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产业的浮沉

  大鱼吃小鱼:网吧产业的平民创业梦碎

  网吧产业经历过的第一次波动,是在2000年左右。

  此前之所以“回老家開网吧”能够成为很多文艺作品中主角的结局,是因为此前网吧一直处于一种小作坊形式。与其说是一种“产业”,不如说是一种“投资方式”。尤其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和乡镇中,租下个门面,买十几台电脑加上一套软件,就能让“网吧”运转起来。在央视网的调查中,曾经提到过“黑网吧”投入仅需万元,一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在那个以《热血传奇》为代表的第一代网游和局域网游戏开始风靡的年代,网吧几乎是完全的卖方市场,加之监管政策尚未明确,我们印象里那些“经典画面”—偷偷来上网的小朋友、因为没“机子”挤在他人背后观战,几乎都来自那个时代的网吧。

  不过,这种粗放的小作坊模式很快就显露出缺点,因为缺乏监管和明确的管理方法,网吧开始频繁出现安全问题—2002年蓝极速网吧火灾事件发生最终促使政府出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并对网吧里的电脑数量、店面面积都作出了严格限制,这一限制直到2014年才解除。

  在高压监管之下,直接导致的情况就是网吧经营投资的成本和风险都直接上升。其实在2005年左右,PC硬件价格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对于网吧经营者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但因为监管原因,大量网吧被关停,投资者入场意愿低,反倒让更多PC进入家庭,最终导致2005年首次出现了网吧数量的负增长。

  也是因为以上原因,网吧经营的门槛逐渐提升,类似“网鱼”的连锁经营模式开始逐渐占了上风,综合实力更强劲的“大鱼”对于“小鱼小虾”的驱逐,构成了网吧产业的第一次波动。

  市场谬误的自我强化:“吃鸡”真的让网吧回春了吗?

  索罗斯曾提出过,市场不会自我回归均势平衡,只会自我强化谬误。

  在经历过监管风波和门槛洗牌之后,网吧产业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愈合期,而是随着PC在家庭中的普及一路下滑。直到2012年左右,情况才有所改观。

  在2010年左右,网吧产业面临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除了本身迟迟不能从监管打击中恢复元气以外,以万达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带来的娱乐配套消费的疯狂增长,和移动互联网下沉时的风雨欲来之势,都在瓜分着人们的娱乐需求。

  此时,网吧产业内部掀起了一股“自我革命风潮”,一些位于一二线城市网吧开始主动推动消费分层,把网吧改造成更高端的“网咖”。Cherry机械键盘代替了原本“油腻”的双飞燕,炫酷的水冷主机替代了以往中关村攒的普通机子,小凳子变成电竞椅,冰红茶和泡面也被手工奶茶和简餐替代。

  如此一来,网吧产业可以脱离盲目的价格竞争,对网费进行大幅涨价,并且通过非标餐饮产品进行额外盈利。同时用户去网吧的体验也从单纯的“玩电脑”变成了体验更高端设备和喝奶茶打发时间等。

  这种模式一度让网吧产业回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2年~2016年期间上网服务产业出现了难得的增长。

  当然背后原因不仅是网吧的消费升级,游戏厂商对于画面质量的提升,也让玩家开始追求更高端的配置。从GTA5到“吃鸡”,玩家与其自己承受硬件成本,不如转嫁给网吧老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