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zen、Core X、Coffe Lake、多核战争 2017CPU市场年终盘点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CPU,盘点
  • 发布时间:2018-07-03 14:01

  或许从没有哪一年的CPU市场像2017年这样热闹,AMD和Intel在高中低端市场全面开火,从双核、4核到16核,CPU的新产品与新技术如泉涌般呈现出了井喷效应。不但AMD的CPU市场在2017年好好地扬眉吐气了一把,连带着承受压力的Intel也一改往日“牙膏厂”的作风,大幅更新了产品线,更是罕见地一年更新两代酷睿处理器。热闹!或许最能诠释2017年CPU市场的真实状态。

  2017年CPU市场的行情,用一个“爽”字就能完全代表,也能真实反映出玩家对这一核心硬件市场的内心感受。在2017年,AMD和Intel你追我赶,惨烈厮杀,将一大波的新产品、新技术带到了消费者眼前。在这一年里,AMD不但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在CPU市场份额上又取得了突破性进步,而且还迫使竞争对手Intel放弃了长期以来“挤牙膏”式的更新步进,拿出了更有诚意的产品投放市场。从量变到质变,2017年的CPU市场,真的要“先谢AMD”。

  AMD锐龙强势出击,荣耀征战CPU市场

  2017年2月底,在经过了诸多预览、泄密、小道消息等传播之后,基于全新Zen架构的AMD Ry zen锐龙处理器终于正式发布了。在Zen架构的实现上,AMD几乎面临着“最后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代工厂格罗德方(GF)先是获得了三星的14nm工艺授权,然后试产成功;AMD也通过和GF深入合作,终于在Ryzen处理器上成功完成产品制造。

  针对AMD此前桌面处理器一些受诟病的地方,AMD在Zen架构的Ryzen处理器上都进行了诸多的改进。首先在缓存方面,速度变得更重要。Zen架构的缓存速度变得更快、带宽变得更大。更快的缓存和更大的带宽降低了处理器等待所需消耗的时间。AMD宣称Zen的L1加入了回写功能、数据读入FPU的时间从之前的9个循环降低到了现在的7个循环,L1和L2的数据预取功能变得更好了,L1和L2的带宽相比之前的产品提升了1倍、L3带宽甚至提升了4倍之多。

  另外,Zen的架构设计上还巧妙地采用了名为CCX(CPU Complex)的模块化设计方案。一个CCX模块中有4个核心,每个核心拥有自己独立的L1和L 2缓存,一个CCX模块共享8MB L3缓存,每个核心都可以选择性地开启或者关闭SMT功能,也可以选择性地关闭部分核心。从设计角度来看,AMD选择CCX的模块化设计,理念是非常先进的。AMD巧妙地平衡了成本和扩展性之间的很多问题。根据AMD的资料来看,Zen架构的CCX模块之间是处于相对独立的关系,两个模块采用Infinity Fabric总线进行通讯。有技术报道称Infinity Fabric采用了先进的光纤传输技术,带宽和延迟都足够优秀,因此,AMD可以通过为处理器不断地添加CCX来扩充处理器的核心规模。总的来看,Zen的架构设计完成了AMD给出的三个目标,在功耗、缓存和功能上表现都很令人满意,最终的性能实现大幅度抛离了之前的推土机架构家族,彻底站在了和英特尔平起平坐的地位上。

  在全新的“Zen”架构启用后,AMD宣布了处理器的英文品牌Ryzen,这个单词的读音和英文单词“risen”比较接近,包含了AMD即将冉冉升起、不断上升的美好愿望。相对应的,Ryzen处理器的中文名为“锐龙”,继承了AMD一贯以来的“龙家族”。在产品品牌确定后,AMD随即以Ryzen为核心,打造出了一整套产品。以AMD 锐龙7 1700X为例,首先,AMD锐龙作为产品名称和商标,是固定不变的。其次,随后的“7”指代的是顶级,“5”指代的是高性能产品,“3”是指主流产品,这和英特尔的酷睿系列处理器划分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接下来的型号则分为两个部分,这里的“1700”的“7”是指发烧级产品,与此类似的还有8,代表顶级。相应的,AMD也会推出5、6来代表高性能级别产品。至于主流级别,则是4和3。最后则是后缀,X代表高性能处理器,拥有XFR功能。

