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沟通“牵线搭桥”
- 来源:旅游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际,发展,信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12-31 21:40
导语:随着各行业各领域国际交流的逐渐深入加强,市场上各类翻译公司开始涌现,作为会议语言服务行业的佼佼者,语言桥如何进一步提升会议语言服务的质量?同声传译有哪些新的科技应用?翻译行业的人才培养又有哪些方法?本期訪谈,语言桥集团董事长朱宪超将和大家分享相关经验。
标准化使会议服务更轻松
市场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优秀的企业应该将标准化做到行业领先,成为行业标准输出的参考典范。
翻译行业这些年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场会议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翻译公司提供的笔译、口译服务与设备等。同时,高水准的产品服务输出需要翻译公司明确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来保证,语言桥就此做了大量有关“会场翻译标准化”的制定工作,把复杂、琐碎的会议服务内容做了细节场景拆分,将每个场景需要达到的工作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然后在工作中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了内部工作标准规范。语言桥曾先后参与了《翻译服务规范 第1 部分:笔译》、《翻译服务规范 第2 部分:口译》、《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审定工作。
朱宪超认为,虽然标准的制定工作非常繁琐,但有了这些标准就能使得工作更量化和规范,甚至能提前预知风险,并且进行相关防控,从而赢取客户信任,这也为语言桥服务进博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国家级会议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毋庸置疑的是,跟普通会议相比,国家级会议对服务商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会议的各个服务环节都需要做到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把控。朱宪超以进博会为例作了介绍,首先,语言桥明确了具体人员分工,在现场安排了项目总监,各个分论坛负责人,统管译员的项目经理,服务台多语种接待人员等。另外,客户经理在大会期间需要24小时待命,丝毫不能松懈,并且需要储备足够多的翻译资源,以备临时所需。同时,每个馆都有专门负责的同事进行不间断巡馆,以方便客户方和一线译员能与后勤方随时保持联系。最后在大会后期对每个展位和客商做满意度调查,对整体工作作出总结。
理性运用“远程同传”
随着翻译行业的发展,现在有不少基于人工智能的软硬件陆续在市场上推广开来,“远程同传”等新技术为翻译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推动作用,语言桥也与时俱进,率先推出了“手机听会”远程同传系统。
朱宪超表示,从一个从业者角度出发,这些变化对于传统的同传服务模式或多或少会有影响,差别非常明显,一是译员在与不在现场的区别。二是设备稳定性的区别,传统的同传模式具有稳定、可控等特点。“手机听会”模式实现了远程同传,颠覆了传统同传模式,能够降低整个翻译服务的成本,但网络、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会给远程同传的使用者带来一些不可控风险。因此,对于那些规格比较高的国际性峰会、论坛,主承办方更倾向于使用现场同传,来尽可能地保证活动举办过程中的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客户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后理性地进行相应选择。
校企合作 实现双赢
朱宪超说:“做翻译是个苦差事,一年入行,三年悟道,终身学习。”为了更好的让译员工作与专业相结合,专业与兴趣结合,语言桥除了制定译员训练体系外,还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过程。其中校企合作就是很好的招募方式,据介绍,语言桥会从较好的外语类院校招募应届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公司经过一年以上的专业训练达到合格的翻译质量输出标准后,再外派进行实战训练,通过年复一年的经验积累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准。
此外,语言桥还和许多学校进行了深入的合作,项目包含共建实训基地、共建翻译专业课程、课外导师输出,奖学金设立、举办“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共同举办产学研论坛、共建横向研究课题,共建翻译实验室等。
朱宪超表示,在常年的合作中,语言桥与相关院校之间建立起了互信互助的关系,高校为语言桥输出了很多优秀的员工,语言桥也为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未来将沿着目前的成果继续开展与高校的各类合作,将在翻译实训基地建设、翻译实验室建设项目上重点发力。
徐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