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并购的Novell:与微软先对攻后结盟

  “我在Novell主持的最早的一个技术会议上,一个高级技术主管站起来问我:‘我的讲话能不能带有激情?’我当时以为他是在开玩笑,我还真被他逗乐了。但是当时在公司里,这样做是需要被批准的。”1997 年,埃里克·施密特就任Novell公司CEO,上任不久,遇到了这样令人感慨的一幕。

  埃里克·施密特在Novell呆了4年,技术出身的他,在管理Novell公司时经营能力得到全面历练,2001 年去职就任谷歌CEO。

  CEO鼎力支持的野古怪念头冶

  “诺达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是一位电子工程师,却离开了General Electric 公司(他在这家公司做电子工程师),成为一位管理咨询师。他跑到几家濒临灭亡的硅谷公司里面做CEO,但在业余时间却琢磨如何把两台电脑连起来……”曾任Novell 首任CEO 的莱·诺达2006年10月9 日去世时,有家媒体对他这样评价。

  1979年,乔治·坎诺瓦等三人在美国犹他州创办Novell公司,当时它是一家硬件制造商,名字来自于乔治·坎诺瓦的妻子的提议,当时她误认为“novell”是法语中“新”的意思,而事实上“新”的法语为“nouvelle”。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创业三年,公司惨淡经营,几近消亡。诺达受邀成为公司的CEO,电子工程师出身的诺达对Novell 的硬件设备不屑一顾,但很青睐以德鲁·梅杰为首的三位年轻工程师开发的、用于将PC连接成网络的一套软件。

  诺达对PC连成网络的前景非常看好,要知道这是1983 年,看起来,似乎是10 年后的技术穿越到80 年代。当时,Novell 的管理层对这个“古怪念头”表示难以理解,诺达在买下公司部分股权的同时,强力推进德鲁·梅杰研发的这项技术,这就是网络操作系统NetWare。

  德鲁·梅杰三人与Novell 的关系特殊,他们是Novell公司一位创始人早年的同事,当时Novell 请他们开发软件,却付不起钱,于是给了他们一些股份。德鲁·梅杰三人显然不是Novell 的员工,但德鲁·梅杰又扮演着公司CTO的角色,领导的研发团队为Novell服务,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的行为独立于公司其他人,管理人员可以给他们提建议,但即使是诺达也不能对他们下命令。这种技术研发架构为公司后续发展埋下了“重技术,轻营销”的隐患,不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切还处在萌芽中。

  当时,以太网的共同发明人罗伯特·梅特卡夫领导下的3Com 公司是网络领域的领导型硬件厂商,Novell 公司初期希望把自己的网络操作系统与3Com公司的硬件结合起来。但在1982 年的COMDEX 展会上,梅特卡夫把Novell 的软件从3Com 的货架上扔了下来。

  Novell公司转型开局不利,但市场站在了他们一边,其市场拓展势如破竹。也许是为了报复3Com,Novell收购了几家网络硬件厂商,发起了网络硬件价格大战,在重创了3Com公司的同时,也增加了的市场份额,扩展了市场对自己公司网络操作系统的需求。

  这些事情发生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此时的微软正在忙着做一个80年代软件帝国似乎该干的事———开发面向PC 的桌面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譬如文字处理软件等。“未来战士”与“帝国武士”发生第一次交手的时间是在1987 年前后,Novell 一举击溃了微软面向网络管理的软件LAN Manager,顺便打败了IBM 的LAN Server。但诺达清晰地认识到微软的扩展能力与意图,于是他准备和微软展开一场对弈,他开始切入到微软的后方———PC 桌面应用领域,Novell 收购了被微软打败了的WordPerfect公司,这家公司的字处理软件早年曾名噪一时。

  帝国反击战

  “一艘小船上的人,努力地滑向远处的豪华游轮。划船者象征着WordPerfect 用户,豪华游轮象征着微软。出现这一幕的原因是豪华游轮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画面是Novell收购了WordPerfect 公司后,微软打出的广告,暗喻自己会比Novell提供更好的服务,旨在引导WordPerfect用户转向微软。而当时,Novell 对WordPerfect用户还是很重视的,为此特地开通了免费服务热线。

