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千年不朽的宣纸背后的秘密

  传承之魂,在于匠人;

  创新之魄,在于匠心。

  【大国工匠】

  邢春荣,宣纸制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晒制的宣纸在1979年、1984年、1989年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他研制的“千禧宣”,在2000年作为“最大的手工纸”人选吉尼斯世界纪录。2007年,他成为宣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宣纸,诞生于唐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薄如蝉翼,承载了千年文化,绵延着万古文脉。

  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宣纸”因此得名。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宣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信小读者和我们一样好奇:一张宣纸是怎么造出来的呢?那就请邢春荣老师带我们一起,揭开一张千年不朽的宣纸背后的秘密吧!

  01 结缘40载

  邢春荣老师今年66岁,一直在泾县宣纸厂工作。19岁那年,高中还未毕业的他看到宣纸厂招人,就兴冲冲地前去报名,没想到竟然通过了选拔。从此,邢春荣和宣纸结下了40多年的不解之缘。

  进厂半年后,邢春荣师从宣纸第26代传人,进入晒纸车间学习晒纸。肯吃苦、勤努力的邢春荣在师父的教导下,技术日臻成熟,而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对宣纸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了然于胸。由于技术过人,退休后,他仍然被厂里请回去,继续担任技术顾问。

  02 18道大工序,108道小工序

  宣纸历经时间考验,依然可以做到墨色不变、纸张不朽、不虫不蛀,因此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为什么一张宣纸可以保存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呢?邢春荣老师告诉我们,这种独特的品质,和宣纸独特的原材料选材有关。

  宣纸的原材料,主要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在泾县当地,青檀树随处可见,取材十分方便,为宣纸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檀树皮中的长纤维呈切向排列,使得纸张均匀度好,在书画着墨时,容易留住笔痕和墨迹。稻草中的短纤维,填充进去后让水墨能够均匀扩散,而且富有立体感。根据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配比的不同,宣纸可以分为棉料、净皮和特种净皮三大类。

  那么,一张宣纸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邢春荣老师告诉我们,目前宣纸的制作技艺,沿袭的是传统的制作工艺。一张宣纸需要18道大工序、108道小工序后才能问世。

  第一个步骤是原料加工。原材料的质量决定了宣纸的品质。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在经过蒸煮以后,要放到专门的晒场上去日晒雨淋。随后,“晾”好的原材料会被制成纸浆,注入捞纸槽。

  第二个步骤是捞纸。捞纸,一般需要一个掌帘师傅和一个抬帘师傅,二人相互配合进行操作。2米长、0.8米宽的水槽里装满纸浆,搅拌均匀后,二人各持纸帘的一侧,在水槽中一深一浅地捞两次。掌帘师傅告诉我们,这用行话叫作“一点水”和“二点水”,两次一捞,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虽然整个过程只需十几秒,但宣纸的厚薄、完整度等全都取决于此。

  捞出来的纸经过几道小工序后,就会被送到晒纸车间,进行第三步操作——晒纸。邢春荣老师告诉我们,晒纸又叫烘纸,是将捞出来的宣纸一张一张地分开,贴在火墙上烘干。看似简单的操作,也需要练很长时间,通常需要五年左右才能掌握其中奥妙。

  火墙也叫纸焙,是用土和砖砌成的“夹火墙”,长度是按宣纸的大小尺寸设计的。墙内砌有烟道,在烟道口点燃柴火或煤炭,热气便钻进烟道,使火墙发出热量。当火墙被烤得烫手时,晒纸工便将湿纸一张张地贴上去,用特制的松针刷子,将湿纸服服帖帖地“刷”在火墙上。一个技艺熟练的工人,刚刚贴完后一张,前面贴上去的湿纸恰好烘干。随后,工人开始揭纸,时间不多不少刚刚好。

  邢春荣老师感慨道:“看技艺好的晒纸工操作是一种享受。他的动作有快有慢,节奏感很强。贴上去的宣纸是湿的,揭下来的宣纸是干的。无论是干的还是湿的,在操作工手里,都像一块块白布,柔绵而有弹性,不破不裂,得心应手。他们的动作看似不经意,但其实每一个动作的幅度、节奏,都是无数次实践的结晶,是‘铁定的。技艺好的,烘出的宣纸不发焦,不发黄,不破裂,一天1400张,基本都是定数。”

  烘干后的纸,经过几道小工序后,便被送往检测车间,进行最后的质量检验和手工裁剪。通过质量检验的纸,经过手工剪裁后,才形成了一张张我们最后看到的宣纸。薄薄的宣纸,对着光看,近乎透明,这里面凝聚了宣纸工人的心血和千年智慧的结晶。

  03 心 愿

  采访就要结束时,我们向邢春荣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邢老师,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

  邢老师很质朴也很深情地回答:“把自己掌握的宣纸生产技艺,通过一代代的匠人,一直传承下去!”

  肖旸 方慧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