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9-20 10:05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这是一首清代的竹枝词,描写了当时粤剧表演的盛况实景,词中“红船”“琼花”都是粤剧的代名词。粤剧又称“大戏”“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是广东省传统戏曲之一,自明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一带出现,后来不断吸纳更加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黄声腔与粤方言音韵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琼花会馆分八堂

  如果向前追溯粤剧的历史,粤剧中很多剧目都是由元杂剧流传下来的,如《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传统粤剧戏码跟元杂剧基本相同。

  粤剧真正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剧种是在3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明朝初年,当地已有“杂扮故事”“七月七演戏”的零星记载。到归有光编写《庄渠遗书》时,开始正式记载当地的戏剧表演活动,“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虽然唱戏的行当在当时并不被社会所认可,俗语说“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但是听戏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县志中还记载当地人不仅喜爱听戏,一些年轻人甚至“事戏剧度日”。明嘉靖四十年(1561),广州府每到二月,城中就以演戏为乐,谚语说这是“正灯二戏”。由这些历史资料可以推测,到了嘉靖年间,广东人已经十分喜爱粤剧表演。

  粤剧行内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的说法,说的是成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吉庆公所”和“八和会馆”要比佛山“琼花会馆”晚一些。随着粤剧在广东一带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加强行业内部管理,成立了很多民间组织。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琼花会馆的馆址在佛山大基尾,里面供奉戏行祖师“华光”,于是又被人们称为“琼花宫”。琼花会馆是当地戏班排练、教习、切磋艺术的主要聚点。会馆附近的水埗头边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琼花水埗”四个大字,意思是说每次艺人们外出演戏,都是从这里乘船出发。

  为了加强行会内部管理,琼花会馆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八堂,分管各自会众。琼花会馆建立之后,其他会馆也纷纷建立,但规模都不及琼花会馆。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当时镇内共有37个会馆,其中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琼花会馆的活动也很丰富,当时佛山地区民俗活动频繁,有很多迎神赛会,每逢神诞庆典,琼花会馆都要组织艺人上演粤剧。除了规模大、活动多外,当年的琼花会馆权力也很大,它是一个统管广东、广西粤剧行业的管理机构,总领粤剧行业的经营发展,如新剧目的版权问题,哪个戏班要是排了新戏都要到会馆演一次,审查通过后才能到外面演出;如果两个戏班到同一个地点演出,有了场地纠纷问题,也要找会馆来协调解决。行业会馆的出现、繁荣是粤剧艺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粤剧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到了清代,佛山戏剧不断吸收当地音乐、民谣曲律,改用粤语演唱,还融入了南派武术,逐渐形成了声腔独特、生动传神、语言通俗的风格,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红船”摇橹把戏唱

  在粤剧的发展历史上,不得不提到“火烧琼花会馆”事件,这件事的发生深刻影响了粤剧的历史走向。话说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与清政府为敌。清政府为了剿灭他的势力,火烧琼花会馆,还禁止演出粤剧长达15年之久。这期间,很多粤剧艺人逃亡外地,一些留在当地的艺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参加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着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梆子与二黄的合流。

  同时,粤剧能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在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话说当年随着粤剧艺人、华工大量流转海外,粤剧作为一种带有岭南味道的地方戏也逐渐传播至海外。据《美国华人史》记载,当时从旧金山请来的青年男演员(当时还没有女演员)经常来往于巴特和玛丽斯维尔等矿区,为当地华工演出传统的舞蹈和折子戏。

  鸿福堂剧团还在美国大剧院首次登场演出粤剧,获得了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了自己的剧场。除了美国,迁居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侨也把自己的家乡剧种粤剧带了过去。19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出版了爪哇文译本的《薛仁贵》《狄青》《贵夫人》等,后来还有了马来文译本的《乾隆君游江南》。可见,粤剧已经在那里找到了新的土壤并生根发芽,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

  粤剧不仅能给人提供娱乐、传播历史知识,还能作为革命思想宣扬的重要工具。20世纪初,戏剧改良运动席卷全国。为了宣传革命思想,春柳社开始用广州方言演唱粤剧,《周姑娘放脚》《盲公问米》等剧目受到当地人的喜爱,极大地宣传了革命思想。

