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博眼球、卖假货,“种草经济”怎么变了味?

  零售业刮起“种草风”,成刺激消费重要驱动力

  “种草”并不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它指的是“宣传某种商品的优异品质以诱人购买”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把某商品推荐给另一个人,使对方喜爱进而购买该商品的过程。

  “种草”这种用法在PC时代起就流行于美妆论坛与社区中,那时不少美妆达人就已开始在这些地方分享自己认为好的产品,迅速积累起一批粉丝。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种草”这一概念与行为逐渐扩散至更多平台,在社交与电商平台中尤为明显。

  自此之后,“种草”不再只是单纯的自发行为,而是更多地“沾染”了商业气息:由广告主、KOL(意见领袖)利用粉丝经济和裂变式传播等规律进行“种草”,以促使更多用户“拔草”为终极目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种草模式”颇受欢迎,为社交和电商等领域带去了诸多积极转变。新浪微博、知乎、小红书和B站等平台中有大量的“种草”内容,包括推荐、体验与盘点等类型。在這一过程中,用户以“种草”的内容为切入点,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获得在社交过程中寻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已然成为用户在互联网中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也契合互联网平台青睐的“社交”元素。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用户的推荐与评价更是其运营环节的重中之重。而“种草”犹如撒下一粒种子,以流量和人气作为“养分”,最终达到促使用户“拔草”的目的,与电商领域的运营不谋而合。因而“种草”也在电商平台火爆异常,淘宝的直播、微博的红人经济和小红书的“种草笔记”,都体现出电商平台对UGC(用户生成内容)与KOL的大力扶植。

  如今打开各大电商平台,几乎都有“种草功能”的板块,“种草模式”的崛起对跨境电商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根据《2018~20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来看,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9.1万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将增长至10.8万亿元人民币。《人民日报》对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种草模式”给予肯定,称“用户推荐的进口商品拉动了消费购买力。”

  由此,“种草经济”逐渐成形。其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即“网红经济”的延伸。在信息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KOL的存在尤为重要。在传统的生意链条中,是产品主动找用户,所以才会有“精准触达用户”和“点对点营销”之类的概念。但在“种草经济”中,此模式变为了完全相反的“人找货”,有KOL带货,用户就会自动上门。

  除了获取用户的方式不同,“种草经济”更是颠覆了生意链条中“需求”这一核心点。通常来说,用户购买某件商品是因为它能满足自己的既有需求,然而“种草经济”可以“制造需求”,即使你不需要某款商品,也可能被“种草”激发购买欲,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种能够从源头上做出转变的卖货方式,是刺激消费的有效手段。新颖的KOL与UGC带货方式产生了强劲的消费驱动力,能够加快零售业的发展,对电商与社交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这本是多方得利的好事,然而随着“种草经济”愈加火爆,利益的天平开始倾斜,发展速度也愈发不受控制,导致此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资本过热、盲目跟风,变味儿的“种草经济”还有救吗?

  中国互联网中最早将“种草”变为商业模式的小红书,受到了“种草效应”失控之后的伤害。

  今年4月有报道称,在《小红书》中输入关键词“烟”,会出现近10万条“种草笔记”,背后多为烟草营销机构。因国家明令禁止烟草广告,故而这些烟草软文遭到质疑,此后小红书迅速下线了烟草类的“种草笔记”。

  之后,《小红书》中曝出了虚假的“种草”产业链,明码标价代写“种草笔记”,一如娱乐圈的虚假流量,这些笔记的热度也都是可控的,并且是有组织的。而在《小红书》下架的前几天,又被曝出借“种草”之名推广人胎素、肉毒杆菌等药品,以及各类微整形笔记。然而这些都属违禁药品,笔记也大都是弄虚作假。

  《小红书》此次的下架或许与这些负面消息关系密切。近几年,小红书在各方面的数据都很漂亮,用户增长率也很高,因为这些成绩以及“种草经济”的前景,小红书在去年拿到了由阿里巴巴领投,腾讯投资和元生资本等9家机构参投的超过3亿美元的财务融资,估值也超过30亿美元。可仅仅一年时间,小红书就已经危机四伏,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世事无常”。

  然而既有流量又有人气,还有资本加持的小红书为何会走到这一步?资本固然能对平台发展形成巨大驱动力,但当行业发展过热,奉行“利益至上”的准则之时,资本的力量就变成了一种束缚。被资本“绑架”的平台为了尽快做出漂亮的数据,就容易走上歧途。

  想要给用户“种草”,不仅可以通过笔记,还可以通过视频、直播等途径。可在这些模式下,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有的消费者看到主播推荐了好用的化妆品就下了单,结果发现颜色根本不对,效果也不好,甚至引发皮肤过敏;有人买了主播穿在身上很显腰身的衣物,结果发来的货压根就不是直播里看到的那件,料子很差清洗时还掉色;有人看到主播推荐的食物很诱人,结果买到手才发现包装虽然相似,但却有股怪味。

  在“种草”与“拔草”的过程中,许多用户都亲身体验到了“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吗”是什么感觉。可在当初被“种草”的时候,用户多是出于对KOL的信任。然而KOL与平台之间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带货越多,分成就越多。于是在资本过热的大环境下,许多KOL开始使用各种手段卖尽可能多的商品,哪怕是卖假货也在所不惜。这样一来,带货量是提高了,可用户却深受其害,轻则货不对板破财揪心,严重的都有可能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毕竟那些过期食品、违禁药物和不规范的微整形培训极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久而久之,不愉快的用户体验和不那么管用的售后维权服务就会使用户对“种草”的KOL失去信任。

  此外,用户对KOL的盲目崇拜也容易导致被“种草”之后“冲动消费”的行为。许多时候,KOL们推荐的东西你可能完全不需要,可你在热烈气氛和从众心理的感染下花钱买了回来,然而买完你会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己或者用不上。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种草以内容的传播达到带货目的,使得该模式被资本“绑架”的几率更高,甚至彻底沦为商业的“工具”。

  其实“种草”产生的效果本不该是这样的。在传统的消费体系中,人们对商品的选择偏向于功能性与功利性,但在“种草经济”下,消费成为了彰显个性、态度的途径,以及对品牌背后意义的认同。在“被种草”的过程中,归属感和认同感应该也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然而资本绑架、方向跑偏和盲目崇拜等因素致使“种草经济”偏离了轨道,甚至是南辕北辙。

  不过,这种局面并不是彻底没救了。平台应该弄清楚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是高质量的产品,“种草”也要种真正的好产品,才能得到用户的信任,用户信任逐渐积累起来才是真正的流量。若是只因资本裹挟而一味追求漂亮的数据,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会让“种草经济”变味儿。而资本也应看清平台模式是否健康,而不是将数据作为唯一标准。此外,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可能让“种草经济”恢复本来面目,有利于此模式的长远发展。

  最极客 东方亦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