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过大年
- 来源:百科知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平遥,春节,民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3-11 17:12
春节,是华人世界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习称“过年”。它是身居世界各地的华人思念故土、阖家团圆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及其民俗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坐落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地区,帝尧封陶,西周时尹吉甫将军筑城,秦汉时置平陶、中都二县,到北魏时改名平遥,并迁城址至今平遥古城。经历代延续、建设、修缮,形成今天平遥古城之规模。生活在此地的人们也将文化与习俗代代传续,形成今天富有特色的汉民族文化之城。其中,春节以“平遥中国年”的名义列入国家文化项目“我们的节日·春节”系列,成为海内外朋友过年的好去处。
平遥中国年
在平遥当地一直延续着先辈的年俗,这是活着的、流淌着文化血液的一座古城。平遥年俗及民间社火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期,由农村祭祀、社戏和春节、元宵节等节庆娱乐演变而成。1997年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将原有的、自发的民间年俗文化及其实践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了“平遥赏灯会”“我在平遥过大年”“晋商社火节”等集体活动,后来于2006年春节将其整体“打包”融合形成“平遥中国年”活动并延续至今。
“平遥中国年”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汉民族古城—平遥古城为依托,以我国汉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为时机,以展示、体验传统民俗活动为内容,成为国内春节品牌活动的优选项目,并于2008年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的主阵地。
平遥中国年的活动时间一般为腊月廿三至正月十六,地点在整个平遥古城区,主题根据年度特色确定,如近年的主题有“世界的平遥·我的家(2018)”“大美古城·情暖四海(2017)”“情暖古城·善行天下(2016)”“德润平遥·传承文明(2015)”“走进古城·穿越千年(2014)”。活动内容以契合主题的平遥地方民俗活动为主,如2018年的活动内容分布在“欢歌迎春、翰墨同春、彩灯靓春、社火闹春、民俗乐春、网络贺春、戏曲唱春”7个项目中,以展现“喜·乐、家·国、古·今、中·外”的特色氛围。
平遥的年俗活动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年俗活动主要体现在年食、节庆、文娱等方面。传统年在平遥当地的时间拉得很长,俗语“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形象地说出了平遥年节的长度,节前准备,节后庆贺,短的到正月十五,长的到二月初二。节中套节,节日不断,祥和喜庆。
独特的年食
中华文化中,吃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每个节庆都有其独特的食品。平遥人在为过年准备的各项食品年货中,比较重要的有:
糖瓜糖瓜也称“粞瓜粘”,这是腊月廿三祭灶君爷的主要食品,这天平遥人要吃点糖瓜。糖瓜的制作原料是小米面和麦芽,将二者同煮会由麦芽中的淀粉酶水解小米面里的淀粉而得到麦芽糖,用火熬糖直至糖浆浓稠起泡,再把熬制好的麦芽糖来回拉扯直至韧劲十足塑形成糖条,借助室外冷空气将其裁切成糖瓜。
步步糕步步糕也称“油糕”,“糕”与“高”谐音,所以故雅称“步步糕”,这是平遥人在春节前要备好的重要年食之一。其原料有糜子面(糕面)、水、红豆、糖、枣等,做法是先将糕面置于盆中并用温水和成小面团,将小面团放于笼屉中蒸15分钟,再把蒸好的小面团整理成大面团,再分成小份将红豆、糖、枣做成的馅包入,将包好馅的糕胚放入油锅,待到糕身起泡、变金黄色即可捞出食用,香甜爽口。
