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南海一号”整体出水的那一刻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沉船,信息,南海一号
  • 发布时间:2019-09-04 20:20

  2007年12月28日,“南海一号”木质古沉船完成整体打捞。此次打捞行动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南海一号”曾是一艘南宋初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的远洋贸易商船,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船体残长约22.15米。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南海一号”是怎么发现的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深埋在23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南海一号”是后来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命名。“南海一号”被发现的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成立,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起步。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历程

  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身)与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之后,在中国海域所进行的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这次调查中,水下考古队对这艘沉船进行了精确的定位。

  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上午10點,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完成整体打捞,之后移驻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展开水下文物“原址保护”。

  2015年1月28日,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考古识别,这些南宋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五大民窑瓷器构成。丝绸之路是举世公认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古代文明遗迹。古代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中国的两种特产:丝绸和瓷器。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靠骆驼运输,由于路程颠簸,只能运输丝绸、茶叶等不易碎的物品;而像瓷器这些易碎品则必须由海上运输。“南海一号”上的初步发现可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

  2019年3月20日,“南海一号”船货清理进入尾声,清理的船载文物已达14万余件,预计文物总量将超过16万件,比最初预计的多出一倍。

  打捞“南海一号”价值何在

  按照“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透露的数字,为打捞“南海一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高达3亿元人民币。不少人提出,花费如此“昂贵”的费用对一艘古沉船进行打捞和保护到底值不值?

  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与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两次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兴起一样,“南海一号”也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此外,它对中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为了保护这些水下文物,中国进行了多学科的攻关、跨学科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和先进的经验。 (本刊记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