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常有,但毛竹不常有
-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白杨,毛竹,知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7-28 15:11
白杨和毛竹是我们形容企业生长的两种状态时,常用到的比喻。
毛竹前4年一直在地下暗暗生根,毫无生长迹象,但根系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第5年开始,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直至20米。
阿斯彭白杨成长速度极快,两个月就能长到20米,但是根基不稳,前一年用于疯狂长高,之后几年群聚而生,缓慢扎根,运用群体的力量保证根蔓的稳定性。
在讲究“唯快不破”的中国商业环境里,白杨型公司占据了绝大多数。“快”被我们认为是一种普适性的竞争力标准,这没问题。比如从创办到上市仅仅用了18个月的瑞幸咖啡,其一骑绝尘伴随着诸多争议,但也提供了很多可以被中国企业学习的素材。比如,瑞幸咖啡在战略推进中的精算思维、支撑其做大规模门店扩张的数字化系统和管理模式、陆正耀打造的神州团队的高效执行力。“快”是一剑封喉,招数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能力要求极其复杂,绝非一时之功。
但是,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没有看到复杂能力的要求,或者说它们没有能力去做。最后,就只能借助资本的势能,进行跑马圈地。圈地的速度可以很快,但用户价值传递的速度却跟不上。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盘子烟消云散。
“快”未必是好事,“慢”也未必是坏事。
本期封面专题,我们提供了知乎的案例。这个中国最大的知识问答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毛竹型公司。为了保持UGC社区的纯粹性,知乎在商业化探索方面始终小心翼翼,但凡有一些不妥,都會招来争议。这是由UGC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贡献内容的是用户,用户对内容的自我维护心理比较突出,他们把自己看成社区的一部分。一旦商业化的方法被认为侵害了用户的权益,争议自然就会多起来。
但知乎也必须逃离UGC无法盈利的魔咒,所以商业化又是不得不走的一步。知乎并没有采取多品牌策略,这是创始人周源的卓越之处。因为多品牌意味着脱离让用户赖以成长的内容架构,势必会对知乎整体品牌带来破坏性影响。基于此,知乎在做新产品的尝试时,始终都保持着原有产品架构,这保证了用户体验的完整性。
这是冒险的一步,但也是解决UGC商业化悖论时最为妥当的一步。
慢从来不是问题,用户价值的满足才是关键。而这其中更为关键的则是,创始人是否有一种真诚面对自己的沉静力。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国内其他UGC社区时,就会发现,这是决定一家创业公司成长路径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