油花花“高档点心不稀罕,就稀煞咱那平遥的油花花”道出了平遥人对自家年食的热爱。历史传承下来的习惯,油炸食品比较好保存,油花花就是其中的代表,腊月里家家户户要做很多,既用来自家吃也用来赠送亲友。制作油花花,先将一定比例的水、油、面、糖、粞瓜汤等混合和好面,然后妇女们用巧手捏出造型各异的花胚,之后将花胚下油锅炸,待色泽金黄即可捞出食用,酥脆可口。
花馍馍平遥人家的花馍馍类型繁多,有的用于祭祀,如枣山山(灶神、财神)、如意顺意(门神、财神、祖神),有的用于祝贺,如括兰(一种面圈,送给未成年孩子)、公日(娘家给女儿)等。这些也要在年前准备好,并将其各归其途。其做法是由妇女用和好的白面捏制好,再用蒸笼蒸熟即可。
坨坨肉坨坨肉是肥肉与瘦肉的天作之合,妙在肥瘦相间,肥膘的嫩、瘦肉的糯、脆骨的劲共同成就一份神奇的坨坨肉。将猪头、内脏清洗干净下锅煮,然后取出切碎并加入各种调料温煮,再将其捞出置于盆中冷却,最后倒出切割成小块状食用。
合碗碗这是平遥当地最具风味的地方肉食,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宴席上都会出现。合碗碗味道佳、品种多,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如酱梅肉、烧肉、大肉、酥肉、蹄子、丸子、清蒸鸡肉、清蒸羊肉等。一般将猪膘、五花肉块在锅里煮后捞出叫“紧肉”,再在肉面上涂黄酒经油锅烧制后捞出,切成不同形狀的块,每碗五两,如条形烧肉、块形大肉、蹄子块形连刀切肉,按形状排在土陶碗里,加葱节、姜片、食盐、八角、花椒水,上笼蒸,蒸好后,取出冷却即可长期保存。食用时要再蒸并添加制好的上汤,如烧肉、丸子加清汤,大肉、蹄子加勾芡汤等。
元宵平遥人最喜欢本地人制作的元宵。一般用红糖、白糖、老粞糖(熬制久放的粞瓜糖)、芝麻、青红丝、桂花、果仁制成元宵馅儿,然后切成块,表面浸水,用筛滚法在滚动中与糯米面粘在一起并滚成圆形,柔中带韧。食用时可以用水煮,用油炸。这种食品主要是在元宵节前后食用,寓意团团圆圆。
丰富的节庆活动
爆食节爆食节在腊月初一这一天,平遥民众一般会吃爆米花和爆炒的黄豆、小麦、胡麻籽等,取意“暴发”“避瘟”“祛百病”等。
腊八节古时,家家户户在这天食用以各种谷物熬制的腊八粥庆祝、祭祀八蜡神。因释迦牟尼佛于这天成道,佛家弟子这天以香谷果实供佛,并喝腊八粥。平遥人这天也会腌制腊八蒜,将剥得干净的蒜放在瓶子里,倒满醋,密封起来,待到除夕、正月吃饺子时食用。
灶君节民间也称“小年”,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情况,人们特意在这天用粞瓜祭灶,意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天人人要吃粞瓜,并趁灶王爷不在家,开始一系列的春节准备工作,如扫房、请香、蒸花馍、写春联、办年货等,直到除夕夜。平遥民谣唱道:“腊月廿四,灶家爷爷不管事,揩抹打扫搬家俬。”家家户户翻箱倒柜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蒸花馍是平遥年俗的重要事项,如面塑“狮子滚绣球”,寓意荣华富贵在后头,送给出嫁的女儿和亲家;面塑“青蛙抱砖”,则寄寓生下的娃娃长大做官;面塑“蝉蝉吹笙笙”,寓意辈辈有根根,期盼子孙兴旺;面塑“枣山”,用于供奉财神爷和灶王爷,俗话“男人们吃个枣山山,活成个老汉汉(老翁)”。
除夕日这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平遥人称“年除日”。白天贴春联、挂宝纸,中午吃面条和饺子,寓意“钱串套元宝,一年更比一年好”,期盼来年好运连连。这顿饭还要把做好的生面条留下少许,待明年来吃,叫作“隔夜面(隔年面)”,祈盼来年不闹荒。午饭后,最重要的活动是接神,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并将已故祖先的牌位、遗像等摆出来置于供桌上进行祭祀,俗称“放神子”。家长率全家人依次给各神位点灯、敬香、摆供、奠酒、磕头。