  Novell 对微软很恼火,欲求对策。IT咨询专家Merrill R.Chapman 当时出了一个主意:针锋相对,对其进行反击。他提出设计一个《出名的守财奴》系列广告,其中会有这样几个形象:一个是在自己家中安装自动收费电话,防止客人花他的钱打长途电话的人;另外一个是比尔·盖茨,在盖茨图像旁画一个有投币口的拨号电话,广告文字是“盖茨拥有数百亿美元,但当文字处理软件出现问题时,他希望客户用自己的硬币打求助电话”。

  这个广告的内容无疑很火辣,甚至有些疯狂,但可能刺痛微软而让其收手。可是Novell 认为这不符合自己公司严谨的技术风格,没有采纳它。

  在这段时间里,Novell 还从AT&T购买了Unix 的使用权、启动了Linux 项目,这些举动的目标都指向微软。当时有评论称诺达是“一个狂热的微软抵制份子”。

  但看起来,这只是诺达一个人的战争,Novell 的管理层并不支持他的战略,而公司“重技术,轻营销”的氛围也并不配合诺达庞大战役的开展。

  Novell 总部并不在硅谷,当时是在千里之外的犹他州一个并不繁华的地方,许多千里迢迢赶来的合作伙伴或经销商,不得不住在Novell为他们准备的一间“乡间客栈”。IT咨询专家Merrill R.Chapman曾这样描写其饮食起居条件:“饮食很差,食物上涂着一层让人起疑心的颜色。毛巾破旧,陈旧的床垫上散布着白色的亚麻丝。”一位合作伙伴前来Novell总部探讨技术合作,饮食让他深受折磨,离开后,他愤愤地说要转向微软的平台。

  各种因素叠加,诺达打入微软后方的计划失败了,他于1994年被Novell管理层踢出了公司。Novell后来把WordPerfect以收购价十分之一的价位卖了出去。微软稳住自己的地盘后,趁势掩杀过来,进入Novell 原本稳固的网络管理领域。

  一度抓住微软延误的战机

  “Novell 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如果他们坚持把NetWare 当作掌上明珠并不断向其投入研发资源,那么他们将犯下大错。Unix和Windows NT将从Novell那里夺取市场。”1995 年,Oracle 公司CEO 拉里·埃里森曾这样评价Novell公司。

  Novell 第二任CEO 罗伯特·弗兰肯伯格不这样认为,他提出“无处不在的计算”,他这样描述:“这不仅仅是连接信息系统与计算设备,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操作。”他设想了一种嵌入式系统,这套系统可以用于电话、电视甚至订书机等设备上,其核心就是Novell的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

  有人说1995 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最早提到物联网,这是以讹传讹,其实书中并无提及。而Novell第二任CEO 上面的表述是不是有着物联网的影子呢?

  有一定优势技术和前瞻性的理念,并不一定能转化成商业优势,这一点在Novell公司表现明显。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Novell 公司业绩每况愈下,第二任CEO 也黯然离职。

  Novell董事会随后选择了Sun公司首席技术官埃里克·施密特任公司CEO,当时的业界分析人士称施密特为“螺旋桨头”,意思是说他是一个技术天才但不具备全面执掌一个大公司的管理能力。而曾在Sun任CTO 的施密特似乎很合注重技术能力的Novell公司董事会的口味。

  “在我看来,网络方面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就是Novell,而网络代表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我一直致力的方向。”施密特1997年上任不久后这样说。

  施密特努力唤起Novell公司员工的激情,他说:“什么样的公司才是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它必须是一个工作的好地方,但不一定是个很舒服的地方。一个工作的好地方是能使美梦成真的地方,是能不断产生有趣东西的地方。‘舒服’的深层可能是没有激情。在Novell,人们似乎是太礼貌了。”

  很快,施密特在全球员工大会上得到了员工们充满激情的掌声。1998年,Novell推出了性能不错的NetWare 5.0,此时互联网泡沫正是“醉美”的时刻,再加上微软因各种因素而推迟Windows 2000 发布,Novell市场形势很好,尝到了久违的胜利滋味。

  可这美妙转瞬即逝。2000 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加上微软新品上市后带来的持续压力,而且此时技术出身的施密特在经销能力上还未臻成熟,以及Novell管理层对转型的犹豫,这一切使得施密特的努力付之东流,Novell 再次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困境。

  萌生去意的施密特于2001 年3 月离职,就任谷歌CEO。在谷歌,施密特充分运用了在Novell得到历练的管理才能,以及应对微软市场竞争的经验,打得微软搜索业务节节败退,不过这是后话。