  锐龙处理器的上市的确让AMD好好地扬眉吐气了一把。不但在上市之后就以近乎无敌的性价比超越了同等价位的Intel处理器,而且在同层次定位的性能对比上,锐龙也毫不逊色。同时,锐龙自上市之后就一直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市场竞争势头,给了Intel超级大的压力,那段时间玩家们一致惊呼—i5的价格,i7的性能,性价比王者又重返CPU市场了!而AMD以锐龙7打顶级市场,以锐龙5征战中高端市场,以锐龙3出击主流市场的完整产品布局,一时间也是让Intel狼狈不堪。在相近的价位上有更好的多核性能,在相同的定位上却又有更低甚至50%的价格,Intel一时间头大无比,不得不在随后匆匆推出了第八代桌面酷睿处理器Coffee Lake,并针对锐龙的多核战略对全线酷睿的核心进行了升级。

  Core X迎战,保持顶级市场竞争力

  在2 017年的7月左右,经过漫长的等待,早在2 017年5月3 0日就已经发布,首次以酷睿i9系列命名的英特尔新一代Core X处理器现在终于迎来了第一款实际产品—Core i9-7900X。10核心20线程设计、更先进的14nm+生产工艺,最高4.5GHz的工作频率,全新的Skylake-X核心架构,以及规格大幅升级的X299配套主板,一系列各种酷炫的技术指标都凸显出酷睿i9平台的强大力量。

  专为发烧级平台打造的新一代Core X系列处理器总共包括9款产品,由1款i5、3款i7,以及5款i9产品组成,以酷睿i9系列命名的处理器自然属于其中的顶级产品。其中Core i5-7640X和Core i7-7740X采用的是Kaby Lake-X核心架构,其他Core X系列处理器则全部采用于Skylake-X核心架构。

  Skylake-X架构采用14nm+生产工艺。经过英特尔几年来的努力,第二代3D-Tri Gate晶体管架构和升级后的14nm+生产工艺让基于Skylake-X架构的处理器在核心数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其核心数最高达到了18个。同时,14nm+生产工艺也为基于Skylake-X架构的处理器带来了更高的起始频率,同时还拥有最新的Turbo Boost MAX Technology 3.0技术。

  新一代Core X系列处理器采用了Skylake-X核心,核心间的连接则是通过网格状的MESH网格片上互联拓扑结构。简单地说,各个处理器核心,以及内核里的PCIe、内存控制器、I/O设备以一个类似于2维数组的形式排列,组成一个矩阵。每个核心与周围的2~4个核心或传输节点直接相连。这类核心排列方式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处理器核心间的通讯有更多可变的访问路径,可以像下棋一样跳过中间一些其他不相干的节点。Skylake-X处理器支持AVX- 512指令集,可以让处理器每周期计算512bit位宽的浮点数,大幅提升处理器的并行运算能力。此外,Skylake-X处理器还提升了内存控制器的性能,在很多媒体的测试中,一些酷睿i9系统都达到了DDR4 4133×8或更高的内存性能,即8条DDR4内存同时超频到DDR4 4133的能力。Core i9 X系列的上市对Intel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在面对AMD锐龙带来的压力上又让它在高端市场有了更强的话语权。而且抢在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发布之前先公布上市,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先机,至少在顶级市场上保持了相对强的话语权,而且将酷睿系列处理器的顶级性能表现又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锐龙Threadripper出击,多核战争白热化

  自从发布了全新的Zen架构锐龙处理器家族后,AMD在CPU市场上的颓势地位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锐龙的发布不仅意味着AMD的中高端处理器更具竞争力,而且还通过挑战英特尔,重新引导处理器市场走向健康的竞争发展中。战火总是永不停息的,在锐龙处理器发布后,AMD又开始布局全新的市场,将目光转向那些更高端、对更多CPU核心有需求的用户。这些用户在之前只能选择英特尔那些昂贵的Ex treme系列多核心处理器,或者被迫选择更昂贵的专业级产品。不过,随着AMD锐龙Threadripper系列处理器推出,这样的态势彻底发生了变化。

