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四号看科技创新的中国造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嫦娥四号,中国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3-14 10:48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就是人类怀揣着对世界真理探寻的好奇心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初心,向世界求解,向天空发问,向自身探寻的过程。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美丽的化身,以凡人之身飞升成仙。嫦娥的神话故事传达了有限的人对无限广大的外太空科学不断探索的美好愿望,也折射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仰望星空的高远视野。如今在中国科技人、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之下,这个美丽的传说乘着科技创新的翅膀更加逼近现实。2018年底,带着美好寓意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并于2019年1月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中国造的科技成果将缓缓揭开月球犹抱琵琶的神秘面纱,也标志着全人类对月球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讲到,2018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离不开以科学探索为先导、以发明创造为路径、以科技振兴为目标的中国造。日新月异的中国,拥有着全工业体系的中国制造、傲立潮头、独树一帜的中国创造和不断刷新着世界之最记录的中国建造。思想解放、理论突破成就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让中国走向了世界;科技创新、科学探索成就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让世界离不开中国。
功不可没—中国制造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制造不断突破自身、从为世界加工到为自己代言的奋斗历程与宏大画卷。中国制造是中国递给世界的名片,这张名片从暗淡到烫金,既有改革开放前近30年为中国工业体系的奠基,更离不开改革开放40年来对工业体系不断转型升级、做大做全做强做精的理论指導与实践创新。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经过不断努力奋斗,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都能在中国找到。通俗地理解,中国可以生产出自身以及全世界所需要的所有产品。毫不夸张地说,一家制造业厂商在其他国家需要花费半个月完成的配套工作,在中国可能仅仅只要打半个小时电话。中国能够完成从经济落后国家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飞跃,中国制造功不可没。
中国庞大的人口是中国制造之所以大而全的人力因素,中国广博的地理优势与资源更是全工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中国巨大的国家规模为中国制造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沃土。然而全世界拥有广大国土面积与庞大人口的国家并不仅仅只有中国,可为什么只有中国成了绝无仅有的全工业体系的世界工厂?原因复杂多重,不一而足。不可否认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使得中国人民痛下决心,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虽然在彼时,中国的工业生产规模不大,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少,但却坚实地奠定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得以与世界对话、接轨的物质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与磨砺,以中国制造为标签的中国工业在硬件软件两方面,在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人才种类和数量储备、科学技术的沉淀等方面有了质的突破。中国的制造业不再是那个怯生生看世界的小学生、旁观者,而是拥有独立制造能力和话语权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成为世界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规则制定者与时代引领者。
进入新时代,已经做大做全的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在如何做精做强上下功夫。有人说,离开中国制造的商品,很多国家的普通家庭都要“唱空城计”,甚至连衣服都没得穿。这凸显出了中国制造覆盖之全。然而随着低成本时代的过去,中国制造决不能洋洋自得地躺在功劳簿上高枕无忧,唯一的出路是做强做精,由追求数量、廉价向追求物美价实、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发展,以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企业品牌价值,走国际化道路,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与关键是中国科学技术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
惊艳世界—中国创造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里的中国创造并不是与中国制造相对立的范畴,而是要相辅相成,彼此融合促进。中国创造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魂,提供支撑中国制造续航发展的动力;中国制造以门类丰富、技艺坚实为体,为中国创造的科技研发与进步提供现实平台。
航天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通过阿波罗计划将人类送上月球,率先实现人类对月球的零距离接触,其航天技术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先河。可是在此之后,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计划几乎都没有成功过。从1976年前苏联的“月球24号”着陆到2013年中国的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着陆,空白期持续长达37年。进入21世纪后,在月球实现着陆的只有中国的探测器。曾经有外国网友质疑中国的航天技术是对美国的重复与抄袭,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登陆有力地回击了这一质疑,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月球探测上的优势。科学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客观世界,认识利用客观规律的学科,任何科学上的发现与创新,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人类智慧宝库的累积。虽然美国在航天技术上先行一步,但并不代表其他国家在此领域只能拾人牙慧,再无机会。相反,美国率先为人类探索月球拉开了序幕,激活了潜藏在中国文化基因密码中的飞天梦,激发了中国人对宇宙的向往,从此智慧火花四溅,创新能力呈加速度增长,终于实现了后来者居上。
改革开放40年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40年。从引领前沿到服务民生,从自主创新到成果转化,从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到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从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到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中国科技在各个领域不断开拓,多点开花,突飞猛进。中国创造正以昂扬的姿态惊艳世界,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打造世界创新之高地。
超级工程—中国建造
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建造技术与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已经成为全球工程机械最大的制造基地,全球范围内的工程机械门类中国皆能自主完成。有媒体统计,全球300米以上的高楼,超过70%均出自“中国建造”。中国建造大有倚天出鞘,谁与争锋的如虹气势。
2009年9月28日全线贯通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通行最快列车的铁路大桥,允许高速列车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全速通过,在同型桥梁当中6条铁路线处于同一个桥面上,在当时独一无二。它出色的设计和建造工艺,获得了包括乔治·理查德森大奖在内的重要建设奖项,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高铁技术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大成于中国。2016年,中国自行研制的标准动车组成功实现时速420公里,两车交汇及重联运行,验证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整体性能,表明中国具备设计制造世界各国不同需求动车组的能力。与日本、德国、法国等拥有先进高铁技术的国家相比,中国高铁具有造价低、速度快、质量优的高性价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建造的大规模发展有赖于国家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是承载“一带一路”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中国制造,为世界所不可或缺;中国创造,领时代风气之先;中国建造,为世界发展筑牢基石。三者统一于科技的不懈创新、技艺的不断打磨、实践中的不断钻研,生于毫末,终成参天而立的合抱之木。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评论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