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 2019

  • 来源:户外探险
  • 关键字:金犀牛奖,朋友圈,户外
  • 发布时间:2020-02-11 18:58

  又一年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选开始了。

  编辑们开始回顾过去这一年中发生的种种。精彩之处让我们拍案称赞,阴霾之时让我们陷入短暂的沉默。

  这个世界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2019年,杂志内部和我的生活就发生了几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开始习惯这种变化。以前,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化成了生活本身。回顾我自己的这一年,翻了翻过去这一年的朋友圈,发现我的2018和2019年朋友圈,画风实在相差太大。

  2018年,攀登和写作是我日常生活的常态。2019年的highlights,几乎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杂志专题组成的——3月南极探险。南极探险是人类所有伟大、史诗级探险的源头。南极探险的背后,是通过这种最原始又最先锋的形式,探寻人类为何追索那些未知之地。

  4月绿孔雀保卫战。如今备受关注的绿孔雀尚且如此,那么其他濒危物种呢?绿孔雀只是一例个案,我们想通过绿孔雀唤醒大家对更多自然动物的关注。

  5月高校户外社团。很多人玩户外都是从大学社团开始的。我们写大学高校户外社团,其实是写那段旧时光里的青春。

  6月凉山大火救援。我在编辑部提出了一个问题,救援算不算户外。当我们收到读者反馈时,我们更加明确这个问题的答案。救援就是户外的一种形式。但我们也因此更明确自己的责任:作为户外界颇有影响力的媒体,我们来定义户外的边界和意义。

  7月珠峰商业攀登乱象。彼时珠峰攀登季刚过,接二连三的遇难事故,让我们深入到珠峰南坡,探究8000米商业攀登背后的命题。作为行业媒体,我们身处于这乱象之中,纵然利益纠葛,我们也想以笔为剑,披荆斩棘。

  8月白河攀岩。白河的岩场是唯一中国人自己建设自己开发的岩场,但是它正在消失。我们试图通过一篇深度的特稿,讲述发生在白河的故事。一篇文章改变不了事情的本质,但相当多的外国朋友告诉我,在加拿大的斯阔米什,在美国的优胜美地,在欧洲的阿尔卑斯,他们都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中国的白河。

  9月速攀时代,这是一个极其小众的运动。一位前辈曾经对我说:做媒体,你要善于捕捉这个时代最敏感、最新潮的趋势,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速攀,就是这样一种新兴的攀登方式,蕴含着一种无知无畏甚至略带狂妄的叛逆精神,不加任何掩饰。我喜欢。

  10月羌塘禁区。在自我挑战和打破自然平衡之间,我们应该更倾向于哪一边?本来这是一个微妙的答案,但加上了法律的砝码之后,天平的倾向就很明显了。“我们写的是一个故事,但我们写的其实是人性。”在一次选题会上,我如此总结道。

  11月崇礼小镇特写。我们选择了把崇礼作为一个案例来特写,无关滑雪运动本身。最后我们呈现出的专题背后,表达的是在国家政策和滑雪氛围的作用下,一座无名小城里无数个体命运的颠沛变化。很多人在这篇专题里看到了熟悉的北方,也看到了当年愤而离乡的自己。

  12月,户外影像的力量。我们不是摄影师,但为了记录这种变化和趋势,我们必须要浸入到影像和科技的本质,从百年来的历史眼光,看待影像对户外的冲击和影响。

  其实每个月的特别策划,我都不得不暂时“冒充”一下该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采访不同领域的角色,再把自己的所得所感输出给读者。

  这种徜徉在庞大信息量中的生活,虽然有着让我发胖的副作用,但确确实实带给我一种敦实厚重的力量。我希望《户外探险》杂志在提供给读者一种阅读快感的同时,也感受到大量的信息量,以及对每一个领域的反思。

  前几天,我偶然听到《南方周末》知名特稿记者南香红老师说的一段话:

  “一个优秀的专家型写作者,一生通常只能通达一两个领域。写作者对某个领域开掘的宽度和广度,意味着这个写作者的学习和钻研能力,也意味着写作者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把自己的写作事业线设计有多长?是一生,还是几年就崩溃了,或者耐不住寂寞了转行挣钱去了。而如果你想以此为你一生的追求,你就得沉下心来积累,成为专家型的记者。”

  在2020年即将到来之际,这段话送给看到这里的读者,也勉励明年的自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