灶君位要供上“枣山馍”。“枣山馍”用面粉嵌红枣蒸成三角状,意为米面如山,上面还装饰有面塑的龙、凤、如意、福寿、瓜果等。祭祀列祖列宗与祭神同样隆重,祭祖时,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与遗像,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如起房盖屋、婚娶添丁、粮食丰歉等,反映了传统的“尊祖孝先”的风范。晚上全家团圆,欢声笑语。有的人通夜不眠,叫作“熬大年(坐大年)”,寓意在新旧年岁交替之际,要守护孩童平安入春。午夜12时起,家家户户院内燃旺火、放鞭炮,欢天喜地迎新春。
新年日农历年第一天,俗称大年、新年,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午夜的旺火会持续到早晨,鞭炮声鸣响不断。点旺火称“发旺火”,寓意发财、旺盛、红火,孩子们穿新衣围着旺火燃鞭炮,人们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之中。这天早晨是平遥人家吃团圆饭的日子,家家户户备年饭,各种凉菜、炒菜和饺子齐上桌。
饺子谐音角子(古代钱币),形似元宝。大年吃饺子,意取一年四季招财进宝。民间煮饺子时煮破了要说“挣”了,不能说破了。饭前要鸣炮示知。第一碗饺子(8个)要敬祖宗神灵,到祖先牌位或遗像的供桌上上供、铺灯、上香,以示迎请祖先,全家团圆吃饭。有人吃到包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余;吃到包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到包钱的饺子,表示钱财两旺。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饭菜,寓意取之不尽。
吃过饭,人们开始走亲访友拜年,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家里如有上一年刚结婚的人,可以在这一天向本族亲属拜新年。平辈相见,互道“恭喜发财”。拜年时,主人都要招待客人到家里喝茶、品尝糖果。这天也有许多民间禁忌,如忌扫院、洗衣、用针;嫁出去的姑娘忌在娘家过年;忌说有碍吉利的话;大人忌打骂孩子,等等。这天下午传统社火或秧歌表演开始在本村娱乐,挨家挨户拜年贺喜;之后再到邻村活动,各村社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老少安康,一直到元宵节掀起高潮。
走亲访友正月初二至初四,一般是人们集中走亲访友的时间。初二这天,出嫁的女儿要携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初三、初四则自由走访、拜年。
破五民间把赵公明元帅及其部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合称“五路财神”。传说正月初五这天是五神相聚之日,平遥民间在这天一般忌出门,以免阻挡财路。讲究的人家在这天将初一至初四积攒的垃圾清扫倒出门外,名曰“送穷”。初五不走外亲,可以走访本族亲戚。这天中午饭食以饺子为主,同样要上供祖先供桌,香毕,将祖先牌位、遗照以及供桌上的食品收拾妥当,代表春节期间的祭祖完毕。
祭星正月初八是平遥民间的祭星日。春秋时期,古人以木星运行规律纪年,木星每行经一次,都有特定名称,所以木星又称岁星。受“岁星纪年”影响,古人认为每年有一个职权很大的值岁神灵,称为太岁。民间有“太岁头上不能动土”之说,后演变成土地主人,主掌農业丰歉,所以这天也是民间的“谷日”。这天晚上,民众要进行祭星活动。主要民俗事项有打面(油)茶、制糕灯,在院内设供桌,桌上用糕灯摆放吉祥图案,祭祀值年岁君和满天星君。现在这些习俗有所简化,不过饮食方面的打面(油)茶延续至今。
祭鼠初十是老鼠结亲日,俗称“十不动”“鼠婚日”。人们希望老鼠嘴下留情,不再糟蹋粮食和衣物,有为老鼠庆贺婚礼的习俗。祭鼠仪式较为简单,即烧香上供,以馒头、饺子、大饼等放置水瓮旮旯,曰盖住老鼠洞。
元宵节元宵节俗称“闹红火”,民间传说这天是“天官”生日。为祈求天官赐福,各村社要张灯结彩祭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准备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节俗活动。如今元宵节在平遥地区主要是以闹社火为主,由各村社提供节目,在正月十五这天,全县的节目集中起来在城里主要街道进行展演,祈庆社火节。节目多为古时遗留,如龙灯、推车、旱船、高跷、背棍、抬阁、竹马、节节高、大头娃娃等。到这一天为止,平遥地区的传统年庆祝达到高潮。