  20世纪30年代,广州有大型粤剧戏班40多个,产生了“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当时成名的编剧家达上百人,新编剧目多达4000多个,可以说是粤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些粤剧老艺人经常以“红船子弟”自称。据说,清雍正年间,北京名伶张五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乔装打扮逃亡到了粤地,寄居在佛山。为了谋生,张五开始收徒,教授京剧昆曲。后来,师徒们组成戏班子到外面演出。由于要经常外出,他们便住在了船上。船是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为了让乡民在远处就知道有戏班来了,他们将船涂成红色。于是,其他戏班也纷纷效仿,戏班的船都变成了红船。后来,“红船”便成了戏班的别称;“红船子弟”也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今天,粤剧戏班外出演出已经不用坐红船了,但是,“红船”这一美妙的名字一直被保留下来。

  广采博收话唱腔

  每一种戏曲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令人沉醉。粤剧的声腔广采博收,融合昆、弋、梆、黄、谣于一体,形成了板腔体、曲牌体和歌谣体三种唱腔类型。

  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体,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就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于南北路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二黄有散板、慢板、二流、西皮和恋坛等板式;梆子有散板、慢板、中板、芙蓉等板式。

  曲牌体唱腔主要是牌子,即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古代词曲创作是“选词配乐”,《雁儿落》《水仙子》《山坡羊》《上小楼》成为固定的曲牌。不同的曲牌有约定俗成的用法,如皇帝和大将登场用《点绛唇》《小开门》,奸臣和昏帝出场用《普天乐》,激战用《救弟》《括地风》,战胜用《雁落平沙》《浪淘沙》,战败用《孝顺歌》,游玩赏乐用《耍孩儿》《百花亭》,拜堂用《一锭金》,穷途落魄用《叹颜回》,等等。粤剧曲牌体来源于昆腔和弋阳腔。明嘉靖年间,昆腔已经在广东广为流传,万历年间,弋阳腔也随之传入广东。粤剧原有剧目《琵琶记》《金印记》《玉簪记》等,现在保留下来的《思凡》《和番》《弹词》等,所用曲牌与连套习惯与昆曲基本相同。清朝中叶以后,乱弹兴起,逐步取代原来的昆曲和弋阳腔,尤其是随着秦腔、徽调相继南来,不断融入到粤剧声腔当中,使得原来的曲牌体音乐唱腔不断流失,不再属于粤剧声腔的主体。

  歌谣体是粤剧唱腔中独具地域特征的部分。广东地区历来歌谣丰富,木鱼、南音、粤讴、板眼、芙蓉、咸水歌等都是非常流行的民间歌谣和杂曲。清朝中后期,粤剧不断吸收这些民间乐调,还吸收了一些流行音乐,甚至是西洋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粤剧唱腔中的歌谣体。

  此外,粤剧唱词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常用双声词(如鸳鸯、倜傥、缤纷等)、叠韵词(如逍遥、窈窕、彷徨等)、重叠词(如娇娇、娜娜、盈盈、朝朝暮暮、昏昏沉沉等),仅仅读这些唱词,已能感受到情景的清丽和音韵的和谐。

  说起粤剧,人们常说“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还有“大排场十八本”。所谓“江湖十八本”,指的是早期的《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六月雪》《七贤眷》《八美图》《九更天》等,全是早期演员的“开山戏”。到了清同治年间,又有《黄花山》《再重光》《动天庭》等“新江湖十八本”。

  清中叶以后,出现侧重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苏武牧羊》等,被称为“大排场十八本”。

  “四功”“六柱”与妆容

  粤剧是糅合唱念做打、服饰形体以及戏台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唱念做打是粤剧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粤剧演员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打”则指的是武功。表演方式有自报家门、打引、定场诗、坐场白、跑龙套、说白等。粤剧的行当原来有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合称“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的分类,如“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粤剧一开场,文武旦生一一粉墨登场,艳丽生动的精致妆容,眉间眼角神采飞扬,还未使出看家本领,台下已是掌声如雷。这就是粤剧妆容神奇的艺术魅力。早期的粤剧化妆流行浓脂厚粉,但使用的化妆品是比较简单的。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而且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如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剽悍干练。后来又与京剧、话剧等化妆手法相结合,使粤剧化妆呈现出朴实自然的风格,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在以前,化妆要先拉起脸部皮肤,用布条扎着头发,用白色颜料画了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颜色。比如净角的化妆,行内称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并向上翘起,这是为了表现威严,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红色,就完成整个“开面”过程。

  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其独有的腔调韵律、别致的妆容动作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在岭南地区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文化传承、族群认同的重要媒介,也成为乡音互通、情性互达的一条纽带,岭南人用这种吹拉弹唱的艺术方式来抒发着自己的乡音乡情。

  □邵凤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