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一面镜子

  天下大概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未来上学之后学习成绩能够名列前茅的。我们通常认为小学时学的语数外、中学时学的数理化,这些主要是靠智商的,正如笔者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不了解文科的学法而没法拿它们举例。所以学龄前孩子的父母们,往往热衷于开发孩子的智商,比如给孩子购买益智玩具、送孩子上思维训练课程等等,然而,这一切或许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性格才是决定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智商显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想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体会,比如学霸们三言两语就能解释的一个东西,普通人却需要花挺长时间才能明白。所以,开发智商是没错的。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叫《性格的力量》,英文名为《How Children Succeed》,其中展示了很多很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说明对一个孩子来说,未来能在学业上达到高水平,甚至未来能取得成功,比智商作用更大的是孩子的性格!

  此话怎讲呢?首先,我们评估一下学习过程需要一位学生具备哪些素质。智商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即使一个聪明的孩子,也需要花费很多的努力,才能在学业上达到优秀的水平。致力于改善贫困儿童教育状况的心理学博士达克沃斯说—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校,还在于学生自己。原因很简单:学习是艰苦的。诚然,学习也是一种快乐,会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但它往往也会带来压力,会令人气馁,让人精疲力竭,有时甚至令人感到绝望……

  她在一项关于学生自律性的研究中发现一个结果—学生的自律测试得分对学年平均分的预测精度远远好于智商测试结果。换句话说,学习过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面对艰苦环境,拥有更好的自控力和意志力的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更用心,更专注,所以他们更能够脱颖而出。

  这和我的生活经验非常吻合。我本人从小到大成绩还不错,也自认为智商还可以。我高中进入了我们全市最好的高中,而且进入了重点班,可以说班上集中了全市最牛的孩子,入学测试我的成绩基本是倒数。我对同班同学们的观察,他们真的智商明显比我高的,其实并不多,一只手大概数得过来。但是他们几乎每一个都非常的努力。

  这种努力不是那种三天两天激情澎湃的冲刺,而是长期的、日复一日的、看上去非常平淡而且枯燥的努力。这些孩子在同龄人中都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一旦把目标设到很高,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困难的。他们面对这样的困难,非常平静,体现出很好的自控力和意志力,然后通过长期稳定的投入来逐渐靠近遥远的目标。这是我最敬佩我的同学们的一点!

  现在回到我们的分析。既然如自控力、意志力、专注这些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人类内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外在才表现出这些品质的呢?困难会给人造成压力,压力是一种外界刺激。科学研究表明,当面对外界刺激时,我们大脑中的下丘脑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触发下垂体;然后下垂体释放一种激素刺激肾上腺;肾上腺又发出糖皮质激素,引导身体做出一系列特定的防御性反应。

  这一系列人体生化活动会导致一些我们能感知的变化,比如心跳加速、口干舌燥。但也有一些人体变化是我们无法意识到的,比如神经传递素开始活跃,葡萄糖水平提高,心血管系统向肌肉中注入更多的血液……简单来说,当我们人类面对外界刺激时,身体会迅速调动起来,自动进行一系列的生化过程,为后续的应激反应做好准备。据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草原上,随时需要应对食肉动物的袭击而进化产生的。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很遗憾,绝大多数时候,这些人体应激反应是一种浪费,而且对我们专注于如学习这样的现代活动不利。而我们中间那些面对压力,体内应激系统更不容易过度反应的人,会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意志力。这件事情看起来像是一种基因决定的特质。事实是否如此呢?麦吉尔大学的神经学家迈克尔·米尼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的实验室中养了几百只老鼠,老鼠和人类的大脑结构相似。科研人员发现一个现象—当把幼鼠从妈妈身边拿走一会儿进行某种实验操作,再放回妈妈身边时,有的鼠妈妈会异常兴奋,并用几分钟的时间舔舐幼鼠,但另一些鼠妈妈却对幼鼠置之不理。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测试鼠妈妈这一行为对幼鼠未来的影响。

  结论是被妈妈舔舐的幼鼠,未来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得更加冷静、勇敢和自信,它们更善于社交,更富有好奇心,攻击性也更低。它们有更出色的自控力,而且更健康长寿。而那些没有被妈妈舔舐的幼鼠在长大后,面对困境时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会非常明显。研究人员为了确定这是不是基因导致的,将两种妈妈生下的宝宝交换抚养。结论是抚养方式对幼鼠行为的影响显著更高。研究人员测试了幼鼠的生化指标。当幼鼠被从妈妈身边拿走时,会激发压力激素的大量释放,从而导致幼鼠产生焦虑情绪。而鼠妈妈的舔舐行为则有利于抵消这种焦虑,平抑激素的大量分泌。

