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7-21 14:21

  一股焦虑情绪,正在中国地方城市官员之间蔓延。

  它终于传递到了天津。

  4月份,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臧学英就看到了那份“海河英才计划”。他心里第一反应是,天津门槛降得太低了。

  其实,已经谈不上高低。5月16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市副市长孙文魁正式公布“海河英才”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在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毕业本科生可直接落户。这几乎算是零门槛。

  自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以来,全国二三四线城市,都陆续推出自己的人才计划。而且,越到后来,门槛越低。一场席卷全国二十多座城市的人才大战,终于爆发。甚至像是网约车、共享单车的打法一样,很多地方政府开始用补贴抢人。

  即便如此,很多关注这场人才战的专家,仍然对天津的政策感到不解。毕竟,天津不一样。至少,它还是一座直辖市,作战计划怎么比其他城市还要激进?

  身处其中,臧学英倒是能够理解。每一座加入抢人大战的城市,都有各自的困难待解,人,成为它们解局的钥匙。而天津,在臧学英看来,正处在“咬劲阶段,一个发展最难的时期”,它不得不如此。

  烈度升级

  天津有一款APP“天津公安”,之前,像很多地方的政务APP一样,少人问津。5月16日,“海河英才”计划公布后,数十万人开始下载这款应用,咨询、办理落户申请。高峰时,它直接冲到了苹果应用商店免费商务APP排行榜第8位。

  这个计划,似乎公布得有些仓促,很多配套设施都没准备好。这款App,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有人登录之后发现,里面的落户政策还没更新,显示的仍然是旧版。而运营方显然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申请,APP服务器直接崩溃,软件一度无法使用。

  这只是一个缩影。天津的管理者似乎也没有预料到反响会如此激烈,而且,他们似乎也没考虑到,这个政策稍显粗糙,以至于含金量极高、高考录取率全国第一的天津户口,一下子变成几乎人人唾手可得的东西。自然,引来疯抢。

  “海河英才计划发布不到1天,30万人申报查询落户事宜”,5月1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天津发布”公布了这一份成绩单,“‘百万人才争涌津门的恢弘气势已经显现”。

  就像是在战场上忽然扔下一颗核弹,天津的入场,再次提升了这场人才战的激烈程度。有媒体甚至拿天津1天申请人数,与西安几个月的数据对比。

  西安市公安局也对外发布了最新数据,自2017年3月1日西安实施户籍新政以来,已新迁入落户64.5万人,相当于一年迁入一座中等城市。

  5月17日,西安人社局、财政局联合发布“升级版人才新政13条”,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发放补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西安就业落户,并交纳社保,一次性补贴1000元;本地区高校毕业生每落户西安1人,给学校200元奖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一次性补贴5000元。

  用补贴抢人,并非西安的首创。2017年9月,武汉就提出争取让更多留武汉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八折买房、八折租房。5月23日,“八折购房”的实施细则正式出台,同时,首个“八折购房”楼盘也开始接受登记。

  “不断强化”

  这场人才大战的第一枪,就是从武汉开始的。

  2017年2月,彼时新上任的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宣布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提出要在5年留下100万名大学生。之后,西安跟进,该市市委书记王永康提出,要“不设门槛、不收费、不设复杂审批手续,建立全国最优惠人才落户政策”。

  当然,这都只是1.0版。随着其他二三线城市跟进,竞争加码,他们的政策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史上门槛最低户籍新政”称号在各大城市头上轮转。

  主动出击“抢”人也不断在各地上演。成都2017年推出“蓉漂人才荟”计划,分头派出多路人马,由市、区领导亲自带队,从清华到复旦再到浙大,从哈尔滨到广东,半年多时间里先后奔赴19个城市、近80家高校和30多家企业开展宣传活动。

  武汉市原招才局局长杨汉军甚至曾在11天里辗转18000公里,率武汉人才代表团赴波兰、以色列、俄罗斯推介武汉三大人才战略。最终因高强度的工作突发心脏病,在回国后的第二天倒在了办公室,最终不治。

  今年2月,西安市公安局还专门成立“人才人口争夺攻坚指挥部”,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三年的“人才人口”争夺攻坚战,全市186个有户籍业务的派出所共500余名户籍管理民警集体宣誓要打赢这场战役。

  “西安抢人”迅速被编成了各种段子,“大学毕业生到西安火车站,民警上来就问学历,答‘本科,今年毕业,马上被带到派出所,按学历落户,火车票报销。”这个段子其实来源于生活——一个外地博士生,表达了想要落户西安的想法。民警带着鲜花,亲自开车到火车站迎接。