  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在维持了8 核起步的高核心数量的同时,在频率上也没有缩水。其中顶级的锐龙Threadripper 1950X的最高频率甚至可以达到4.2GHz(当然只有4个核心开启的状态下),L2和L3缓存容量也至少达到了38MB,可以说AMD本次基本上属于将之前的超多核心、面向服务器和工业领域的高端处理器产品延伸至民用市场,极大地拓宽了民用市场用户的选择范围。

  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采用了全新的增强指令集并行,大幅度提高了单线程性能,同时通过全新的缓存结构和预取引擎,大幅度提升了数据吞吐速率。而且从设计端开始,这就是一款以低功耗、高性能为目的设计产品,加入更多的智能和主动地管理处理器功耗的功能,降低无效损耗,提高处理器能耗比。通过使用全新高性能的Inf inity Fabric总线,可实现不同处理器模块的有效扩展,以及AMD不同IP核心之间的通讯。最值得一提的是,AMD的锐龙 Threadripper处理器不仅规格高、性能强,还加入了不少新的技术。在内存方面,为了让用户有更出色的使用体验,AMD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内存模式供用户选择—Distributed Mode,也就是采用UMA(Uniform Memory Access)统一内存访问模式,以及Local Mode,采用的是nUMA(Non- Uniform Memory Access)非统一内存访问模式。

  顶级处理器在自Core 2 Extreme X6800处理器问世后的11年里也充满了无趣,缺乏竞争的市场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好处。甚至在去年,一款仅仅10核心设计的Core i7- 6950X消费级处理器问世时,其售价更高达1.6万元,远远超过规格相近的服务器级产品。是谁给了厂商这样大的勇气来定价?当然是竞争的缺乏。

  随着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的问世,消费级处理器市场上最后一个一家独大的局面也被彻底打破。AMD显然是打了一场有准备的战争,从MC此前的测试中可以看到,锐龙Threadripper 1950X处理器的多线程性能全面优于Core i9-7900X,锐龙Threadripper 1920X与Core i9-7900X相比也是互有胜负。对于那些渲染、3 D建模、音视频转码等充分利用处理器多线程性能的工作或者需要同时运行游戏、渲染、直播、转码的游戏主播、设计编辑专业人士来说,顶级的AMD锐龙Threadr ipper将是除了Core i9处理器之外一个全新、颇具吸引力的选择。更为关键的是,在价格方面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也很有竞争力。即便按最顶级的锐龙Threadripper 1950X来看,其7999元的价格也只比Core i97900X贵了几百元,但核心数却多了6颗;锐龙Threadripper 1920X的6499元报价则比Core i9-7900X低了足足700元,但核心数同样比后者更多。锐龙Threadripper面世之后,谁还有勇气给一款10核心处理器定一个售价超万元的售价呢?

  当然,英特尔也没有“束手就擒”,面对AMD的猛烈攻势,英特尔继Core i9 7900X之后,分别于9月初、9月底发布了多款12~18核心设计的Core i9 X系列处理器。2017年的顶级处理器市场因为AMD锐龙Threadripper处理器的到来掀起一阵“血雨腥风”—价格、规格方面双方都会爆发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我们对此毫无疑问是双手欢迎的。

  Coffee Lake临危受命,一年两更创纪录

  在2017年初,英特尔发布了第七代Kaby Lake酷睿处理器,新处理器以高频率、高效能的特点,成为英特尔原计划的2017年主推产品。不过,随着竞争对手AMD锐龙处理器的推出,在性能上的奋起直追,加上性价比更加诱人,以及大量应用对多核心优化变得更好,多核心设计的处理器逐渐成为玩家的主流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英特尔终于急了,面对竞争对手猛烈的攻势,不断上升的市场份额,在今年初发布了第七代酷睿处理器之后,又于10月5日推出了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第一次在一年内就发布了两代处理器。同时由于Cof fee Lake是应对激烈竞争的产物,因此在它的身上,英特尔为它赋予了多项新的“必杀技”。

