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3D NAND、黑暗与黎明 2017存储市场年终盘点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存储,SSD
  • 发布时间:2018-07-03 14:11

  相比波澜不惊、按部就班的HDD机械硬盘市场来说,2017年的闪存存储和内存市场可以说是有些“惊心动魄”。不但SSD价格的一路走高,而且还有几近疯狂的内存市场。一箱内存条换一套房!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深深地道出了这一年来存储市场的“血泪史”。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准确地形容2017年存储市场除HDD之外的整体表现,我们认为“疯狂”无疑是最为合适的表达词语。2016年初SSD的降价让不少玩家都满心期待2017年SSD能够进入全面普及时代,但现实却给了所有玩家一记沉重的闷棍—SSD的价格在2017年一路上涨到年末都未见平息。雪上加霜的是,存储市场的另一大户—内存也出来好好地秀了一把存在感,相比2016年中期超过3倍价格的涨幅甚至已经超出了“疯狂”所能表达的意境。在Flash闪存颗粒面临技术改进转型最关键的2017年,存储市场的疯狂表现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让所有玩家集体经受了一整年的阵痛。

  HDD:市场波澜不兴,单碟容量仍难突破

  自从2014年10TB的硬盘问世以来,单碟1.5TB、单盘10TB的规格就在HDD的消费级旗舰产品市场上霸占了长达3年多的王座。在HDD的存储技术难以突破现有垂直记录技术的固有桎梏时,HDD机械硬盘的技术发展前景似乎是一片黯淡,而单碟1.5TB容量也是在好几年内都原地踏步,并未向前突破。从2016年底开始,单盘12TB容量的硬盘即将问世的消息就不断泄露了出来,而当时传说中的单碟2TB容量技术也会随着12TB的硬盘问世而正式投入使用。但可惜的是,不管是2016年底HGST的首发,还是随后希捷、西数的12TB旗舰产品面世,都和单碟2TB这个关键词没什么关系,所有的12TB硬盘仍然使用的是3年前的单碟1.5TB技术,只是单纯地增加了一张碟片达到8张,从而实现了12TB的单盘容量。所以从整个2017年的HDD机械硬盘市场来看,核心的存储技术仍未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一直不断有消息透露出来的HAMR存储记录技术仍然还没得到实际的应用,更别说尚在计划之中的BPMR、HDMR等远未来的规划了。不过虽然存储记录技术仍在原地踏步,但得益于盘体内充氦技术的进展,无论是西数/HGST还是希捷,都在2017年更新进化了盘体充氦技术,在新一代充氦技术的支持下,8碟才得以安全装入HDD盘体中,从而实现了3年之后的消费级HDD单盘容量的再一次突破。

  面对SSD的强势竞争,我们真心希望2018年HAMR存储记录技术能快速面世,带来2TB或更高的单碟容量,让HDD的单盘突破15TB甚至20TB,如此就可继续在存储市场上与SSD角力。而我们也相信,随着存储记录技术的不断演化,HDD在容量和容价比上的优势也将继续保持,单盘100TB甚至200TB容量的HDD在不远的未来相信也会如期而至来到市场上。

  2017存储市场重点产品回眸

  希捷Fly Drive移动硬盘

  在MC改版20周年特刊中,我们曾对分析公司IDC制作的报告《数据时代 2025》进行了解读,除了数据量的爆发性增长、数据由消费者转移到企业、数据创建及数据存储的变化、数据安全和数据保护等趋势之外,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全新技术的兴起也很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它们会促成更多的数据存储,从而推动存储需求的飞速增长。与之相关的是,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生活关键性数据的出现,譬如无人机、医疗健康、交通管制领域等等。作为存储行业的领导厂商,希捷在2017年也在努力开拓新的应用领域,这其中无人机,也就是生活关键性数据的代表,正是希捷最新延展出的方向。它与大疆在2017年联合发布的Fly Drive移动硬盘,代表着希捷正为了满足未来数据存储的发展趋势所做的改变。

