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劳模精神 永续创新活力

  • 来源:中国纺织
  • 关键字:纺织,动力,高产
  • 发布时间:2019-12-08 09:03

  自1953年,全国纺织劳模评选以来,纺织行业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吃苦的纺织劳模和时代精英。他们凭着自己刻苦钻研的创造力和忘我劳动的主人翁精神,成为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们的先进事迹,饱含着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感召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纺织人,成为纺织行业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时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行业的需求,更是纺织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争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员工,建设纺织强国的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撑。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为此,本文特整理了7位极具代表性的劳模,向他们致敬。70年,岁月如歌。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郝建秀 工作法受到全国推广

  1949年,年仅13岁的郝建秀来到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上班,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中的一员。刚进厂时,由于找不到干活的技巧,她连续几天受到批评。为了不拖集体后腿,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脾气,不到3年时间,郝建秀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纺车的性能和操作规律,并摸索出一套多纺纱、多织布的高产、优质、低耗的工作方法,创造了7个月细纱皮辊花率平均仅0.25%的新纪录。这个纪录为当时全国棉纺织工业平均皮辊花率的六分之一。

  同年6月,有关部门及专家成立研究小组,对郝建秀的接头动作、接头时间、清洁工作时间、动作顺序等进行观察、测定、分析和研究,经验总结。随后,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发出指示,号召全国各地纺织企业普遍学习和推。郝建秀工作法及先进经验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后,每年可为国家多生产4.4万件棉纱,相当于供400万人一年用布的棉纱。

  同年10月3日,毛泽东嘱托中央办公厅复信表扬郝建秀:“由于积极工作和学习,创造了新的工作方法,这个成绩是值得表扬的。”1952年,在全国纺织系统大会上,这套方法被正式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

  此外,郝建秀所在的小组在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和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中,因贡献突出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1953年,在全国第一次纺织劳模大会上,“郝建秀小组”还被授予“永远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的锦旗。而她也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一路成长为省妇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纺织行业里程碑式的代表。

  黄宝妹 纺织女工变时尚“明星”

  黄宝妹出生在浦东高桥农村,家境十分贫寒。为了养家糊口,父亲把13岁的她送进了日本人开的裕丰纱厂。在日本老板的高压管制下,工人们每天起码工作12小时以上,进出厂门要抄身,工作环境与监狱无异。新中国成立后,裕丰纱厂更名为上海国棉17厂,黄宝妹的人生迎来了转折。

  1953年,22岁的黄宝妹以一人可以照看1000个纱锭的全厂最快记录,也是全上海30多万名纺纱工人里最快的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劳模。之后,黄宝妹虚心向纺织行业的技术标兵郝建秀学习,通过改进技术,创造了“单线巡回,双面招呼,左右手打擦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自此,她先后9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模,3次参加国际会议,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54年到1960年间,《人民日报》对其事迹作了47次报道。此外,黄宝妹还多次代表新中国出访苏联、罗马尼亚和奥地利等国,成了中国的一张时尚名片。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视察时,对上海市委领导说:“一定要把黄宝妹的先进事迹搬上银幕。”同年,谢晋导演拍摄了以黄宝妹为中心人物的纪录电影《黄宝妹》,引起全国轰动。正如影片中所说:“神话里最会纺纱织布的是七仙女,但仙女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仙女是我们的纺织女工。”这位上海的纺织“仙女”,一时间成了人们追逐的偶像。

  赵梦桃 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考入西北国棉一厂,正式成为细纱车间乙班四组值车工。进厂第一天,她便给自己制定了“高标准、严要求”的目标。很快,她凭着“行动快、工作实”成为厂里的业务骨干。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分钟到5分钟,她只用2分50秒。进厂不到两年,赵梦桃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

  1953年,赵梦桃积极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带头把自己的看台锭数由400锭扩到600锭。要知道在当时的生产设备条件下,扩锭就意味着劳动强度成倍增加,再加上赵梦桃患有严重的疾病,肚子疼起来在床上直打滚。平时,她顾不上治疗和休息,总是冲在生产第一线。由于久病不医,发展成癌症,赵梦桃年仅28岁便离开了人世。

  ?有了困难,抢着干;有了方便,主动让给人。谁的纺织车子不好使,谁的车子毛病多,赵梦桃总是主动将自己修好、用惯的好车让出去。她先后和别人换过11次车。赵梦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诺言,她先后帮助15个同志成为厂、车间先进生产者。

  ?1956年、1959年,赵梦桃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间还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出席大会。1963年4月27日,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乙班四组,被陕西省命名为“赵梦桃小组”。赵梦桃那种“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精神,成为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马恩华 “社会主义企业家”

