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悠长候知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琴这件古老的乐器,是连接时空的纽带,是贯通古今的桥梁。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古琴,用其深沉动人的旋律,将恢宏璀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向我们娓娓道来,同时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故事。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这个古老的艺术世界,重新唤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古琴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尚书·益稷》记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在管弦乐器还没有被发明之前,人们就使用石头、陶土制造乐器(如我们今天在博物馆能看到的磬和埙),用来娱乐精神、陶冶情操。琴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对音箱共鸣、弦的长短和弦的粗细与音调变化的规律性有了认识,所以古琴的发明,无疑把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按照古籍记载,最初的伏羲之琴可能只有一根长七尺二寸的琴弦。神农时代的琴使用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身。舜帝时琴已发展为五弦,周文王时发展为七弦。人们常说禹迹茫茫,夏王朝之前的伏羲、神农之世,就更加渺远不可考了,所以这些记载未必都完全可靠。但这些记载却提醒着我们,从琴弦数的增减、到琴弦材料的进步、琴身使用木材的筛选等,古琴的发明,也曾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历程。

  古琴与古代政治

  《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要读懂这些话,明白琴为什么曾被看作是帮助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工具,我们需要了解古人的世界。

  这是一个充满了瑰丽想象的世界。想象是人类创造世界最重要的推力。论及古人为什么造琴、古人依据什么造琴,就必须了解古代人对于世界的想象。古人想象的世界天圆地方,天地之间是依靠几条大绳子维系起来的。而天地之间,不同季节吹动的风的方向也是不同的。这风有八种,简称八风。八风各有称谓。立春吹来的叫条风,春分吹来的叫明庶风,立夏吹来的叫清明风,夏至吹来的叫景风,立秋吹来的叫凉风,秋分吹来的叫阊阖风,立冬吹来的叫不周风,冬至吹来的叫广莫风。古人认为是八风给世界带来季节的变换。一年之中风调雨顺,则阴阳协调而五谷丰登,五谷丰登则国泰民安。

  大风在天,人怎样才能影响到它如何吹动呢?这就要依靠音乐的力量了。《吕氏春秋·古乐》说:“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乃定。”《淮南子·泰族训》中说:“夔之初作乐也,皆合六律而调五音,以通八风。”宫商角徵羽五音,就是“通八风”的力量。

  琴乐拥有变更气候的力量,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吕氏春秋》载朱襄氏治天下“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士达造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更神奇的故事见于司马迁《史记·乐书》。书中写师旷为晋平公鼓琴,琴声不仅呼唤来十几只玄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而且可以直接带来风云变幻、暴风骤雨降临,甚至使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而在农业社会,风调雨顺就是最大的政治。因此,在充满想象的世界里,能调和阴阳的古琴,寄托着人们对掌握幸福生活的渴望。

  古琴的象征意义

  能调和阴阳的古琴,制作的方法非常考究。几乎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象征意义。

  根据桓谭《新论·琴道篇》记载,神农继伏羲之后统治天下,做琴的木料是梧桐,琴长三尺六寸有六分,象征一年的日期;厚一寸八分,象征以三乘以六的数字;宽六分,象征六合,而366、18、6在古代都不是普通的数,而是法天法地的数,一如古琴上圆而敛,是仿效天,下方而平,是仿效地;上宽下狭,象征天地之间的尊卑秩序。应劭《风俗通义》记载汉代琴长四尺五寸,也是为了仿效四季变迁和五行循环。使用七弦,则是为了效法北斗七星。

  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保存有一把被认定为国宝的黑漆古琴。这把古琴相传来自中国。前几年研究者使用红外线测试观看琴的内腹,发现这把古琴琴体上半里面有“開元十二年歳在甲子五月五日於九隴県造”的题款。这一题款证明了这把古琴确实来自中国,而且来自中国唐朝。除此之外,题款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古琴的制作确实有讲究。因为按照古人的看法,古琴是阴阳合体,所以琴体是由阴阳两块木头拼成,上面一块是阳木,下面一块是阴木。一年中选择五月五日这个阳气最盛的日子制造上面的阳木,无疑是为了让这块阳木得到天地之间的纯阳之气。这是古琴制造过程充满象征意义的一个极为宝贵的证明。

  古琴与君子

  古代乐器中,琴是非常特殊的。《诗》云:“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在古代,琴被看成“乐之统也”,琴是“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在乐器中地位崇高,特别是对于读书人,琴为“琴棋书画”四雅之首。在音乐领域,琴不同于钟鼓陈设,它大小得中,不一定要摆在宗庙等重要场地,哪怕在穷闾陋巷、深山幽谷,都无妨一琴在手,与清风明月为伴。声音也大小恰当,不是震耳欲聋的喧哗,也不会让人感觉“湮灭而不闻”,所以古代有“君子之座,左琴右书”的说法。

  古琴最适合用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当年伯牙鼓琴,子期听之。琴声意在高山,子期赞:“善哉乎!巍巍若太山。”顷之间意在流水,子期赞:“善哉乎!汤汤若江河。” 子期死而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为音者也”。我曾游览琴台,遥想古人对友情那份醇厚的执着。正是伯牙焦尾音何渺,独坐琴台向黄昏。

  “目送飞鸿,手挥五弦”,谈到古琴与君子的话题,不少人会想到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嵇康是个心性非常高的人,他“博综伎艺,丝竹特妙”,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心性狭直,不仅对圣人们不敬,蔑视当时的社会规范,而且遇到看不上的人和事就会有所批评。因此他得罪了钟会,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传说当其时也,“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这是生逢乱世的悲哀。

  中学时读这段话,一度对着《广陵散》三个字发呆。让嵇康面对死亡想放手弹奏的是怎样的曲子呢?后来知道那原来是写著名侠客聂政的曲子。聂政受人之知遇,以死报之。《史记》写侠客聂政在重重护卫之中刺杀韩相侠累,只用了“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十四个字,但英雄本色,力透纸背。想嵇中散抚琴之际,不只是风流自赏。那旋律之中,多有江湖儿女快意恩仇的渴望,只是广陵曲散,今日我们已无从追迹。

  撰文/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