  “很多地方城市,都是互相关注的。”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胡建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曾担任中组部人才局副巡视员的工作。据他介绍,地方城市会存在竞争,尤其是同级别的城市,很多城市,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可能存在怕落后,“怕被别人说你不重视这个问题”。

  多位专家,都提到了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尤其是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地方政府对人才如此重视,“可能跟习总书记几次讲话,总是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有关系”,一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对人才的观念,还是不断地强化”。

  一颗速效救心丸

  “你说他们为嘛要来?”对前段时间蜂拥前来落户的人群,出租车司机王明说,“天津也不是说一个多好的城市,又脏又破的。”另一位天津出租车司机粗略估计过,政策刚出台的那一周,他每天平均能接到七八个从外地来落户的客人,“天津全市出租车3万辆,网约车30万辆,你想想这概率,了不得啊。”

  几乎每个天津市司机都能像说相声一样,给你说一个来落户的外地人经历,但案例大同小异,不外乎有车有房、为下一代操心教育资源的中年父母,或是在北京工作数年却一直落不下户口的年轻人,还有嫌原始户口含金量不高、想拿直辖市户口的外来客。

  虽然一路上,王明都在认真地埋汰自己的家乡,但讲到后来,他也非常支持外来人口到天津来,而且,越多越好。理由非常简单,“外地人多了,我这拉活不就更容易吗?”

  其实,天津曾经是辉煌的,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成为国家级新区,自贸港、保税区、金融城等国家重点项目也落在天津,各类大投资轮番上马,与沙特合作百万吨乙烯项目,与俄罗斯合作千万吨炼油项目。

  发展巅峰时期,滨海新区GDP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20%,天津GDP增长速度则一直在15%以上,2010年更是达到近十年的顶峰,增速为17.4%。此后天津GDP增速和全国GDP增速一样开始回落,而且回落速度明显大于全国GDP增速回落速度。

  衰落是有征兆的,“2017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从12%降到0.5%,我们的财政收入比2014年还低80个亿。”臧学英说,“大幅度的下降其实就是天津多少年来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尤其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没有根据实际发展尽快调整升级。”

  伴随着经济下滑的,还有天津的人口。2017年,天津市常住人口与上一年相比,减少5.25万人,这个数字比上海北京加起来还多。

  据天津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透露,“市委市政府有过一个说法,今年是天津经济最关键的一年。”海河英才计划就像是那颗速效救心丸。这与出租车司机王明那个简单的逻辑如出一辙,有了人,经济才能上来。

  “过去城市的发展是通过廉价劳动力的聚集来实现的,比如珠三角地区,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带动发展。”张宝义接记者采访时说,但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发现影响城市发展的是高新技术人才,这时候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就开始酝酿了。一旦有人点燃了这个导火索,就会遍地开花。”

  政策拷贝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爆发人才大战。早在2000年左右,这样的事情就曾在一二线城市爆发过。

  检索当时的政策就会发现,很多城市吸引人才的方法:落户以及给补贴。

  十多年后,地方政府再次启动抢人大战,套路也大都和之前相差无几。

  武汉市招才局综合管理部科长晏鸿鹰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提到,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武汉今天发布一个新的人才政策,明天其他城市就会立刻出一个和你类似,或者比你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政策同质化极高。

  “我们之前做调研的时候会发现,政府能给的,其实就这么多,移户口,然后给你钱,可能给你一些补贴”,首都经贸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系副教授魏华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结果就是,这些城市抢的只是人,并不是人才。

  人才是有特殊性的,一个人不适应这家企业,但换一家公司,可能就是人才了。但地方政府并没有考虑这些,魏华颖说,“各地出台这个政策,基本上都是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大家要招的人都差不多,都一样,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

  在李超看来,这可能也与地方政府的焦虑有关。“现在每个城市都有焦虑,它体现在城市出台人才政策,不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抢人”,李超说,现实中,各个城市在制定政策时,可能都来不及想本地的个性需求,“可能A城市直接把B城市的政策拷贝过来,你完全没有针对人才引进的方向,思路还不成熟就开始争先抢人。”

  很多城市的户籍名册上,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同时增长的,还有房价。但这些人落户之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西安引进的那六十万人,又是否能够真正消化?目前来看,还很难说。

  就这样,城市在抢人,人们,则在抢户口、抢房子。

  王明开着出租车经过了天津河东区行政服务中心,门口已经没有通宵排队等待办理落户手续的“新天津人”,但时不时仍有急匆匆的外来客走进去预约取号。几个人围着负责派号的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询问落户细则,工作人员对于大多数问题无法回答,只能一遍遍地说“你去看政策规定吧,符合的话就能办理”。

  (焦锐安荐自《看天下》)

  □李晓芳 万鸣 宇张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