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罗霄山片区文化旅游扶贫调研报告

  本文在对株洲市罗霄山片区进行实地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立足株洲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现状,分析株洲市文化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破解难题的策略,试图为株洲市文化旅游扶贫的纵深推进提出可行性建议,并为我国其它地区的文化旅游扶贫提供一定的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文件,都把文化旅游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

  株洲地处罗霄山脉西麓,有炎陵、茶陵2个罗霄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攸县、醴陵、株洲县3个扶贫开发面上县。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的株洲也是一座有特色、有底蕴、有活力的城市,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要在株洲罗霄山片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响文化旅游扶贫品牌。

  一、株洲罗霄山片区文化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株洲罗霄山片区构建了炎帝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古城文化、工业文化、休闲文化六大旅游区,产业规模逐步壮大。目前已建成炎帝陵等18个国家级旅游区;建成39家旅游星级饭店、217家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2016年,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株洲罗霄山片区实现旅游收入131.45亿元,平均每个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2.5万元。2017年,株洲罗霄山片区启动10个贫困村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已有786户(其中贫困户319户)农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接待游客达1842万余人次。

  二、株洲罗霄山片区文化旅游扶贫的难题

  1.政策红利进大户的马太效应

  文化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依然落在扶贫,使贫困户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实现增收脱贫甚至致富。目前贫困户参与文化旅游业、分享政策红利的主要方式是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开展接待服务,或是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等途径。这些途径都需要资金、劳动力投入,并对农户的经营能力提出一定要求。然而通过走访发现,致贫家庭往往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金、劳动力和经营能力的短板,所以具备条件、能够领办这些项目的往往是村里的“能人大户”,政策的红利自然也就大多由这部分人享受了。贫困群众由于缺乏参与发展的资金和技能,大多只能通过打工或参与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深究其中原因,贫困地区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对贫困人口开展旅游创业就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让贫困户更多分享旅游增值收益的保障机制,在编制旅游项目时没有专门设计适合贫困户参与经营的小项目。若长此以往,资源红利分配缺乏有效干预,当地的贫富差距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形成“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强的愈强,弱的愈弱”的马太效应,背离了精准扶贫的宗旨和初衷。

  2.旅游开发不带村的孤岛现象

  发展文化旅游扶贫意在借助旅游景点和文化设施作为发展高地,带动贫困村谷地的崛起。然而文化旅游景区发展迅速,带动贫困村的效果却并不显著。在调研和走访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景象:文化旅游开发景点基础设施完善,人车密集,与周边贫困村的落后现状对比鲜明。景区经营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未形成,形成旅游开发不带村的孤岛现象。

  究其原因,经营景区的企业,没有参与没有与景区周边贫困村的形成深层次的共生关系。联系全国的旅游扶贫试点的现状来看,这一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在于地方在编制发展规划时,没有针对贫困村推出旅游产品,也没有注重发挥景区经营企业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造成景区对带动周边贫困村的开发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另一方面一些贫困群众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面前不能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参与发展特色种养业、餐饮业、手工业、运输业、文化休闲等产业,而是被动消极等待帮扶援助,错失脱贫机遇。

  3.地方品牌难做强的经营瓶颈

  株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做大做强该产业的硬件条件,但却没有形成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没有出现知名度高的地方品牌。

  一是从旅游资源分布情况看,株洲罗霄山片区虽然具备祭祖祈福、养生度假、红色体验三大板块的特色旅游资源,旅游丰富却分散,不仅未形成集群效应,邻近区域甚至存在同质化竞争。旅游产业支撑能力、环境保障能力较弱,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地方品牌的发展壮大。二是从旅游产业消费结构看,株洲罗霄山片区文化旅游仍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商务会议、健康养生等高端旅游产品发展不够,“吃、行、游”要素相对较强,“住、购、娱”要素相对较弱,“门票经济”较为突出,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游客来得了却留不住。三是从旅游企业经营现状来看,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补贴,资源挖掘深度不足,经营问题明显,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深度不够,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旅游集团公司。

  三、株洲罗霄山片区文化旅游扶贫的发展对策

  当前,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正当其时。我们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遵循,强化“全域旅游”战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将株洲罗霄山片区建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三个协调推进:

  1.精准扶贫与全域旅游协调推进

  精准扶贫强调精准到点,要求精准定位扶贫对象、精准投递扶贫资源;而全域旅游强调以点带面,形成整个区域协调共进,共同发展。不同的发展理念决定了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在强调精准扶贫的同时,不能割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联系。

