眼里,它们都具有幻化变形、生生不灭的特点,这是多么神秘莫测的神通。

  古人认为龙“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你看,这些蜷缩成一团的小小动物,大约正是原始人想象中的幼龙,它们正在积蓄力量,静待着破空升天的那一刻。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艺术推广人)

  文/罗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