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体内都有“情绪杀手”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疾病,内分泌,恐惧
  • 发布时间:2019-08-09 20:19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心理活动与躯体疾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 又如《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是心理因素可导致疾病的精辟论述。现代病理、生理学同样证实,长期慢性精神压力和刺激,不仅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机能降低而诱发疾病,还会使用药不灵。

  “情绪杀手”危害已有实验证据

  人类属于高级思维动物,心理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发生影响更为明显。人际关系恶劣、重大自然灾害和战争等恶劣环境,都可造成人类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战争空前残酷,某国一个团的士兵因恐惧,全都患了癔病性黑蒙,瞬间眼睛啥都看不见。另有一次,美国洛杉矶体育馆正在进行一场扣人心弦的篮球比赛,观众兴高采烈,全神贯注。突然一位观众剧烈呕吐不止,值班医生接诊发现,是喝了体育馆的饮用水,便立即广播,提醒观众不要再喝这种水。岂料播出后不久,体育馆里就乱成了“一锅粥”,不断有人呕吐,200多人被送进了医院。但化验发现这种水根本无毒。这些都是“情绪杀手”诱发疾病的经典案例。

  美国麦廸逊大学将志愿者分成A、B两组,分别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前要求A组志愿者尽量回忆愉快的往事,B组回忆极度忧伤、恐惧、愤怒的经历。结果显示良性情绪组体内产生的流感病毒抗体,远高于不良情绪组。实验证实,情绪好坏与机体的免疫机能密切相关,不良情绪可使免疫力降低而诱发疾病。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会产生许多化学物质。忧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输送至全身而引发疾病。美国爱尔马研究所做了个实验,将一支支玻璃管插入0℃的冰水中, 然后让不同情绪的人们通过玻璃管向水中呼气,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心态平和时呼出的水澄清透明,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为紫色沉淀。化验证实,白色和紫色沉淀都是有毒的致病物质。

  情绪与疾病防治息息相关

  情绪不仅能诱发疾病,还与疾病防治息息相关。

  类风湿: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具有一些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点。多为性格内向、惯于隐藏、压抑情绪,常为某种观念苦思冥想,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使免疫力降低而发病。

  有人研究了50例RA患者,把每个人生活遭遇与疾病过程绘成了一张图表。结果发现2/3的患者,在精神受刺激与疾病加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密切吻合。笔者就遇见过,经过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的患者,却因失恋、夫妻争吵、与上司顶撞、股票大跌等,一夜之间痛得死去活来,急诊入院。

  美国豪迈斯调查表明,心理刺激达到一定量,即可引起心理到生理活动的变化而突发疾病。有位34岁女性,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其父患脑癌病故,她悲痛至极,20天后就患了RA。这就表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起着激发或“扳机”作用。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RA患者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忧郁、恐惧和怒气,会使体内C—反应蛋白(C—RP)含量明显升高。这是一种会导致炎症的炎性蛋白,不仅会诱发RA,还会加重炎症,使疼痛加剧,病情恶化。因此,临床上把检测C—RP,作为观察病情活动度和病情变化的可靠指标。

  心血管疾病:有人设计了一种心理社会环境,即“笼式系统”, 使动物处于相互持续争斗及争夺食物的紧张环境,易感棕鼠全都患了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急躁、焦虑、发怒、有攻击情绪的人易患高血压、心脏病。这种恶性情绪可超量释放体内肾上腺素,不仅使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还会徒増心脏负荷,使心脏耗氧量大幅增加,心肌细胞受损、心肌纤维断裂,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猝死。伦敦大学调查发现,长期感觉生活沉闷的人,比生活惬意的人早死几率高37%,而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竟高出1.5倍。

  癌症:有个实验充分证实了“情绪杀手”的致癌作用,即给白鼠设计一种强迫繁殖的环境,把刚生下的小鼠立即拿走,使白鼠經常处于一种强迫繁殖的环境,造成群居结构紊乱,结果雌性白鼠乳腺癌的发生率高达10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神经免疫学者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有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干扰素,它能“唤醒”人体免疫系统的人体卫士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去杀死癌细胞。忧郁、恐惧、压抑和矛盾等不良情绪,不仅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力降低,诱发人体组织细胞突变,并可激活潜伏的癌细胞,增生成恶性肿瘤。还阻碍了干扰素生成,使人体卫士“昏昏欲睡”,丧失了杀灭癌细胞的能力,造成癌细胞迅速增殖而导致恶性肿瘤。临床上常可看到,有些癌症患者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被活活吓死的。

  显然,不良情绪是许多疾病的杀手,它不仅是这些疾病的发病基础,还可左右疾病的疗效及转归。我国患身心疾病的患者群体庞大,群众普遍对身心疾病缺乏认识。要想治愈身体上的疾病,除了接受相关手术、药物治疗,情绪的调整也很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从养成规律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多听舒缓音乐入手。

  高家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