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年画之乡——杨家埠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年画,杨家埠,年画之乡
  • 发布时间:2019-03-12 09:08

  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增添节日的祥和气氛。

  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据《风俗通义》记述,先秦两汉的年节宗教信仰中有祀門之习俗,故神荼、郁垒成为我国最早的司门之神。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年画虽形成于宋代,但此时并没有年画这一称呼,而是称作“纸画”;明代宫中叫作“贴画”。清朝初年,北京把年画叫“卫画”,因为当初北京销售的年画多出自天津的杨柳青。在南方,杭州称其为“欢乐图”,苏州称作“画张”。这些泛指年节之时张贴的民俗画,亦即年画。直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才第一次出现了“年画”这一说法,并被沿用下来。

  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的山东潍坊杨家埠,自古就是闻名的“年画村”。春节前夕,笔者走进了这个闻名已久的中国年画之乡。

  潍坊“年画村”

  杨家埠村在山东省潍坊市东北15千米处,这里的年画生产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清代,杨家埠的年画印量每年达到了7000万张,名扬天下。

  快到杨家埠时,还没下车,路旁商店里形形色色的年画广告就映入眼帘,喜庆的气氛让人觉得像是到了春节。走在年画作坊里,看到的、听到的、谈到的总离不开年画。有人问一位印画的女工:你这样每天站着印画,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动作,累不累?女工笑答:不累啊,你看这年画多好看!我们感觉天天都在过年。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家埠的杨氏是在明代洪武初年从四川省梓潼县迁来的,四川在宋代是有名的刻版中心,由此可以推断杨家埠木版年画之源流与四川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杨氏家族带着刻版印刷技术迁居潍县后,受其他地区年画风格的影响,并根据山东当地的风俗民情,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明代中叶,杨氏年画家庭作坊迅速发展,其当时的年画产品主要以刻印门神、灶王、财神、菩萨等神像为主。在明代隆庆二年(1568)以后,杨家埠年画艺人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等四家画店。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繁,杨家埠木版年画也遭到破坏,濒于毁灭。

  清朝康熙年间,社会日趋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活跃,木版年画也有了长足进步,技法趋于成熟,年画风格日趋质朴,表现形式多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兴盛,并在咸丰年间达到鼎盛,一时间,当地出现了“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板万余”的盛况,杨家埠木版年画行销大半个中国。与此同时,年画的刻印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由过去的工笔缜密向着简率奇巧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线条流畅稳健、画面潇洒生动、构图灵活多样、色彩鲜艳悦目的风格。当时的民谣中有“三府登、莱、青,办些新样画;年年来盼冬,客人把财生;一到杨家埠,全家老少乐盈盈”的精彩描写,可见杨家埠年画当时的盛况。

  民国年间,由于多年的战火,加上石印年画与其争夺市场,杨家埠年画日渐失宠,走向了萧条与败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年画进行了整理和改革,杨家埠年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并出现了大批新年画。

  凭借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从2002年起,杨家埠就被定位为“中国民俗文化遗产村庄”和特色民俗旅游村。如今,杨家埠的年画销售量每年高达数千万张,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销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

  其实,杨家埠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也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风筝都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土之韵

  木版年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反应了社会民俗风情与世态百相。杨家埠木版年画也不例外,它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以及乡土气息,犹如民俗文化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图画辞典,以文化含量密集、地域风格突出、艺术形式和载体多样而著称。

  按郑振铎的研究,“北方的木刻画精致富丽而稍流于板涩,南方的木刻潇洒生动而略领于简率”。这里提到的南北木刻年画指的仅仅是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版画。就杨家埠木版年画而言,它的宗教画保留了北派的古朴,风俗画则趋近于南方的生动,其总体风格游刃于南北之间。

  杨家埠年画的工夫在版上。当地的年画制作至今还保留了古法,从印制墨色线条到上颜彩,全在画版上完成。一些民间艺人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传下来的木版。制作时,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在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之后,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程序,进行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更为生动自然。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这样评价杨家埠年画:“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个个都得有二十斤重,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脸蛋儿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

  作为美化新年环境、衬托新春气氛的年画,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和信仰元素,题材丰富多彩,会特意选择发财、长寿、多福、喜庆的内容,通常包括:祈福迎祥、吉祥喜庆、风俗习惯、小说戏曲、风景花卉、美女娃娃等。这些年画具有浓烈的装饰性,饱含着人们對未来的美好祈盼与祝福。

  为适应农民的文化水平,年画制作人会用一些简单明了的符号传情达意,通过谐音、形似、替代、数目巧合等,借此言彼,以物寄情。比如,年画上的“吉”字变成了鸡,“余”字变成了鲤鱼。再比如,戟、磬、双鱼合绘为一图,表示“吉庆有余”;蝙蝠、桃子、双古钱合绘为一图,表示“福寿双全”;莲花、鲤鱼合绘为一图,表示“连年有余”;牡丹、玉兰花合绘为一图,表示“富贵长春”……一旦年画题目有与新年相克的字眼,便采用变通的手法处理,比如《打渔杀家》改名为《庆顶珠》,《打金枝》改名为《郭暧拜寿》或《七子八婿》等。

  光有内容上的吉利还不够,结构的完整与形式的充实也很重要,杨家埠木版年画要求人物形象个个五官端正,健康俊美,四肢健全,花草也要有枝有叶。当人们的吉庆需要与画面的合理性发生冲突时,人们宁可放弃合理性。例如,《金玉满堂》中胖娃娃的脸就占整个画面的近1/4,这正是传统文化追求统一、完美、和谐、向往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的体现。