  Fly Drive拥有2TB的大容量,能够存储6 0小时以上的4K 30fps视频素材。对应大疆DJI Mavic Pro型号的无人机来说,大约是250多次飞行所拍摄的素材量。同时希捷也考虑到用户在野外操作多个SD卡、读卡器和各种数据线的麻烦。在FlyDrive上内置了UHS二级集线器,方便用户在户外拍摄时更加高效快速地在MicroSD卡、Fly Drive硬盘或者电脑间存取4K视频文件。Fly Drive的整体防护减震壳为硬盘提供了抗震性,以应对在野外拍摄中不可避免的意外。减震壳内配有USB- C连接线,方便现场传输文件。Fly Drive采用了最新的USB 3.1Type-C接口,可以和Mac、Windows系统完美兼容,并且让硬盘在雷电 3及USB 3.1计算机之间快速传输文件。Fly Drive还提供了视频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 Pro CC 2个月免费会员资格—根据该软件全年订购价格,每个月价值19.99美元(约合137.53元人民币),相当厚道。

  SSD:黎明前的黑暗,3D NAND渐趋成熟

  还在2016年上半年的时候,玩家们都满心欢喜地看着SSD的价格一路走低,并都在暗自窃喜SSD的全民普及时代难道会提前到来?不过在2016年底的时候,SSD的价格却毫无征兆地触底反弹,一路走高,而这一涨价,就是一整年的时间。

  以中高端的480GB、SATA 3.0接口的SSD来说,在2016年7、8月的时候,大概只需要700元上下就能买到,而此后价格则是一路飞奔,到2017年11月左右时,已经上涨到了1200元上下。相信关注市场价格变化的玩家们都能看到,SSD产品的价格从2016年10月中后期开始,就开始出现了涨价的苗头。而在经过一年时间的发酵之后,可以看到其价格几乎是呈阶梯式的上涨趋势—每隔一段时间涨一次价,然后稳定一段时间,然后再涨一次价。一直到2017年底,这一持续的涨价风波才得到了遏制,并出现了一年来首次下跌的趋势。

  关于SSD的涨价风波,整个2017年内,在玩家圈内有过诸多不同版本的流言——比如三星、东芝等NAND闪存上游厂商为了赚钱而故意提价的阴谋论、SSD厂商串联哄抬市场价格的阴谋论、全国一线代理集体囤货抬价阴谋论等等,一时间围绕着SSD的涨价产生了诸多“阴谋”的论调。不过可惜的时,这些所谓的阴谋论都是浮云,真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市场正在经历技术进步与转型的阵痛期,是的,仅此而已。就像黎明的光辉总是带给人希望和愉悦,但黎明到来之前的那段时间,却是一天内最黑暗的时刻。

  SSD在2017年内的涨价风波核心就在于NAND闪存颗粒出现了供货紧张的问题。从50nm级到30nm级再到10nm级,这几年来NAND闪存的制程技术每向前进步一代,都会带来产能上的爆发式增长,在生产线条件保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10nm级的工艺制程相比50nm级在产能上却提升了80%~100%。而随着制程的进化,NAND闪存颗粒也从SLC、MLC到了TLC,颗粒的最大容量也是一路上涨。所以我们能看到2014年到2016下半年这段时间里,虽然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但SSD的价格反而在持续下跌,这就是产能大于需求的最直接市场表现。不过对所有的NAND闪存厂商来说,10nm级的制程工艺似乎已经达到了传统架构NAND Flash的极限,再继续进化缩小制程,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擦写寿命的进一步降低。很明显,业界在这个时间点所考虑的都是如何解决产品寿命与产能/容量之间的矛盾关系,既然无法从制程上做文章,那么就要想办法在现有甚至更低一级的制程工艺下,实现高容量,这个解决方案就是3DNAND Flash。

