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创业大街
2019年1月21日,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在瑞士达沃斯发布2019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在城市排名方面,中国有12座城市上榜,西安排在香港、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之后。
2017年3月起,西安以“户籍+人才”政策吸引来110万新西安人。“西引力”进一步增强。
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引才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培育留住人的土壤。而最终目标,则是优化人口结构,增强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
打出组合拳
一千多年前,长安人口超过百万,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
2015年,西安户籍人口出现“净流出”——人口流出意味着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活力不足。
根据2016年的一份西安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年轻人毕业后愿意留在西安定居的只有不到20%。相比于彼時杭州接近40%的比例,西安明显偏低。
“容量大但吸引力不强。”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才引智分局副局长沈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那个时期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落地转化到西安来的非常少。”
“托管西咸新区以后,西安的城市骨架拉大,各种产业急需各类人才支撑,我们打出‘户籍+人才组合拳,不仅将人才吸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让人才落了地。”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冯莉向本刊记者介绍。
近几年,西安市通过行政效能革命优化服务,人才、户籍、创新创业三个系列的新政策并驾齐驱:给予招人单位更大的自主权、搭建博士后创新基地、给新引进大学生就业奖补和房屋租赁补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创业培训……打造全链条公共服务体系,想方设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通过7次政策升级,西安落户宽松度已居全国城市前列,不但新增110万人口,而且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作为西安本土企业,西安诺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闫贞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在该公司的招聘人员中,2018届校招省外学校毕业生占比9.8%,2019届校招省外学校毕业生占比12.2%,西安对省外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加。
为了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西安大力推进“五星级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开办时间由14.1天压缩到2.7天,审批事项由35个压缩到14个,24小时自助办照系统让年轻人在西安创新创业得以快速实现。”西安市投资合作委员会副主任任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年轻地标涌现
本地大学生选择留在西安的人增多了,原本漂在外面的西安人也回来了。
李玏就是其中一个。在北京、上海、深圳漂了6年后,“80后”海归李玏选择回到家乡西安创业。
“把握好人口增加的速度,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才能让城市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
她所创立的西安桑尼赛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部位于西安高新区国家级孵化器的孵化基地之一——瞪羚谷,是一家细胞免疫药物研发型公司。
西安大医院以前引进此类药物都需要从上海冷冻运输到西安再解冻,李玏的公司填补了西北地区的空白以后,各大医院纷纷抢着和她合作,目前桑尼赛尔已估值5000万元。
桑尼赛尔入驻瞪羚谷后,西安市政府给予其房屋租金补贴。“跟上海比非常便宜,一平方米租金只要30元,上海要70元,这对我们初创公司来讲补贴力度太大了。”李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李玏招的员工多是在一线城市有过工作经历的西安人,还有不少西安女婿。“回到西安能做好事业还能兼顾家庭,生活成本低、幸福指数高。”李玏说。
距瞪羚谷不远处的高新区咖啡街区,聚集着众多和桑尼赛尔类似的创新型企业,他们为这座城市持续注入活力,而西安也不断为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打造更宜居的年轻时尚地标。
唐长安城有108个坊,在这些“里坊”中,“嘉会坊”曾因是盛唐名士才俊聚会盛宴之地而声名远扬。
今天的嘉会坊被注入了创新的灵魂,以西安创业咖啡街区2.0版本的姿态呈现在“创客”和市民面前。“创意文化商业街”“时尚快闪+网红店商业街”“科技创新街”“科技主题商业街”等特色街区,通过活力社群交流和智能信息交互引领了潮流生活方式。
位于西安东南部的创意谷是另一个双创青年聚集地。它提出“7×24小时生活圈”的生活方式,倡导居住、工作、生活、娱乐、消费融为一体。
“创意谷是一个生态圈,并非单纯的写字楼。”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海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西安因为这些新地标变得很洋气、时尚,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气质也被深深注入到城市文化属性和生活属性中。
人才涌入是把双刃剑
大量涌入的人才会给城市的舒适度带来影响。一方面,他们加速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充实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也加重了交通拥堵、提升了就业压力。
户籍新政实施后,西安市民感受到了房价上涨的压力,2016年曲江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的房子现在已涨到均价1.4万元。房价之外,市民还担心西安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
西安的公交车2017年才大规模进行更换,公交线路的科学性也有待加强,地铁建设则落后于国内许多大城市。
“把握好人口增加的速度,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才能让城市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应综合考虑,全面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以实现西安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特聘研究员赵玺博士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小俊认为,未来5到10年,西安要保持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迈过三道门槛:城市定位规模升级,城市需求大幅增加,城市心态快速变迁。还要做好三类适应:需要适应即将升级为千万级人口大都市的城市角色;需要适应未来作为全球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的新定位;需要适应未来步入国际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心理新状态。
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