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何为“全人教育”

  • 来源:当代教育家
  • 关键字:全人教师,社会担当,能力
  • 发布时间:2020-03-17 21:38

  究竟什么是全人教师?如何把握和理解这一标准?5 年前在设立全人教育奖时,我们确立了这样4条标准:拥有一流的专业素养和健全独立的人格;尊重并爱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终身学习能力;启发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已经体现了全人教师与教学名师、道德楷模、先进工作者的区别。但是,在五周年之际,也许我们还是可以继续深化和清晰对全人教师的认知,从而发扬光大全人教育的理念。

  在终评会上,有评委提出了一些可能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例如:

  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并有一定的创新贡献,重视教育教学创新;在班级、学校之外,具有公众影响力,有社会担当,是一位“大先生”;在当下教育的大环境中,能构建良好的小型教育生态,即从应试教育“突围”的努力和能力。

  我们要对“全人教育”理念有清晰的认识。全人教育意味着以人为本,培养完整的人,是对教育的人文性、科学性的追求,是对工业社会科层制、功利主义等不良影响的矫正。让学生的个体生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持续的成长,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全人教育理念的提出者之一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师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者应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全人教育持整合的学习观,更注重意义、经验学习、社区和民主,以及精神发展。认为学习不仅是智力发展的过程,也是身体、情感、精神等各方面发展的过程;认识到人有多种学习和认知的方式;整合学习的核心是联系。因此指导整合学习的教师必须是全人教师。

  全人教师的评价难点,是对教学学科的思考——在分科教育背景下,单学科教师如何成就“全人教育”?本届全人教育奖获得提名的老师,以他们的实践做出了回答:全人教不在于学科,而在于超越学科知识,关注人的发展。

  王耀杨是数学老师还是阅读老师?陆平是信息技术老师还是人文老师?答案是:他们是全人教师!这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本届提名老师的特色: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在王耀杨看来,数学教学应该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平台。陆平老师面对知识爆炸和人工智能的挑战,选择了“信息技术+人文学科”的融合式创新,冲破学科壁垒,联通知识。赵查老师的语文教学经常融合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激发学生的兴趣。郑英老师以美为育,鼓励、发现学生的美,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获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实施全人教育?良好的教育理念如何与知识点、分数等一般目标相结合?每一个全人教师的优胜者,都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纠缠中破茧成蝶、脱颖而出的,使我们看到一线教师如何变革教育现实——从儿童和学生立场出发,也是面向未来的价值。在这些获奖教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一线老师可以走得有多远!教育如同它应有的本意那样,如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就是我们开展这一评奖的信心和动力。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心和基金会的态度一如既往,就是要“朴素而隆重”地把全人教育奖办下去,办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是要让大家能够记住这些唤醒灵魂的灵魂。最后,我想用陆平老师的诗句作为结束:“最想做一条清澈的河流——静静地流淌,流过稻田,穿过田野,来到校园,奔向远方,滋养万物。”

  (本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全人教育奖五周年致辞,由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松宣读,有删改)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