  (1)坚持全域规划,力争格局要“大”。要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系统规划,加快形成以景区景点为基础,旅游走廊为纽带,旅游功能区为载体的全域文化旅游扶贫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株洲罗霄山片区实际,因地制宜,尽快出台《株洲市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发展规划》,构建文化旅游扶贫产业新格局。要尽力抓项目,精心策划包装好东阳湖、南宋古城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主动对接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力争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炎帝陵创国家5A景区、酒埠江旅游综合开发、神农谷旅游开发,以及炎陵温泉度假区、茶陵茶盐古道等项目建设,推动景区提质。

  (2)坚持开放融合,力争布局要“通”。要把文化旅游扶贫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特别要注重产业融合,放大文化旅游扶贫产业的综合效应。加大区域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与韶山、衡山、井冈山等知名景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用、客源互流、信息互通、文化互融、利益共享。还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打破外围交通瓶颈,打通景区与城区连接线,畅通景区公路内循环,实现景区内外交通条件便利化。抓好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解决游客在景区“停车难、如厕难、购物难、集合难”问题,提升景区接待能力。要大力开展“数字景区”建设,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提升景区的科技应用水平。

  (3)坚持扶贫初心,力争帮扶要“准”。用好政策,深入挖掘文化旅游产业的扶贫功能。全面梳理中央、省里扶持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株洲实际,出台加大财政、土地、税费、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的实施细则,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实行差别化用地供给,对投资大、前景好的旅游扶贫重点项目,优先安排、落实用地指标。制定奖励政策,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扶贫产业产展,重奖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有功人员。

  2.政府主导与企业主动协调推进

  政府和企业都是文化旅游扶贫的重要主体。政府立足于全域旅游的扶贫攻坚的战略高度,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主导力量。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元素,是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主体。政府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二者出发点不同。若双方在文化旅游扶贫项目中协调共进,则完全可以实现共赢。

  政府方面,要为文化旅游扶贫立柱搭桥。一要加强主体责任,把发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市、县两级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二要加强资金支持,抢抓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机遇,深入研究国家、省里政策投入导向,从立体交通、新型城镇化、文化教育、美丽乡村等多口子,向国家和省里申报重点项目。三要突出环境建设,加强旅游区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秩序整顿。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大力开展旅游行业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打击“黑导”“黑车”“黑店”“黑点”现象,加强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健全综合监管、评价制度、服务等级制度。

  企业方面,为文化旅游扶贫添砖加瓦。一要注重产品开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符合消费趋势的优质旅游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闲奇情”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二要注重服务提质,要发扬工匠精神,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要求,精心打造炎帝陵、神农谷、云阳山、酒仙湖等4A景区,全力推进东阳湖、大院农场等景区建设,以“醉美茶乡行”、“神奇湘东”等旅游活动为抓手,做新做特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避暑养生、文化体验、自驾露营等特色旅游活动。三要注重营销策划,精心包装景点,提升品牌形象。大到景点布局,小到交通标识都要精心、精致,做到格调一致、赏心悦目。

  3.追求创新和以人为本协调推进

  文化旅游扶贫工作一方面要仰望星空,以突破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一方面要脚踏实地,以群众福祉为根本出发点。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既要追求掌握技术、管理、营销等领域的前沿动态和人才资源,又要立足本地特殊的环境背景,保障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有效参与,为产业发展凝心聚力。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

  (1)坚持理念创新,力争观念要“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与产品对接起来,让群众在绿色发展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构建生态产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旅游消费,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培养绿色消费习惯。

  (2)坚持产业融合,力争效益要“好”。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加快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突出“旅游+”,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对接,不断拓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面,拉长文化旅游扶贫产业链,形成文化旅游扶贫产业集群,确保株洲率先彻底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

  (3)坚持惠民富民,力争辐射要“广”。支持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就业创业,引导村集体、村民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和征地拆迁村集体补偿资金等入股参与旅游开发,让贫困户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服务就业,提高贫困人口在发展旅游中的参与度与受益度。如湖南万樟园林公司已流转了茶陵县严塘镇11个村的土地,每年支付租金300万元,人平700元,其中28%为贫困户。同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使农民既有种养收入,也有管理收入,还有发展乡村民宿收入,大大加快了脱贫致富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等,都与发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息息相关。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只要我们抢抓发展机遇,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就一定能在建设美丽株洲的历程中书写新史诗、创造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张健.精准扶贫视角下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探析——以武汉新城区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19.115-117

  [2]庞佳、王影.吉林省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28.182-183

  [3]胡均民.精准扶贫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策略研究[J].经贸实践,2018.19.68

  [4]刘锦峰.“互联网 +”时代涉农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7.6.50-51

  [5]吴俊.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优势,推动旅游扶贫优质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8年9月19日第3版

  汤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