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文脉,激发城市活力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核心,历史文脉,困境
  • 发布时间:2019-05-26 08:11

  近日,随着最后一家商户停业搬离,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上海张园地块--进入整体封闭式保护改造阶段。

  此次张园封闭改造,每幢建筑及其附属的门窗甚至居民留下的老家具都被贴上了“保护标签”。张园项目要对包括生活状态印记、城市建筑文脉等在内的历史文化风貌实现全面保护、修旧如旧、整体传承,努力为破解城市发展建设、改善市民生活与城市历史保护三者难以兼顾的困境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作为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集中展现,城市除具有经济、社会和政治功能外,还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有历史学家指出,城市记录着人类思想、情感与成长过程的所有片断。

  一座被人们热爱和长久记忆的城市,一定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文化風貌的城市。历史文脉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发展烙印,凸显着城市的文化内涵与本色特质,它是一座城市全体市民和社会成员共保、共享的公共资源和集体认同,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呵护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应是城市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

  然而,一个严峻的事实是,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环境的不断改善,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比如,我国现有134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许多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与资源,都因“大拆大建”“市场开发”“新城建设”而遭到毁灭性破坏。

  好大喜功的政绩观、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缺乏,三大致命弊病,令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沦为城市开发与扩张的“牺牲品”。

  新的时代,平衡好城市更新发展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建设、宜居生活和文脉传承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是我国城市发展必须完成的答卷。其中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单体历史文化遗存与整体城市文脉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历史文脉常常存在于某一地块或某一单体建筑之中。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在个体上独具价值,又无法脱离城市整体的文化氛围与文化记忆而单独实现其价值。因此,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不是保护好几个点,搞几个盆景式、博物馆式的精品工程就能实现的。要重视历史文化遗存遗址与周边区域在空间和规划上的衔接,进行区域性保护、改造和更新。要通过对更大范围空间格局的分析,优化城市整体的保护引导策略;通过深入、细致的城市设计和规划,在城市空间发展和硬件建设中,实现历史文脉和文化审美的有机融入与融合。

  二是处理好保护优先与活化利用的关系。一方面要挖掘、传承文脉遗存、历史风貌的价值,保护好历史建筑较集中、空间格局完好、风貌特征明显的核心区域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旧区域新功能的开发,力争在不破坏历史文脉和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历史文化区域在新时代的活化利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历史一定是“活”的历史,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一定是“开放的保护”。

  三是处理好历史文脉传承与公共要素开放的关系。在平衡保护与利用之关系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城市历史空间中公共要素与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充分供给问题,提升城市整体生活品质与文化品质。历史文脉与文化风貌区域,完全可以通过功能更新成为城市的门户性公共开放空间,实现历史建筑、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要根据建筑特点、文化特征和历史记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城市空间和区域,实现历史记忆再现与市民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活力的再激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