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之钥”贝尔格莱德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高地,城堡,样貌
  • 发布时间:2019-10-27 19:05

  要塞之城 卡莱梅格丹要塞,地处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的高地上,这是贝尔格莱德的制高点,谁控制了这里,就控制了整座城市。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群商人乘船游玩,来到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之处,眼前突然出现了大片白色的房屋。于是,商人们纷纷大喊:“贝尔格莱德!”一座城市就这样被命名了,意为“白色之城”。

  从废墟中新生

  卡莱梅格丹要塞,地处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的高地上,这是贝尔格莱德的制高点,谁控制了这里,就控制了整座城市。公元前3世纪时,凯尔特人在附近建立了第一个居住点,此后成为东西方交锋的前线,在18世纪和19世纪,这块高地就是西方和东方的分界线:哈布斯堡帝国到这里为止,土耳其帝国从这里开始。

  从古罗马帝国时期就开始建造的卡莱梅格丹古城堡,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一次次被修缮、扩建,几乎每一次都经历着易主的动荡。战争从9世纪到13世纪间不断延续,拜占庭帝国、匈牙利王国以及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的混战,蹂躏着贝尔格莱德,也让这里的人们变得脆弱、敏感但又内生出一股坚韧的韧性。16世纪,古城堡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抹去了之前的样貌,如今这里的建筑式样定格在了奥斯曼的时间断层上。

  罗伯特·卡普兰在《巴尔干两千年》中写道:20世纪的历史从巴尔干开始。在这里,人们由于贫穷和民族的对立而被孤立起来,除了仇恨别无选择。显然无论在作者笔下,还是现实之中,“欧洲火药桶”对于巴尔干而言,是一个残忍的别称,对于当时野心勃勃的新闻记者而言,位于这座半岛上的城市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都是他们最常使用的新闻电头。也因此,“报社记者写出了20世纪最初的关于浑身沾满泥巴的难民积聚的报道,也完成了事实与臆想参半的新闻和游记相结合的最早著作”。

  20世纪初的贝尔格莱德,似乎还在重蹈此前几个世纪的覆辙,在战争中沦陷、被易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贝尔格莱德被奥匈帝国军队两度占领。但是,奥匈帝国的胜利也在这座古老城池遭遇了滑铁卢,多瑙河阻挡了奥匈帝国军队继续前行,此时的俄军集结了120万人挥师加利西亚,半数奥匈军队在此折戟,这也是奥匈帝国一战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冒险就是在贝尔格莱德,克林根贝格带领的一支摩托化侦察小分队,区区7人占领了这座城市。

  轰炸、毁灭、重生,是贝尔格莱德不断重复的命运,有统计,这座城市曾经40多次被不同军队占领,而它也40多次从废墟中重获新生。

  似乎,贝尔格莱德一直被悲壮遮盖了美丽,人们选择性地忘记了蓝色多瑙河在这里激荡起波浪,萨瓦河汇入多瑙河的怀抱,一路奔流至黑海。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泾渭分明,多瑙河碧浪滔滔,萨瓦河略显昏黄。萨瓦河,将贝尔格莱德一分为二,一边是古香古色的老城区,一边是时尚现代的新城区。它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以共和国广场为起点的米哈伊洛大公街,汇集了百年咖啡店、艺术画廊、古董店,巴洛克建筑保留着几个世纪前的味道。也许在任何一座欧洲古城中,这并不稀奇,但对于这座深陷摧毁而后新生循环之中的城市而言,既显现出生命力的顽强,也要归功于贝尔格莱德人民的創造力。一直以来,贝尔格莱德都是塞尔维亚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尤其是诞生过尼古拉斯特斯拉这位集无线电之父、电脑之父、太阳能之父、人造卫星之父于一身的大师,他被称为世界历史上最接近神的人。

  啊,朋友

  “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彼时,一部反映二战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将这首意大利歌曲《啊,朋友再见》带进了中国的影院,彼时,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年轻人津津乐道于影片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经典对白,“再见,巴比诺”“真是一座好桥”“这桥像什么?”“像屁股”……被不少年轻人再度演绎,与今天抖音上的年轻人异曲同工。在那个不用人人学钢琴的岁月,一路走一路吹起《啊,朋友再见》的口哨,公园里对着简谱练习口琴,恐怕是如今已经五六十岁的人与青春有关的回忆之一了。

  贝尔格莱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南斯拉夫首都,在冷战格局之下,其领导人铁托倡导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1980年,一代枭雄铁托去世,长眠于贝尔格莱德的墓园之中。在经历东欧剧变之时,南斯拉夫在剧烈的撕扯与阵痛后分成6个国家,铁托出生地克罗地亚,逝世地斯洛文尼亚与长眠地贝尔格莱德所在国塞尔维亚早已不属同一国。《桥》的导演与部分演员也随着大变局而分散各国,导演哈·克尔瓦瓦茨在波黑内战中饿死在萨拉热窝;老虎的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塞尔维亚社会党成员,生活在贝尔格莱德;猫头鹰的扮演者雷·巴西奇是克罗地亚共同体党员,生活在克罗地亚……

  虽然战争的阴云如今飘离了贝尔格莱德上空,但是卡莱梅格丹城堡的军事博物馆却铭记了这座城市命运多舛的历史。博物馆室内展出了2.5万件自罗马帝国以来的军事展品,而在城墙的上下平台和空地中则陈列着不同年代、口径各异的大炮、坦克。美国空军F-117隐形战机残骸总能牵引出一段距离时下并不遥远的战争记忆,科索沃战争点燃了上世纪末巴尔干的战火,在电视传播的黄金时代,通过镜头全球直播了这场战争,贝尔格莱德以这种残酷的方式成为当时的焦点。

  科索沃战争78天时间内,美国率领北约军队在南联盟的土地上扔下23000枚以上的炸弹和导弹。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凌晨,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美国导弹轰炸,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及其妻子朱颖被夺去了生命。邵云环生前发回的《在血与火中所见所闻》、《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等战地通讯让当时依赖于报纸获取新闻的中国人民再一次关注那个远在中欧的国家,这一次,贝尔格莱德、南联盟,不再是青春的口哨声,而是隆隆炮火声。

  终于,贝尔格莱德平静下来,战时的遗迹在今天的街头依旧清晰可见,但和平总归是降临了。这里已经成为不少游客心向往之的旅游打卡地,中东欧在不少中国人心中总是有些情结的。不少中国游客到了贝尔格莱德,会到驻南联盟大使馆旧址凭吊英烈,附近树立着一个铭牌,分别用塞尔维亚文和中文书写:“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此缅怀罹难烈士”。

  中塞的朋友情谊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获得了更广阔的外延。2015年,塞尔维亚与中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塞尔维亚财政部部长西尼沙·马利说,4年来,许多中国民营企业进入塞尔维亚,推动了经济发展,2018年,GDP增速就达到了4.3%,排在欧洲的前十位;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下降,失业率大幅降低,除了经济改革的影响,主要应该归功于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今年4月,中国路桥与塞尔维亚创新和技术发展部签署《贝尔格莱德中国工业园开发协议》和《SPV项目公司章程》。塞尔维亚中国工业园是塞尔维亚首个综合工业园项目,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项目分三个子园区:加工制造园、商贸物流园、高新科技园,分三期建设开发,其中一期于今年启动。

  事实上,中企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大桥项目就在贝尔格莱德。2011年动工、2014年通车的泽蒙-博尔察大桥沟通了城市南北经济社会往来,这是中塞友谊之桥,当地人称为“中国桥”。

  尤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