  这一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在其他对我们人类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那些童年生活在压力很大的环境中的孩子,皮质醇水平会受到重大影响,进而对长大后的外在人格表现产生不利。研究表明,那些在学校表现极端的问题少年,往往童年没有一个好的、稳定的生活环境,没有得到父母高质量的照顾。

  对孩子来说,所谓“压力很大的环境”,包括家庭暴力、贫穷带来的生活压力、父母关系紧张造成的无形压力……特别地,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来说,父母没有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做出回应,就是很大的外界压力。而和睦的家庭、父母对孩子高质量的抚养,可以为孩子构建起一道强大的缓冲器,抵御不利环境给孩子压力反应体系带来的伤害。

  《性格的力量》里提及了两个事例,非常有意思。在美国,有个GED(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政策:对于高中辍学生,可以通过一个考试来获得高中毕业文凭。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帮助一些高辍学人群,例如低收入或少数民族群体获得另外一条进入大学的道路。从数字上看,这个政策很成功,在2001年,就有约1/5的高中毕业文凭是通过GED考试获得的。但是,当研究部门对这些人群进行跟踪后,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到了22岁,通过GED获得文凭的学生仅有3%进入了大学,作为对比,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了大学的比例是46%。如果我们将视线再放长远一点,考察一些未来的关键指标,例如年收入、失业率、离婚率、吸毒率等,我们会发现,通过GED获得文凭的学生的表现和高中辍学生毫无二致。

  参与这个项目研究的Heckman(此人是2000年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评论说:“高中的学习经历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外,更培养了他们心理上的素质,例如在一些无聊的科目上学会坚持、延迟满足、专注、完成计划的能力等等。而相比之下,通过GED获得文凭的更像是一群缺少规划力和坚持力的聪明人。”

  书中还提到另外一个例子,佩里幼儿园(Perry Preschool)实验。六十年代,一群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生进行了一场实验,他们招募了一批4-5岁来自低收入低IQ家长家庭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进入佩里幼儿园接受两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另一组则放养。结果怎么样?进入小学后,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成绩更好,这一点都不意外。但意外的是,这种效果并不是持续的,到了三年级,两个组孩子的成绩就几乎没有任何差别了。

  佩里幼儿园实验在社会科学界很出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被作为一个早期教育干预的失败案例被人提起。可是,早期教育干预的长期影响如何?时过境迁,到了90年代末期,这群当年的孩子都已经年过四旬,一个研究团队又跟踪了这些小朋友如今的发展。结果非常意外,他们发现,上过幼儿园那组孩子,高中毕业率更高,更有可能在成年后找到工作,而且在四十岁时年收入更有可能超过美国人均收入的中位线—几乎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上过幼儿园的那组孩子生活都要更加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最初的研究忽略了什么?于是,研究人员再深入研究了一些当时没有被分析的数据:老师对学生个人行为和社交发展的评估。前者包括对学生承诺、撒谎、偷窃或者缺勤的统计,而后者包括学生对和其他同学及老师互动的意愿等。经过三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当时被忽略的因素(研究人员称之为非认知技能),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智商这样的认知技能,才是更能影响一个人未来幸福的因素。

  我想这些故事并不是想告诉我们上过幼儿园就比没有上要好,这些故事提出的问题要严重得多:我们希望孩子受更多的教育,但是,我们让孩子受到合适的教育了吗?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幸福更依赖于坚持、创造力、乐观、自控等等非认知技能,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这些技能的培养?我们的教育系统、教育者们准备好了吗?

  在这里咱们只是选择了《性格的力量》涉及的一个方面进行论述,书中还有不少其他性格特点对孩子成长的分析和思考。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它让我过往的一些生活体验,获得了一些生化层面的解释,也让我重新审视我们家庭对孩子抚养上的目标和方式应该朝哪个方向进行改进。虽然书中不断强调,父母在低龄时的做法好作用坏作用都更大一些,但书中也举了很多案例表明,大孩子通过努力也是可以改善的。我想,我们作父母的,不断地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过往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抚养方式,和孩子一起完善自我,是一种还不错的方法吧。最后我还是想吐个槽,内容如此有意义的一本书,翻译得像垃圾一样,可尽管如此,咱还是建议有孩子的父母可以看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