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中国视角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 关键字:经济学,思想,理论
  • 发布时间:2019-04-26 23:32

  

  过去4年,我每年秋季学期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给经济学双学位同学讲授中国经济。在授课中,我有意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中国视角。

  何谓“宏观经济学的中国视角”?

  首先,是用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给出那些正鲜活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理出不同观点之间的头绪,进而让读者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能够参与到当前有关宏观经济现象的激烈辩论中去。其次,是以中国经济这个研究对象为标准来筛选要介绍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而且围绕对中国经济的分析来展开对理论的阐释。

  将宏观经济学理论放到现实世界中,直面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正是“中国视角”的指导思想。相比于按照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在的逻辑脉络来展开陈述,只是在中间穿插一些中国经济事实作为佐证,我更愿意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用相互联系的问题来引出理论,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宏观经济理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在授课中,我倾向于全面拥抱一般均衡理论,摈弃特设模型(ad hoc models)。所谓特设模型,是那些假设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特定数量关系的模型,比如假设存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从理论上来说,宏观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不稳定的,微观居民和企业行为的改变会让这些关系消失,比如菲利普斯曲线。因此,自从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爆发之后,这些特设模型就已退出了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工具箱。建立在微观主体最优化基础上的一般均衡模型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

  除了理论基础不牢固之外,特设模型的更大问题是它阻碍了分析思路走向深入。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货币需求函数,假定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与经济规模正相关,与名义利率负相关。但是,需求函数所反映的相关关系其实是深层次经济运行力量产生的结果。当我们突兀地给出一个货币需求函数之后,投向这些深层次经济力量的视线就会被外生设定的函数关系给阻挡。有些初学者甚至会把这些外生假设的函数关系当成经济运行的“真理”去相信,而不去问这个函数关系是怎么得出来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分析经济,思路总会碰到一些“神秘”的黑箱,阻碍思维向经济运行根本逻辑的渗透。几年的教学实践也向我证明了,以本科生能夠接受的数学水平来讲宏观一般均衡模型是完全可行的,其效果更是好于用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特设模型来做的讲授。

  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统治世界的只是思想。在业界从事经济分析实务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就越认同凯恩斯的这个观点。只要分析得足够深入,真实世界中的所有经济现象都可以追溯到某些人头脑中的某些想法上去。次贷危机之后,对中国经济政策的争论持续而热烈地进行着,各方人士在应该“调结构”还是应该“稳增长”、是应该注重供给侧还是应该注重需求侧这样的问题上莫衷一是。但这些热闹的辩论不过是宏观经济学长久以来对市场效率争论的延续,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家对萨伊定律的观点分歧。只有把握这些影响着人们思考的思想源流,才能深入政策辩论各方的思想深处,触及到宏观经济现象的最深层次成因。

  中国经济是一个转型经济体,其市场运行有不少异于西方的特征,不少不符合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前提的假设之处。分析者将得自西方的结论运用到中国现实时,之所以常常有插头插座不兼容的感觉,原因就在这里。只有能够针对不同问题而选取恰当的理论,理论才能真正为人所用,而不是反过来让人成为理论的奴隶。

  徐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