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曾数次跟我们提到“山里什帖”民宿,却都忘了说民宿主人闫峰的名字,只是强调着“那是个清华美院毕业的艺术家”,仿佛太平湖畔又来了一位稀客。近几年,在太平湖周边开民宿的人并不在少数,而且都颇具特色,也有当地人趁着旅游发展的时机返乡创业。相较之下,闫峰作为一个外来者,不急不缓地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诠释着太平湖畔的乡村生活。
2015 年,闫峰和妻子驱车经过太平湖畔的永丰乡祥符村时发现这栋破败的村委办公楼,楼外有大片田野和绵延茶山相伴。夫妻俩留了心,第二次再来,就把它租下了。事实上,在到祥符村之前,他们一直四处寻觅合适的村庄,希望能实现“用手工艺影响村庄”的心愿。闫峰笑说因为这里够偏僻,所以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生产方式,如果还要深究下去,那大概是缘分使然吧。
自那时起,闫峰大半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他喜欢和农民聊天,看他们将菜园、瓜棚、茶田打理得像艺术品一样,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踏实。刚开始时,这栋破败老房荒草丛生,夫妻俩虽然不是建筑设计师,却都有一股“傻乎乎的勇气”。他们希望这栋建筑就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不要抢了山的颜色,所以四处搜寻当地的建筑材料,用泥巴糊了外墙,老木料搭了凉棚。
原本这只是夫妻俩的工作室,可越来越多人爱上这里,他们开始需要更大的空间来招待朋友,不知不觉经过三年改造,当初的破败办公楼成了一间名叫 “山里什帖”的民宿。但在闫峰看来,这里不是一家精品酒店,而是一封可以品读的信,或说是一封来自乡村的请柬,向外传递着村庄的生活方式、四季耕作、人物风情,以及潜藏于民间的智慧与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山里什帖”已经成为当地传统手艺的载体。这里的杯盘,都用当地的陶土烧制,这里的桌台桌椅,也有一部分是用酱缸工艺烧制,就连那房上的瓦片,都是从废弃老房子揭下来的小瓦。这些小瓦曾是皖南一带的特色,已有数百年历史,这些年迅速被更耐用的琉璃瓦所取代,渐渐从村庄消失,却在这里得以保留。
村里的老曹说,当年烧小瓦的窑早已经塌了,这世上的小瓦碎一片就少一片。这也是闫峰想要用手工艺影响村庄的原因之一,当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空心村”,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面临着无声消失的命运。目前除了植染和皮革课程,接下来“山里什帖”还将造一个柴火窑,开设烧陶课程,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手工艺课不仅开放给民宿客人,同样也对村庄里的村民开放,人人都能来这里学手艺。
在帮助手工艺复兴的同时,闫峰也尝试着让祥符村的风物走出去。老曹家的野茶、陆大姐做的豆腐乳、赵大姐家里的山鸡、赵大姐老公捕的野鱼……它们先是被端上民宿的餐桌,又跟着五湖四海的人走出大山,为越来越多人所知。闫峰相信,虽然如今村庄的样貌已经发生变化,但中国农村千百年来流传的内在根性依然被保留到现在。这个喧闹的时代,人人都迫不及待想要挤向繁华都市,却将民间世代流传的古老智慧遗忘在身后。
“我把前半生给了城市,我得把后半生回报山里,人生才没有遗憾。”一边说着,他低头点亮了一支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