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里的创业人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业,农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3-14 10:51
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亿万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根植于产业,用踩在泥土上的双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小康路”。
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当地农民的创业热情,正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掀起一个时代的创业高潮。
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亿万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根植于产业,用踩在泥土上的双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小康路”。
李俊田:种菜户也能做大做强
1989年的一天,河北省固安县北荆垡村李俊田家地里的茄子丰收了,但夫妇俩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地头价被压到了1块钱30斤,不收是赔,收了还是赔。为保本,李俊田找来一辆三轮车,拉上鲜菜就去了北京的方庄菜市场。“1斤4毛钱,可把我们乐坏了。”他的爱人冯素梅回忆道。直到后来,夫妇俩操持创建“兴芦集团”现代农业园区,其生产出的农产品遍布北京大大小小的便利店、快餐厅,冯素梅仍然对这段“第一次”记忆犹新。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人的家里还流行“冬储大白菜”,最高级的农贸市场还没有出现“三品一标”,而固安县的这对夫妻凭借多年来京送菜的经验,在种植方式上“求绿求鲜”。“我家送的韭菜和辣椒都是用羊粪做有机肥料。”冯素梅介绍,凭借蔬菜的高品质优势,夫妻俩先后和大通大厦、京城大厦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01年,打开销路的李俊田在乡委书记的引荐下流转3200亩土地,先后成立了兴芦绿色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固安县天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天绿食品有限公司,要把“绿色”进行到底。
“由于固安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农民很早就有重视农产品品质的意识。而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定位和努力方向,通过强化认证企业管理,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台账和生产记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固安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首都经济圈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固安县蔬菜局副局长张维建介绍。
如今,“兴芦”已经成为一家年销售蔬菜600万公斤、种加销一体化经营的集团公司,不仅得到22个绿色、4个地理标志、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包括首农集团、全时便利店、日本罗森公司、日本711公司在内的300多家企业成为其定点客户。生意越做越大,2015年,“兴芦集团”牵头建立了固安县俊田粮食种植合作社联合社。“在联合社的体制下,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由联合社全程托管土地,提供全产业链系列化服务。规模大了,品质的追求我们不能丢。”李俊田的话掷地有声。
江国旺:干农活也能过上好日子
早在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汝南县东官庄镇宋屯村就出现了一批靠种雪松发家致富的种植大户。历经20多年发展,以雪松为主,包括广玉兰、红叶石楠、樱花等60多个品种在内的苗木产业在东官庄镇长盛不衰,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全镇仅雪松的种植面积就接近4万亩。按照市场行情估算,雪松苗木的前期投入在每亩6000-7000元人民币,栽植3年后,幼苗就会以1年1米的速度生长。通过移栽疏苗,一亩地能够多次产生效益,而最后剩下的200多棵6米高以上成熟的雪松,按照以往的市场行情,收购价每棵高达700元。
几年前,江国旺看到村里的其他人种苗木挣了钱,心里也开始痒痒起来。宋屯村的邓宝福是最早参与苗木产业的种植户之一。2015年,江国旺开始在邓宝福的合作社打工,“一开始没钱买树苗,我就弄了点儿小苗子自己回去慢慢养。人家咋干我就咋干,慢慢就熟练了。”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看,他把自己家里的七八亩责任田全部种上了雪松。2017年年底,河南省汝南县东官庄镇的贫困户江国旺卖了手头的雪松苗,第一件事就是向村“两委”提出退出“贫困户”资格,不再享受相关的政策帮扶。自打一年前种苗木有了收益,江国旺给孩子交学费再也没有借过一分钱。按他自己的话说,靠干农活儿赚钱,这个穷帽子摘得“特别有成就感”。
在汝南县,靠“干农活儿”脱贫增收的不只江国旺一人。“县有骨干企业带贫、乡有重点产业支撑、村有带贫产业项目、户有增收就业门路”的政策方针逐步落地,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家门口生根发芽,让3329户、13578名贫困人口在2017年尝到了脱贫的甜头,也推动了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9.3%的幅度增长至10984元。
祝嗣臣:“白手起家”也成专家
黑龙江富裕县的农民祝嗣臣在开始自己的创业路以前在国企做粮食贸易,那时候的他在食用菌行业是个实实在在的“门外汉”。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一个从来没接触过的产业做起来,自己从白手起家成长为备受行业认可的资深专家,祝嗣臣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2017年年初,祝嗣臣带着几名老乡,以自筹资金的形式正式注册坤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创业种植灵芝。
紧接着,老祝开车带着他的团队去全国各地的灵芝产业基地取经。只要是网上能查到的,与灵芝种植、加工、菌苗培育有关的基地和企业,他都跑遍了。“常常是早上8点进入深山,经过冰雪覆盖的恶劣道路环境,手机没有信号,出来的时候手脚都冻僵了。有时还主动帮技术人员干活,一边打工一边学。”祝嗣臣说。
就这样,老祝带领他的团队用3个月时间跑了近6万公里。这一趟,他不仅了解到全国灵芝的市场行情,更接触到了灵芝栽培种植的许多核心技术,为后来自己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学成归来的祝嗣臣,在创业初期并没有一帆风顺。2017年夏天,种植基地首次遭遇连续7天的罕见高温,室外温度达到35度以上,大棚内的温度达到50度,一批灵芝瞬间化为乌有。“经过几天奋战,我们终于找到了降温处理的办法,成功在平原地区‘驯化出了耐受高温的灵芝,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因为我们的执着和坚持,现在很多人把我们奉为专家。”老祝骄傲地说。
种植环节相对成熟后,公司开始向灵芝深加工领域迈进,除了食品、保健品外,不断丰富产品线,开发了灵芝面膜等美容产品。“灵芝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祝嗣臣介绍说,目前坤健农业在富裕县又增建四个基地,与农户合作种植灵芝棚栽总数将达到271栋,在加快灵芝种植产业的同时,打造培育、种植、加工、科研、储运、销售六位一体的产业链。
创业的奇迹来得并不偶然。据介绍,为了更好挖掘、扶持祝嗣臣这样的本乡农民自主创业,近年来,黑龙江省组建了农民创业促进会,吸纳800多个创业会员。政府也聘请了一些行业专家作为创业指导师,并以招商引资的方式,把创业者作为客商引进来,提供场地、资金等各种优惠政策。按老祝自己的話说:“我们的创业是从实践中打磨,从实践中成长。只要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陈艺娇 农民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