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6-16 15:27

  从太空返回的宇航员7%的基因发生了变化

  流言:前不久,有报道说:“经过一年的太空生活,宇航员斯科特·凯利不再具有与自己的双胞胎--马克·凯利相同的DNA。”有关报道还称,从太空返回地球后,宇航员斯科特·凯利身上7%的DNA发生了变化。

  真相:研究表明,自太空返回地球后,宇航员斯科特·凯利的身体确实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不过,并没有像有关报道中所说的那样,这次太空之旅“改变了宇航员斯科特·凯利7%的DNA”。准确地说,是他的一些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所谓基因表达,是指细胞在生命过程中把储存在DNA中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要知道,黑猩猩与人类的遗传物质只有1%的不同。如果真像有关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宇航员斯科特·凯利有7%的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化,那他现在肯定已经变成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物种了。

  针对有关报道中的错误描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了一份声明,确认并强调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并没有因从太空返回而成为一个变异体:“马克和斯科特仍为同卵双胞胎,宇航员斯科特·凯利的DNA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研究人员观察到的是基因表达的变化,这是身体对环境做出的一种反应,与在登山或潜水等极限环境下出现的反应相似。”

  定期输液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流言: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就有人去医院要求打针输液。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疏通血管、改善血液黏稠的问题并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真相:有关专家指出,没有任何研究证明,通过打针输液可以疏通血管。事实上,如果这种方式使用不当,反而会带来过敏、休克等危害。

  通过打针输液以改善血稠,更是无稽之谈。如果出现血脂异常增高、血球压积异常增高、血中红细胞或血小板明显增多等问题,需要去正规医院接受相应的治疗。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依靠控制高危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吸烟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如清淡饮食,少吃多动,劳逸结合,心理平衡,适度锻炼,保证睡眠等。要想有个好身体,绝不是靠打针输液就能够奏效的。

  乳牙坏了不用治

  流言:乳牙不重要,也不用补,反正会换牙,省得小孩子去医院受罪。

  真相:乳牙是儿童咀嚼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赵晓燕表示,当乳牙有表面变粗糙、牙面变黑、出现牙洞、食物嵌塞、疼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治疗。事实上,严重的乳牙病变会危害尚未萌出的恒牙,因为恒牙的牙胚就长在颌骨内乳牙牙根的下方,当乳牙上出现龋洞,进而发生牙齿根尖周围炎症时,容易引发脓肿,如果恒牙的牙胚在炎症和脓液的环境中发育,就可能出现新牙釉质发育不全、新牙异位萌出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乳牙对恒牙的萌出会起“向导”作用。乳牙的牙根下有继承恒牙的牙胚,乳牙到了替换年龄就要脱落,继承恒牙就要在乳牙原来的位置长出。如果乳牙过早丧失,邻牙就要发生移位,乳牙原占的空间就要缩小。继承恒牙因空间不足而萌出于不正常的位置,造成恒牙排列不齐。由此可见,乳牙损坏的危害很大,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一张微信截图刷光你的银行卡

  流言:近来,网上风传:骗局又翻新了。只需要一个付款码的微信截图,你的钱就没了!目前已有多人中招。

  真相:有关微信新骗局的内容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令人不安。微信经营管理团队已就此进行了澄清,表示该消息与事实不符,微信早在2016年就已通过技术手段切断了“将付款码截图发给其他人后被盗刷”的可能性。2016年下半年,微信更新至iOS 6.3.22版、Android 6.3.23版本之后,用户一旦对付款码进行截屏操作,虽然可以截图成功,但微信会立即发出安全提示,付款码也即刻失效。这意味着,用户所截二维码将无法用于支付,骗子们自然无机可乘。据悉,支付宝付款码同样有保护措施,假若截图,会遭到拒绝。

  当然,除了手机截图,骗子还可以通过拍照等方式获得二维码,骗术防不胜防。因此,也要提醒大家,不要以任何形式轻易向他人发送付款码,包括条形码、二维码和18位数字编码等。

  补充维生素B可抵御空气污染

  流言:前不久,英国广播公司披露了一则消息: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大剂量的维生素B补充剂可大大降低空气微粒污染对人体的伤害。消息称,实验志愿者每天服用维生素补充剂(50毫克维生素B6、2.5毫克叶酸即维生素B9、1毫克维生素B12),连服4周后可把PM2.5的损害减少28%~76%。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92%的人口居住在PM2.5超标的地方,这一研究成果无疑是个好消息。我们应该“拥抱”维生素B了。

  真相: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必需的营养物质。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最早大概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的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那时人们并不清楚是食物中的什么物质起了作用,但这可能就是人类对维生素最原始的认识。

  1912年,波兰科学家芬克(也译为“丰克”)经过千百次实验,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简称“维他命”(Vitamin),后来被称为“维生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维生素被人们认识和发现。为了便于记忆,人们就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其中,维生素B和维生素C都是水溶性的。

  在营养学中,谈论维生素B时,总是说“B族维生素”。显而易见,维生素B是一个“族群”。除了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9),生活中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还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维生素B3),它们个个本领高强,对人类健康的作用不可小觑。譬如,维生素B1能够抗脚气病、抗神经炎;维生素B6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维持神经系统功能和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维生素B12能够维持造血器官的正常功能,参与髓磷脂的合成,可以维护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所以缺乏维生素B12还会诱发老年痴呆症,等等。

  既然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能抵御PM2.5,那么是不是可以尽情拥抱它们呢?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虽然水溶性维生素不像脂溶性维生素那样容易发生摄入过量而致人中毒的情况,但也是需要注意的。比如经食物来源摄入大量维生素B6没有不良反应,但补充剂中的高剂量维生素B6可引起感觉神经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大剂量叶酸会干扰抗惊厥药物的作用,诱发病人惊厥发作;过量叶酸的摄入也会干扰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诊断,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神经损害。

  第二,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实验,但把实验室里的内容照搬到生活中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就连参与该项研究的专家也表示,虽然B族维生素能抗污染的实验结果令人振奋,但也要谨慎;虽然效果真实,但工作尚有局限,因为它只是一个小规模实验,没有考虑到种族之间的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更多和更大规模的实验。

  其实,避免空气污染的伤害,除了被寄予希望的维生素B,我们还有许多防范措施,比如在污染天气外出时佩戴口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并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还要注意加强锻炼以增强免疫力。

  (内容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原理”微信公众号、《北京科技报》《电脑报》以及本刊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