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草木间阡陌共枕眠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8-28 10:21

再来迟一步,这春茶采摘可就结束了。

到泉港涂岭吴辉木的茶山上,大概是早晨九点多钟,稍宽敞点的小道上,刚采下的鲜叶隔着网就地铺开。一年之中,春季最忙,清明到立夏是春茶生产连续作业的时期。今年的春茶采摘已经开始半月,近三天接近尾声,前往拜访的“涂岭红”红茶制茶人吴辉木特地等我到来,才将最后几篓茶叶送入锅中,这一年的春茶制作随即鸣金收兵。

与山为友

泉港的“涂岭红”红茶虽非声名远扬,所获国内国际奖项却也难以计数,蝉联了四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并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特别之处难以一言蔽之,无妨以“融古通今”稍加概括―― 坚持古法,却不囿于传统,拥抱科技,而不背于精制。

1981 年,吴辉木考取了当年茶叶名校―― 宁德农校,进入茶叶专业学习。18 周岁那年,他被分配到惠安农业局下属的茶果示范场(位于今泉港区朝阳路边)担任技术员,后来成为助理农艺师。1998 年,他再次进入福建农业大学茶学系学习,成为全国茉莉花茶新工艺创造者、制茶学泰斗郑乃辉的得意门生。后来,泉港从惠安分离,茶果示范场进行私有化改制,吴辉木选择离开,并于 1999 年,承包了一片涂岭内山竺林寺旁的荒山,开辟成茶园。在“铁观音不能制成红茶”成为业内主流意见的情况下,背负着沉重经济压力的他,却在全国最权威的茶叶 CN 杂志――《中国茶叶》发表技术论文《铁观音品种红茶初制技术》,把知识型农艺师的文人气质也传递给了他所守护的“涂岭红”红茶。

如今,集“‘涂岭红’红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泉州市科技特派员”“泉州工匠”“泉州市技能大师”等多种头衔于一身的吴辉木,除了潜心制茶外,平时也会参加一些大小会议,他打趣说:“如果我开会走神了,请你们原谅,那一定是因为我家中有茶正在制作。”

这些年来,吴辉木夫妻把家安在茶场。这里有适合优质茶叶生产的红黄色土壤;茶场周边有菱溪、陈田和泗洲水库环绕,水汽充沛;大雾山、笔架山和观音山山麓形成小气候,日夜温差大,利于茶树生长、茶叶采制。除了茶树外,俩人还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其他植物。金灿灿的枇杷悬于枝头,白里透粉的山茶花开得正烈,马尾松立于埂间,守卫着一方小菜田, “今年的铁树看是会开花呢。”妻子陈秀贞低语。

夫妇俩每天清晨 5 点醒来,夜里10 点休息。无论是在 37℃酷暑的强紫外线照射下,还是冬天低于 10℃的情况下,陈秀贞都坚持着一年五季的高标准采摘工作,往往采茶回来即累得瘫倒在地。有这样的得力助手,吴辉木不仅完成了对传统工艺的创新,提高了制作工艺的严谨程度,实现茶叶100% 无农残留,而且在茶叶的品质特征和花色上另开新天地。

38 年终朝采采,“摘鲜焙芳旋封裹”的过程看似平静,但山林终归是山林,危机潜藏无可避免。每晚睡前他们都要巡视房前屋后三四回,屋顶也要打着手电反复确认。屋里常有山蛇出没,路上能遇见蟒蛇,山里还有剧毒银纹蛇。如果有蛇出没吴辉木便拿钩子将其勾起,装到袋里,带到远处放生。除了蛇虫之外,偶有松鼠、野兔造访,觉得可

爱,吴辉木也会和它们耍玩一番,最后还是会任其回归山林。“我们不喜欢杀生,山里人喜欢与自然和睦相处。”

38 年的制茶之路,也有濒临崩溃的瞬间,摩托车开到山脚爆胎了,连备用油都启用了,口袋里却只剩28块钱;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这代人靠茶生存尚有难度,何况年轻人。非遗非遗,就是非常遗憾”;也有过不知所措甚至走投无路的时刻,但他始终立于草木间,关于茶的试验也从未停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