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证据表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其中一个目标——关于零饥饿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形势还颇为严峻。《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四年来,全球有关可持续农业、粮食安全和营养的大多数发展目标尚未步入正确轨道。《2019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全球营养不良率经过几十年的稳定下降后,在2015年再次出现反弹。并且在随后的三年内,始终保持在接近11%的水平。当今世界上仍有8.2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
同样令人震惊的是,还有6.7亿成年人和1.2亿青少年属于肥胖人口,以及4000多万五岁以下的超重儿童,共计8.3亿人。也就是说,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的总数已經超过了饥饿人口的总数。
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以及微量元素缺乏,共同构成了全球人类在食品营养方面的三重负担。在全球化、城市化和收入增长的多重驱动下,饮食已经超越吸烟,成为全球人口因慢性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致死的头号威胁。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实现粮食安全、消除饥饿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中国依然面临来自上述营养供给方面的三重负担和挑战。
实现零饥饿,不仅仅是解决营养不足的问题,更关乎营养水平的改善。毫无疑问,营养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维度之一。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营养在农业发展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现在该是我们更加关注营养的时候了。
从营养的角度而言,实现农村和农业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生产供应侧驱动的发展模式,向消费需求端引领的理念转变。换句话说,我们要从“生产什么吃什么”转向“需要吃什么、想吃什么,就生产什么”。
解决营养问题需要采用食物系统的思维,在食物链条的所有阶段采取行动,从生产、加工、零售到消费,都应该兼顾。要使农业和食物系统更好地为营养服务,在投入、生产、收获后处理、加工、零售和消费全产业链中,都要切入有关营养的举措,从而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和营养的食物。
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需要各部门协同,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第一,我们需要将明确的营养发展目标和指标纳入政策设计,并且跟踪监测进展,及时规避和减轻潜在风险。中国正在筹备《2021-2035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政策干预的良好时机。
第二,因地制宜,设计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的活动,针对营养不良的具体类型和成因制定行动计划。以贫困地区为例,中国在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贫困、粮食安全和营养是不同的概念。营养的改善不会随着减贫的成功自然而至。我们需要制定具体措施,改善人们、特别是最弱势群体的营养状况,巩固减贫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多部门协同。食物是营养的来源。农业是改善营养的切入点,但不是全部。与食品加工和餐饮业、卫生、科技、教育、儿童发展、妇女赋权等部门开展密切合作,也是保障营养改善的必经之路。
第四,促进生产多样化。目前的农业和食物系统在增加粮食生产,特别是主粮生产方面已非常成功。与水果、蔬菜、豆类等营养食物相比,现在主食要便宜得多。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饮食多样性的减少。目前,水稻、玉米和小麦这三种作物占据了人们超过50%的能量摄入。传统的作物也正在迅速从饮食中消失,造成生物多样性日益丧失。我们需要加强生产多样化,从而为膳食多样化提供基础。
第五,将促进营养改善和教育培训结合起来。营养的改善取决于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需要以基于科学和实践的营养知识和教育为前提。这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在全球范围内,《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2016-2025营养行动十年》,为各国实现农业和食物系统的营养转型,为所有人提供富有营养的、负担得起的、安全的和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提供了重要契机。在中国,健康中国2030倡议、供给侧改革、农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也为中国全面改善营养,应对营养不良方面的三重挑战,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马文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