  新的第八代酷睿处理器相比上代产品可以说是进行了全面升级,比如Core i7升级至6核心12线程,Core i5也全面进化至6核心,Core i3再也不是双核心、超线程产品,而是真正的四核心产品。这是英特尔推出酷睿系列产品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升级,意义重大。而实际上,英特尔本代产品主要是通过规格提升来重新获取竞争力,因此在架构上没有太多变化,依旧维持了和上代Kabylake基本相同的水平,比如环形总线、SmartCache等。虽然架构没有大改,但是小改是免不了的。根据目前的测试成绩来看,Cof fee Lake的缓存上应该做出了比较显著的改进,其L1和L 2缓存的带宽有了显著提升。L3缓存也由于核心数量的提升而增加。比如上代四核心Core i5-7600k的L1缓存配比为8- way的32KB数据和32KB指令,搭配4- way每核心256KB的L2和12- way总计6MB的L3。其中L1和L2是每个核心独占的,L3为共享设计。而新的Core i5- 8400处理器的L1和L2与上代产品容量配备完全相同,只有L3由于核心数量增加到了6个,因此从上代的6MB提升至9MB,但是每个核心均分的话还是只有1.5MB/核心,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除了CPU核心之外,Coffee Lake目前发售的桌面处理器的核芯显卡型号名为UHD Graphices 630。相比上代产品,新的UHD Graphices加入了对HDMI 2.0/HDCP 2.2的支持。考虑到英特尔自Skylake的Gen 9代核芯显卡架构后,就没有再推出全新架构,再加上核芯显卡的重点依旧是功能性而不是性能,因此在本代Coffee Lake上,英特尔依旧选择了GT2核心,也就是24个EU单元的方案,也都支持Direct X12,OpenGL4.0等常见规格。值得一提的是,从上代产品开始,英特尔的核芯显卡就开始提供对10bit HEVC、8/10bit VP9视频格式的硬件编解码功能,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核芯显卡完成4K视频解码播放和视频编码输出等功能,另外还加入了对无线高清、Rec.2020广色域、HDR等新技术的支持,Cof fee Lake上又进一步加强了输出带宽和数字保护等内容,因此英特尔在这一代产品上特别强调Ultra HD,也就是在4K超高清内容方面的优化和支持,因此名称改为英特尔UHD Graphices。当然如果要玩3D游戏大作的话,核芯显卡仍然难以胜任,还是需要用户搭配独立显卡。

  在实际的性能表现上,第八代Cof feLake处理器由于频率和核心数的优势,相比前一代Kaby Lake处理器有了明显的增幅,玩家们再也不必纠结Intel“挤牙膏”了。新老两代英特尔处理器在性能上竟然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别,这毫无疑问也是近年来最令玩家们兴奋的消息之一。因为上一次给人留下同样测试印象的英特尔产品似乎还是在10多年前从奔腾4到酷睿的转变,此后一路而来的“挤牙膏”让处理器领域实在是沉闷了很久。终于对手的攻势、市场的变化让这个处理器市场在2017年迎来了新生。

  还是那句话,这是我们多年来第一次看到CPU市场会在一年内呈现出如此热闹的场面,从AMD锐龙的强势面世到Core i9X在顶级市场的主权宣称,再到锐龙Threadripper挑战Core i9 X的顶级市场霸主地位,到最后Intel匆匆放出或许原本不在2017年计划中的第八代酷睿Cof fe Lake。这一场处理器市场的争霸大赛无疑非常精彩,在AMD和Intel的来回斗法大赛中,乐得合不拢口的还是消费者。以往高高在上的万元以上天价10核心处理器,如今只需数千元就能购得。在保持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i3 4核心起步、i5 6核心起步的做法也是让玩家们感受到了Intel“加量不加价”的诚意。当然,造成这一切的最大功臣仍然是非AMD莫属,锐龙以及锐龙Threadripper的高性价比与强势的性能表现,可以说是带活了整个CPU市场的良性竞争。而玩家们,就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咧开嘴大笑着“坐收渔利”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