添仓日添仓又称填仓、天仓,意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添加粮食,希望当年粮食丰收。传说西汉淳于衍为人正直,曾做过粮仓官,遭人陷害后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伸冤赦免。后人为纪念他,把正月二十和正月廿五定为添仓节,前者为小添仓日,后者为大添仓日。小添仓日,人们喜进厌出,仓囤里要添粮,水缸里要添水,门口要放煤炭来镇宅。农民们忌讳在这天卖粮,而粮店喜欢在这天收粮。添仓日,人们要在院内或场圃打灰窖,即用棍棒均匀敲打盛草木灰的簸箕,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粮囤)。有的人家还在灰窖旁撒出耙子、扫帚、扇车等图案。小添仓日的灰窖寓意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添仓日的灰窖寓意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再用砖石将粮食盖住,是为压仓。然后点燃鞭炮,在圈内爆响,意为粮食爆满仓。
添仓日,平遥人喜欢吃用白面包红糖制成口袋或元宝形状的面饼,俗称“布袋袋”。其他地方也吃春饼、煎饼,并把饼投进粮仓,名曰填仓、添仓。另外,民间还有做“雨灯灯”的习俗,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12个,灯为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份。灯盏蒸熟后,揭开锅看哪个月的灯盏里积水最多,则表明哪个月雨涝。再根据庄稼在哪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入夜铺灯烧香,供奉添仓官,大声喊:“仓官爷,添仓来,粮食元宝添到咱房来。黑小子,赶车来,粮食元宝赶到俺房来。”意在祈祷丰收,希望生活富裕。
龙抬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郊游、登高,午祭天地,同时还有吃煎饼、剃头理发的习俗,取意龙抬头、剥龙皮,昂首腾飞,消灾免难。
古今融合的文娱体验
傳承历史习俗,今天的平遥中国年文娱活动也是古今融合的展现,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寓意丰富。
观社火观社火也称“射虎”,是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耍、杂戏的综合表演,“火”有红火、热闹之意,平遥一带民间也叫“闹红火”。社火巡游表演是平遥中国年的招牌项目,表演内容有舞狮、舞龙、高跷、抬阁、背棍、旱船、推车、腰鼓、节节高、扭秧歌、大头娃娃、二鬼摔跤等。这些表演千姿百态,粗犷、豪放、古朴、热烈,展现了黄土地的精神风貌。
看社戏平遥地区有自己的地方说唱艺术,如瞎子说书、晋剧、唱秧歌等。基本上村村邀请剧团来唱戏,全村男女老少带着小板凳坐在大戏台前观看演出,兴致浓时还会欢呼、鼓掌。有的爱好者会到各个村落去看社戏,形成票友团。如今,在平遥古城城隍庙街专门设有“平遥大戏堂”,有丰富的演出曲目供票友和游客欣赏。
亲体验这是结合平遥当地的特色历史和风俗开发出来的体验式活动。如住客栈、吃年饭、包饺子、写(贴)春联、猜谜语、观花灯、点旺火、进衙门、走官道等。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和本地人一起泼墨书写春联,参与饺子制作的各个流程,逛古城欣赏彩灯荟萃等,从这些具体的过程中体味年的快乐。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在缓缓挪动的90分钟里体验穿越历史的感觉,看看明清时期平遥票号东家的选妻、镖师出征、灵魂回家、面秀等生活百态;3D影片《梦回平遥》可以让你在70分钟里感受平遥这片土地上6000年人类史、4000年文明史、2700年建城史、1500年县城史、600年城墙史、500年晋商史、100年票号史、20年世界文化遗产史的沧桑岁月和光辉历程。
平遥中国年,以其特有的历史阅历为今天的人们讲述着恒久传续的年俗活动,传播着阖家团圆的年庆氛围。
程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