  3D NAND,这种“多迭几层加容量”的3D立体架构工艺,相比传统的平面制程架构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容量的成倍增长与价格成本的下降—迭越多层,容量越高,单位容量的成本越低。在3D NAND Flash技术支持下,即使采用3xnm工艺生产QLC颗粒,也能够获得接近甚至超过目前主流TLC颗粒的擦写寿命。一时间,厂商们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而SSD的市场价格似乎将朝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下跌!可惜的是,3D NAND技术虽然带来了倍数爆炸式增长的容量,但无奈每一个新工艺技术的出现都会经历良品率与技术成熟度的阵痛期。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三星、东芝、海力士、美光等全球一线闪存颗粒厂商基本全部投入了立体架构技术NAND Flash的怀抱,大幅度缩减了传统2D平面NAND Flash的生产线。但是在3D NAND制程下,叠加越多的层数会导致良品率的直线下降,稍有瑕疵整片晶圆就会导致报废。虽然在2016年底,32层3D NAND Flash逐渐趋于成熟,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厂商在32层转48、64层的工艺上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导致良品率只有不到2D NAND Flash工艺的50%。而这,也正是从2016年10月左右一直到2017年7月以前,市场上NAND Flash大面积缺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目前以智能手机为主要代表的移动端产品对NAND Flash的需求也是逐渐上涨。不但智能手机的产量逐年呈爆炸式增长,而且手机标配的ROM容量也从16GB、32GB逐渐迈向了64GB、128GB的主流,手机端抢占了电脑SSD这一市场很大一部分份额的NAND Flash需求,从而导致了SSD市场所需的NAND Flash不足,对NAND Flash颗粒价格占据了80%以上成本的SSD来说,这就必然导致了价格的持续上涨。

  所幸,到2017年底的时候,几乎各大NAND闪存颗粒厂商的3D制程技术都在64层这一重要的节点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包括三星、东芝、美光等厂商也都已投入了了3D NAND的大量量产并开始投放市场使用。这也意味着从2017年底开始,NAND闪存的供货紧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而且随着64层以上3D NAND制程技术的成熟,良品率已经开始步入一个厂商都能接受的标准,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所以,在2017年底,我们才会看到SSD的价格逐渐出现了回落的迹象。黎明前的黑暗正在慢慢消失,黎明的曙光正在悄悄到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18年第一季度的SSD价格将还会有一个较明显的价格下跌并进入正常市场价格的趋势,而这也是3D NAND技术趋于成熟的最直接的市场表现。

  内存:无妄之灾,殃及池鱼

  如果说SSD的涨价只是让玩家们感觉有些无奈的话,那么存储市场另一巨头—内存,它在2017年整整一年内的表现则可以说是让玩家有些“目瞪口呆”。

  在2016年8、9月的时候,亲爱的玩家你可还记得,购买一

  对DDR4 2400的16GB套装(8GB×2)大概多少钱?如果MC记忆没错的话,那时候的价格大概是500元左右,是的,不到500元就能买到16GB的DDR4 2400内存条!现在呢?不好意思,均价1500元起!和SSD一样,内存市场在整个2017年内也是疯狂的,几乎所有厂商的任何产品,不管是DDR3还是DDR4,不管是高端、主流或是入门级产品,相比2016年的同期几乎都有了2~3倍的涨幅,部分产品的涨幅甚至接近4倍!不过万幸的是,到年末特刊截稿之时,内存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了下跌的状况,这也意味着内存市场正在回暖。

  按理讲,内存所使用的DRAM这种易失性存储颗粒并不像NAND闪存那样存在擦除/写入寿命的限制,它只会随着制程工艺的进步而增加产能与单颗容量,但为何这一年来内存条市场价格却如此反常地飞涨?甚至不少玩家都调侃其即将成为交易的“硬通货”呢?在整个2017年内,内存本身在技术上并没有任何革新,既然不是技术演进带来的市场波动,那其价格为何还是呈现出了如此诡异的波动曲线呢?其实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来形容,或许是非常恰当的。

  如果将目光放在整个产业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就能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内存DRAM颗粒的生产厂商和NAND闪存颗粒厂商基本上就是完全重叠的,如三星、东芝、美光、SK海力士等。当这些上游IC厂商纷纷将精力投入到3D NAND制程工艺技术的改进之中时,问题就出来了。大家都知道,每一家厂商的总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当各大厂商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到3DNAND工艺技术上之后,用于DRAM生产的资源自然就会大幅下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DRAM颗粒的产能有了较明显地下降。