  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普及性很强,在民间有着深厚基础,百姓喜闻乐见。杨家埠木版年画也大量取材于上述形式,像是《红楼梦》《牛郎织女》《白蛇传》《韩湘子出家》等,都能入画,令人“百看不腻”。除了单幅描绘外,还有数张一套的全本和四扇屏的连环画形式。

  《男十忙》和《女十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代表作,它们刻画了男女劳动的场面,并将其与“五谷丰登”“荣华万万年”联系在一起,简单、直白地表明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勤劳才能致富。

  旧时春节,为了使房间充满活力和生机,杨家埠人讲究“有钱没钱,买画过年”,居所内外的年画是贴得越多越好,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年画“可以从门口一直贴到炕头”。这是因为杨家埠木版年画除了题材广泛之外,形式也十分多样,主要有门画、炕头画、神像、窗画、月光、中堂、配轴、条屏等,无所不及,无处不有。换句话说,每张年画也因其内容的相异而有了具体的应用范围:大门上贴“武门神”,屋门上贴“文门神”,房门上贴“美人条”和“金童子”,房间里贴“毛房子”“横批”“竖批”“条屏”,窗户上贴“窗顶”“窗旁”“月光”……每张年画都有专属的位置以及独特的寓意,符合具体的场景需要以及主人的审美需求。比如,戏曲故事类年画主要贴在炕围子处,既为了保护墙面,防止家中小孩将墙面弄脏,又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使炕围子显得更为美观;还有些年画品种则完全是为了满足装饰和审美作用而生产的,以窗户处为例,窗户拐角处光线不足,这一处有专门的装饰年画,即“贴月光,求光明”,窗顶处也有专门的窗顶画,窗旁有专用的窗旁画,这些年画没有神像类年画的信仰功能,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装饰房间,美化环境。

  事实上,各家张贴的年画还具有指示与标志意义。年画上所绘制的内容可以反映出该户人家的一些状况,如“榴开百子”“恩授兰孙”等“美人条”类年画一般贴在儿媳妇的屋门上,熟知年画内容和含义的人看到后就会明白房间主人的婚姻状况;《摇钱树》则是老婆婆房间内所贴炕头画的第一张,熟知年画含义的人看到这张年画时,也就知道谁是房间的主人了……灶墙、小壁橱、粮囤等位置也都有特定的年画。

  历史上,民间年画的色彩是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它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宗教壁画的绘制方法,又吸收了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品好尚原色、艳色明快清新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不同于其他年画画种的色彩,其色彩鲜艳,颜色对比强烈,主要采用红、绿、黄、紫等颜色,通过使用纯度较高的原色,使画面更为艳丽、鲜明。这种鲜艳的色彩通过一种富有艺术冲击力的表现形式,让见到的人感到兴奋和欢快,这也符合大众过年时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是一种吉祥和喜庆的象征。

  漫游民间艺术大观园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是杨家埠旅游开发区景点的核心部位,园内以年画、风筝为主导,民风民俗为主题,设有风筝博物馆、绘制馆、年画博物馆、年画作坊、民俗馆、文物馆、百年婚证展、老粗布作坊、农具展、古店铺一条街以及杨家埠明清时期古村落、古槐等数十个景点和展厅。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风筝扎制、年画印刷等乐趣,还能领略到几百年前杨家埠人的生活方式,体味杨家埠古老的民俗、民间风情。

  来到杨家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气势壮观、风格独特的年画牌楼,这是全国最大的年画牌楼。进入牌楼,是高耸的“福禄寿”三星雕塑,这是杨家埠年画中的代表之作,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1480年),问世初衷就是“赐福人间”“泽披百姓”,期盼、祝愿人们福禄寿常喜,阖家吉祥。在“三星”中,福星是天官,禄星是文昌,寿星是南极老人。“三星”高照迎祥赐福,祝愿来到杨家埠的游客福如东海、心想事成。

  从南大门走进来后,映入眼前的是威严高耸的文润阁。文润阁,总高32米,共有5层,是杨家埠的象征。文润阁的第一层为“溯源堂”,记述了杨家埠的发展脉络。第二层为“鸢都堂”。潍坊是闻名遐迩的“世界风筝之都”,国际风筝联合会就设在这里,杨家埠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被称为“都中之都”。鸢都堂内展示着1986年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中国“风筝王”杨同科扎制的360米特大型“龙头蜈蚣”。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独特,起飞之平稳,达到了风筝艺术的顶峰,被称为“世界风筝之最”。第三层为“瑰宝阁”。第四层和第五层则为观光层,游客可以站在上面俯瞰整个杨家埠。

  除了风筝博物馆外,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也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方。年画博物馆占地1200平方米。在这里,游客可以洞穿时空隧道,追溯年画起源及历史成就,一览年画的特色艺术。博物馆分6个展区,循序介绍画乡风情、年画起源、历史成就、艺术特色、制作工艺、杨家埠年画的中外影响及版藏艺术作品。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版画制作展示区,游客还能够与刻版、印刷艺术家零距离接触,用镜头记录下木版年画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看过图案线条粗犷、氛围热烈喜庆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人们很容易将它们与当地质朴、豪放的民风联系起来,杨家埠的年画中总是透露出“热气腾腾的年味”。当地年画制作人将“随类赋彩”与“随意赋彩”相结合,在黑线白底上运用单纯而强烈的对比,结合大红、桃红、黄、绿、蓝、紫的巧妙配置,形成明快而又富于变化的色彩韵味。这种简率粗犷、充满装饰意趣的变形变色,这种高亢的调子,正是民间喜庆乃至舞狮、秧歌、茂腔那种欢快旋律和激越节奏在画纸上的奏鸣。离开杨家埠之前,买两张当地的木版年画带回家贴在门上,会让整个春节都多了几分喜气与色彩。

  吴菊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