  而Novell 对施密特有些恋恋不舍,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任命施密特为Novell董事会主席,继续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意见。

  但无论如何,施密特带给Novell的荣光散去了,Novell还是要走自己的路。进入21 世纪后,Novell在微软的压力下,不得不开始全面转入Linux 领域,《中国计算机报》当年曾经这样写道:“对于Novell 来说,Linux犹如大旱时的一场雨露。”

  在这里,Novell 遇到了该领域最有力的对手———红帽公司。不过整个Linux 阵营的共同对手仍是微软,而Novell很快做出了让业界大为惊讶的举动:与微软结盟,向包括红帽在内的Linux厂商开战。

  野坐在卡车上撒钉子冶

  “他们不停地撒钉子,让后面的对手忙于补轮胎,从而降低发展速度,减缓开源产业的发展步伐。”2007 年5 月29 日,红帽公司理事长Mark H.Webbink 把微软公司打击红帽公司的做法比喻成“坐在卡车上撒钉子”,他说,微软称开源软件侵犯其235 项专利却从不提起诉讼,意在削弱竞争对手的发展。

  Webbink还透露微软起先想找红帽作为Linux 领域的合作厂商,“微软先给红帽打了电话,但我们拒绝了,因为我们的条件是该合作必须对双方是有利和开放的,微软不愿意这么做,然后才有了微软与Novell的合作。”

  那么Novell 为何愿意坐上微软的“卡车”呢?放在台面上的理由是,当时许多企业级客户需要混合型技术,即他们的计算机上有些运行微软的操作系统,有些运行Linux操作系统,为了方便用户使用这些软件,实现各种软件很好的兼容,微软和Novell走到一起,让它们的技术相互兼容。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有人说,我们两家公司不可能合作,但是事实将说明一切。这是一种新的模式,是我们之间关系的真正的发展,我想客户不久就会发现我们之间的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但业界许多人不这样看。美国有媒体把2006 年11 月2日Novell和微软的合作戏称为“狐狸娶了鸡,并一同住进了鸡舍”。有人尖刻地批评Novell不顾唇亡齿寒的危险,引微软来扼杀红帽。这其中,Samba社区的反应尤为激烈,他们在11 月12日发出的一个声明中开门见山地写道:“Samba团队强烈反对Novell 在11 月2 日的行为(指与微软签署协议一事)。”他们指责Novell“为了要战胜其他竞争对手的这点眼前的小利益,牺牲了关乎整个自由软件社区的长久利益”。

  随后事情的发展似乎验证了这一点。协议签署仅半月后,微软CEO 史蒂夫·鲍尔默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再次提及一个老话题,即微软认为Linux 的一些代码对微软Windows存在侵权。而且他拿出了新的“证据”,这来自Novell 和微软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中,微软在合作期的5 年内向Novell支付1.08 亿美元的专利费,而Novell也将向微软支付至少4000万美元的专利费用。双方所达成的共识是,“互不起诉对方的用户专利侵权”。这个协议看起来对Novell有利,但对整个Linux领域不利。

  在解读这个协议时,鲍尔默认为,这意味着Novell 已默认“Linux 中存在侵犯Windows专利”的事实。因此,他毫无顾忌地在公开场合提及此事。

  Novell 一下子被扔到了烧烤架上,受到了Linux领域的强烈抨击。2006年11 月20 日,Novell 的CEO 罗恩·霍夫塞皮安Hovsepian 被迫在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表示不同意鲍尔默的说法。但此时,来自Linux 阵营的强烈恶评可能在Novell心中结下了逆反的心结。

  谢幕前给微软留下野弹药?

  2010 年11 月23 日,Attachmate 公司以大约22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日薄西山的Novell。

  自3月开始,就不断传出Novell要被并购的消息,所以并购本身在业内的反响不是很大。可是在并购日,却传出Novell将自己的882 项专利技术以4.5 亿美元卖给微软旗下的控股公司。

  Novell和微软达成的此项交易让业内不少公司一凛:Novell 虽然没落,但其拥有的许多专利技术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对此深有体会,他在当年担任Novell CEO时曾说:“Novell拥有的丰富技术,跟它在业界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现在,这些技术落到了微软的手中,微软会怎样挥动手中这根份量加重的知识产权大棒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