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业态”也是一种刚需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书房,酒吧,安静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7-28 21:52
夜幕降临,读者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家24 小时书店内阅读(杨晓原/ 摄)
周三一下班,刚走出公司大楼的赵岩便拿出手机,微信预约了“更读书房”他最喜欢的座位。晚8点,他已坐在那个座位上,点了杯咖啡,拿出随身携带的Kindle,惬意地读起了小说《三体》。书房里安静、温馨的氛围,让他很快沉浸到了小说的世界里。
30岁的赵岩从事IT行业,自从24小时开放的更读书房入驻住所附近后,他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有人晚上喜欢去热闹的酒吧、大排档,但我喜欢待在安静而有书香气息的空间里。”赵岩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数年前,大排档、KTV、酒吧等似乎成了大众心目中城市夜生活的代名词。而现在,24小时书店和城市书房在一线城市已司空见惯,博物馆夜场、24小时美术馆等新型夜生活场所也悄然出现。“静业态”,已成为夜生活的一股崭新力量。
都市人的新选择
更读书房(以下简称更读)2018年6月开业,由政企合作共建,是北京市第一家入驻商场的24小时城市书房。除了提供优良的阅读空间,更读还整合了大兴区图书馆公共书籍借阅、商业售书、售卖咖啡和甜点等服务,并不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在24小时书店和无人值守城市书房的基础上,更读又往前迈了一步,将公共服务和商业属性结合了起来,希望探索出一种新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模式。”更读书房运营方雷图志悦总经理王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中国的24小时书店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诚品书店,但直到2014年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业,大陆的24小时书店才渐成风气。中国书店和新华书店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开设了24小时分店。此后,这一模式在一线城市陆续落地,其中不少书店成为网红地标和打卡胜地,晚上逛书店成为都市人的新选择。
与博物馆、美术馆不同,24小时书店面临着更为现实的“生存”问题。
城市书房模式则发端于浙江温州。2014年4月,温州市图书馆建设了首家馆外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里24小时无人值守,全天候开放,所有人皆免费进出,通过门禁等智能管理系统,读者自助办证、自助借还,并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城市书房一经推出,广受好评。至今,已有70余家颇具设计感的城市书房镶嵌在温州城的各个角落。
2017年经媒体报道后,城市书房引发全国仿效,不仅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常州、扬州、淄博、邳州等二三线城市也呈现出蓬勃生机。
书香之外,城市夜生活中还悄然出现了艺术场馆的身影。
2017年9月,由收藏家郑好创办的上海昊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它在国内美术馆界独树一帜地开创了夜间运营模式: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13:00~22:00,周末及节假日延长为10:00~22:00,相比于一般美术馆9:00~17:00的开放时间,它的夜场开放引来不少年轻人叫好。有网友说:“生活在魔都,夜夜笙歌、吃吃喝喝太过俗气,晚上的生活要加些艺术的色彩才好。”
2018年11月1日晚,在南京建邺区国际青年文化广场上,一家名为Poe的24小时美术馆夜场迎来了第一批客人。由4000把扫帚制成的彩虹、用水泥制作的生日蛋糕、对南京的999句“情话”等艺术品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欣赏。
相比于美术馆夜场的姗姗来迟,博物馆夜场出现得更早一些。早在200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温州市博物馆均尝试了“博物馆之夜”活动,据当时媒体的报道,观众数量“呈十倍增长”。
此后,每年特殊节点,許多博物馆都会开展夜场活动,如2009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配合城市节庆的“夜游金沙活动周”、2010年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土星冲日夜间观测”活动等。近年来,每逢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奇妙夜”都成为各城市频频出现的活动主题。
现在,部分城市博物馆已将夜间开放制度化,比如四川博物院冬季、夏季闭馆时间分别为20:00和21:00。2018年,首都博物馆宣布暑期逢周六开晚场,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20时,这也是京城博物馆第一次开启固定的“夜生活”。
巅峰智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馥馨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对书店和文博场所夜间消费有需求的主要是高知人群,因此,此类业态的出现和扩大是城市文化和消费进步的体现。
闹中取静满足了谁的需求
“不用讲话,不用微笑,享受彻彻底底的独处时光;虽然知道,明天依旧有一堆的烦心事,但此时此刻,我就想在这里待上一晚,躲避外面的世界。”在广州某24小时书店,一位女性读者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赵岩对这种夜间独处的需求深表认同,不过他喜欢更读书房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提供了让他高效看书学习的环境:“大家都在看书,氛围好,心很快就能安定下来。”他还强调了一点,“书房空间的色调、灯光和桌椅沙发很舒服,比图书馆强很多。”
王雷此前做过很多调查研究,发现这类夜间书香空间可以满足一些刚需:“一般图书馆开放时间是9:00~17:00,但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上班族都在单位。我们要做的是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合适的空间。”
如果说夜间书香空间的重要目标群体是想要自主学习的上班族等,那么博物馆夜场不可忽视的目标群体则是孩子。
据媒体报道,2018年暑期,首都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超过1万人次,超过六成是孩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参观博物馆、学习中华历史文化,已成为北京中小学生暑假作业的“标配”。
周末博物馆游人太多,工作日多数博物馆17点左右闭馆,此时家长还未下班,这个“时间差”使得中小学生完成“文博作业”面临困难,因此,很多家长呼吁博物馆开放夜场。
2018年5月19日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举行主题为“舞动一座博物院”的夜间开放活动
生存与期望
以24小时书店、博物馆、美术馆等为代表的夜间经济“静业态”运营状况如何,也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一些国外博物馆会在每周的特定时间延长夜间展出时间,而在国内,文博场所夜场的常态化、制度化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这涉及博物馆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也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提升。
如何根据现有资源设计主题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也是这些新型夜生活场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刘馥馨认为,在这方面国内相关业态仍偏保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事实上,国外有很多优秀案例值得借鉴:在美国的圣地亚哥海事博物馆,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全世界最古老的帆船“印度之星”上住上一夜,体验扬帆、装货、住船上棚屋,学习依靠天象航行;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的夜游项目,可以让孩子当一回“小间谍”——小朋友们接受“間谍培训”,学习如何保守机密以及搜集情报,还要破解密码,找出队伍中的“坏人”。
与博物馆、美术馆不同,24小时书店面临着更为现实的“生存”问题。
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分店算是“活”得较好的一家24小时书店——时针已划过22:00,700平方米的书店里仍有60余位客人,其中不乏老人和孩子,阅读区几乎满座。
这家书店位于北京著名的夜间经济商圈,却闹中取静。这是三联韬奋书店在北京的第四家24小时分店,于2018年4月正式开业。根据书店方此前公布的数据,该店平均每天接待2000多人,日均销售额约为3万元,客流量最大的时段是18:00~22:00。
对于该店的营收业绩,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郝大超称“超过预期”,不过他也坦言,这家分店能经营下去,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政府的扶持,“朝阳区政府只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房租”。
“如果单纯从生意和盈利的角度看,24小时书店半夜至凌晨时间段的开放绝对是不划算的。”王雷坦言,“但这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因为城市需要这样的夜间场所。”
王雷告诉本刊记者,更读开业时得到了大兴区政府提供的2万册公共图书资源,以及价值80万元的硬件设备支持,目前共有14名工作人员,书店月平均营收15万元,仍处于“小亏”。
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目前更读已拥有近4000名会员,并且在不断增长中。”
王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