  此外,以智能手机为主要代表的移动端也在抢内存的饭碗,当手机内存的标配从1GB、2GB转变到6GB、8GB时,其对DRAM的需求量也有了极大的增长,再加上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与天文数字般的市场保有量,这就给PC内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智能手机市场如此强大的“抢单”能力自然会分去一大部分原本属于PC内存条的DR AM资源。另一方面,PC市场自身的需求也从装机标配4GB过渡到了8GB、16GB甚至是32GB,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但与此同时,各大内存厂商所能分到的DRAM颗粒却是大大减少,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最终就自然地促成了内存条价格的一路飞涨,这是奇妙的市场经济杠杆的自然调节结果。

  坦白讲,在3D NAND技术彻底成熟,并在64层以上的3D堆叠上取得实际量产的进展之前,我们认为内存市场基本不会出现大幅的价格回落。目前上游的NAND、DRAM厂商基本都将核心精力放在了3D NAND上,最起码在上游厂商找回3DNAND的研发成本并开始大量盈利之前,DRAM颗粒的产能都不会有突破性的变化。而这也意味着内存的市场价格在短时期内不会出现下跌的可能,MC估计最少到2018年Q2之前,内存的市场价格应该都会保持目前的高价位。而在2018年Q2之后,随着3D NAND产能的进一步扩大,上游厂商才有可能增加DRAM方面的投入,从而将内存的价格逐渐拉回正常的价格空间。如非必要,MC不建议想要升级的玩家在这段时间内增加内存条。而对新装机的玩家来说,由于是必需品,该买的,你还是得买,就痛并快乐着吧!

  2017存储市场重点产品回眸

  芝奇幻光戟内存

  除了越来越强的性能,内存2017年在外观上也有不小的进步。事实上相比主板、显卡,内存很早就拥有了发光技术,只不过早期内存的发光模式比较简单,大多采用单色LED,显示单一的红光、白光或黄光。而现在内存也全面采用了RGB发光技术,如由芝奇推出的幻光戟系列内存。这个系列的内存在散热片顶部集成了数颗RGB LED,理论上RGB LED可以显示多达1678万种色彩,再通过罩上导光条使得颜色的显示更加柔和、饱满。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发光模式可以被控制——通过自己的Trident Z RGB Control的光效控制软件或者华硕的AURASYNC灯效软件,就能对内存的发光模式进行设置。该内存可以色彩循环、彗星、繁星之夜、音乐、波浪、发光溜溜球等多种发光模式显示。如色彩循环模式就是内存的发光颜色交替变化,波浪模式则是内存的发光显示像远处的波浪一样慢慢袭来直到发光点完全显示,再缓缓消逝。发光溜溜球则令内存的发光像扔出一个溜溜球,一条光芒快速从内存左侧闪烁到内存右侧末端,再实现整体发光、消逝;繁星之夜则是当内存发光点全部点亮,形成整体发光效果后,四条内存中的数颗RGB LED将随机执行闪烁效果,给人带来似乎有星星在其中划过、闪烁的感觉。可以说,这款内存的发光模式比以往很多发光内存都要多得多。

  同时我们知道色彩对于发光效果的最终显示非常重要,而在彗星、繁星之夜、发光溜溜球等多个显示模式中,AURA光效软件对每条内存的5个发光点的色彩都开放了控制权——玩家不仅可以拉动调节环设置每个发光点的色彩,甚至还可以填入RGB三个通道值,获得你想要的色彩。这不仅意味着一条小小的内存就可以同时显示五种色彩,还预示着玩家可以在需要的发光点,填入相同的RGB通道数值,打造最为精准的相同色彩显示,而不是像以往只能靠眼睛“估计”。此外该内存还支持华硕AURASYNC技术,可以与其他支持该技术的主板、机箱、显卡、键鼠以相同的模式、颜色发光,打造更加壮观的整机光效。因此内存除了频率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强外,在外观上也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加惊艳的视觉效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