  ?1963年,马恩华被分配到保定国棉厂工作,先后出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1984年,他出任廠长时,企业正处于管理混乱、产品积压、人心浮动、职工发不出工资的困难时期。为了扭亏为盈,马恩华不畏艰难,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勇为人先。1988年,保棉在他的带领下创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省优、国优“明星”牌纱线和“君子兰”牌坯布,86%的产品直接出口,年创汇达2600多万美元。

  ?经过10年努力,不仅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恢复了勃勃生机,而且使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一流水平,1994年实现利润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固定资产净值相当于1984年的10倍。据统计,保棉 10年中共实现利税4.9亿元,为国家创汇1.946亿美元。

  ?马恩华当厂长十几年间,始终房子面前不伸手,票子面前不动心,任人唯贤不徇情,生活待遇不特殊,1995年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同年,保定市委市政府,河北省委省政府,中国纺织总会分别作出向马恩华学习的决定;中宣部和中国纺织总会还在北京举行了马恩华先进事迹报告会。1996年初,中国纺织总会办公厅下发《关于出版宣传马恩华同志两本专辑的通知》,决定出版《杰出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马恩华同志》和《马恩华》两本专辑。此外,有关部门还根据马恩华事迹创作出了大型纪实话剧《厂长马恩华》,进行巡回演出。

  傅万才 国有企业优秀带头人

  ?1985年,傅万才出任吉林化纤厂厂长时,正赶上纺织市场能源危机,于是他把目光投向我国广阔的棉区,走联合办厂之路,解决了能源危机。此外,他还利用工厂现有锅炉自行设计,自办电站,实现热、电联产,仅此一项每年创效益600多万元。1992年,长丝销售疲软,经过调查走访,他提出再建900吨长丝生产线的设想,就在项目全面安装时刻,长丝价格由原来23500元/吨,猛涨到44500元/吨,化纤厂库存被抢购一空,等货的汽车排成队。

  傅万才先后领导企业进行了10次技术改造,少则投资几千万,多则数亿元,上一个成功一个,上一个盈利一个,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发展之路。从1985年到2002年,吉林化纤产值由4551万元增加到218586万元,利税由645万元增加到23181万元,总资产由3805万元增加到38亿元。在他领导吉林化纤的17年间,傅万才把一个无名小厂打造成全国化纤行业的排头兵。

  ?“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向上伸手要”。傅万才带领广大职工攻坚克难,使企业成为市场上的“常青树”他也被新闻媒体誉为国有企业优秀带头人。

  傅万才先后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荣誉70多项,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五大代表。1998年被中共组织部、宣传部、国家经贸委树为全国学习典型。

  邓建军 “知识工人”的领跑者

  1988年,邓建军进入当时率先开发牛仔布市场的企业——黑牡丹集团。在黑牡丹30年间,他由一名普通的青年工人成长为新时代产业技术工人创新发展的楷模,中国“知识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中国“蓝领精英”的象征,先后当选中共十七、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时代领跑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中国纺织大工匠”、“江苏大工匠”等诸多荣誉。2013年4月28日,在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称其为“知识工人邓建军”。

  邓建军对染浆联合机进行改造,实现了连续生产不停车,攻克了同行业尚无人解决的技术难题;他运用电子技术与气动技术的完美结合,解决了稳定控制牛仔布预缩率这个世界级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自主开发的“染色机染液组分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所有染色生产线,填补了该领域世界空白。他参与和带领团队相继取得9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多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省部级科研成果。

  30多年来,邓建军共参与大小技术改造项目429项,独立完成各种技改项目136个,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掌握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杨普 80后纺织楷模

  2000年,杨普从纺织技校毕业后,成为石家庄常山北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盛纺织分公司一名操作技术员。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工人,只会熟练的操作还不行。为此,杨普进入夜大学习,拿到了大专证,并从厂里借来纺织方面的书籍,刻苦研读,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十几年来,杨普刻苦钻研操作技术,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不断改革创新。正如她所说,“技能是工人的本钱,好好干,行行都能出状元”。

  “奋斗,就得有干劲儿、钻劲儿、闯劲儿!”在挡车工岗位上8年累计超产棉布近20万米;为提高喷气织机效率,她总结出的“杨普工作法”,缩短了织机停台时间,提高布机班产2200米,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近500万元;她管理睿智,和谐共事,所带轮班效率提高2%,人员流失最少,連续24个月生产成绩居车间三班之首;她友善带徒,无私传技,培养出100多名高徒成为技术能手。

  多年来,杨普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纺织大工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称号,并当选十九大代表,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技师。以她名字命名的“杨普工作室”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