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利国利民

  一、热点综述:垃圾蕴含资源,分类创造价值。2019年,我国将在46个重点城市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合计达到35%以上。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处置量,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

  一、经济生活角度设问

  (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垃圾存量急剧上升,“垃圾围城”正日益成为困扰中国各大城市的难解之题。为了破解“垃圾围城”,全国多个地区大力推进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是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箱,软件系统主要是垃圾分类云管理平台。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箱的主要特点是无人值守、无需专袋、精确计量、自动检测、云端管理、分类识别。云管理平台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对垃圾分类的数据化管理,可对住户垃圾分类投放、保洁员垃圾分类收集提供数据支持。住户通过正确的垃圾分类可获取一定的积分,可通过“出厂价+积分=市场价”的形式低成本购买商品。该市垃圾处理初现成效,该系统在该市也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相关厂商对该系统的发展做了乐观的估计。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相关厂商对该系统做乐观估计的理由。

  分析:①生产决定消费。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垃圾分类智能化技术成熟,为该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既能给住户带来积分节约生活成本,又能方便垃圾处理,激发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和需求,这对该系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③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人们希望破解垃圾围城、美化环境的消费心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导人们选择职能垃圾分类系统。

  (二)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新增专项投资约29 亿元,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建立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监管系统、更新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设施设备,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处理,促进循环利用;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对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等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置;开设“绿色账户”实施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可以通过扫二维码获得积分兑换有价值商品。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的办法是卓有成效的、是可以借鉴推广的。分析上海推行垃圾分类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析:经济效益:第一,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垃圾分类技术应用和设施设备更新,為相关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第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资源回收利用,有利于促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第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实施垃圾分类 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

  社会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压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社会;改善环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全国垃圾分类处理。

  (三)垃圾分类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垃圾分类这件“小事”,多次作出重要部署。2019年6月,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而是一个科学体系,综合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城市的管理水平、民众的素质高低。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更需人人负责。结合材料,运用“绿色”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从为政府落实“垃圾分类”提出合理性建议。

  分析:“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政府需要:完善和健全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实现垃圾分类全流程实时监管;为居民安装再生资源在线回收系统(手机APP);加强垃圾分类知识、分类重要性的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二、政治生活角度设问

  (一)根据部署,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虽然上海市垃圾分类已初见成效,但在全国推进垃圾分类依然任重道远。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持久之战。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很多城市探索再探索、试点再试点,但是,很多城市的结局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可概括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落后、公众意识不强、缺乏法律约束。因此,有人说:“垃圾分类考验的是市民素质,更是基层的治理能力。”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公民该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分析:①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②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又要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③公民要积极行使监督权,增强主人翁意识。发现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举报。④公民要积极参与民主决策,为垃圾分类相关决策,立法,建言献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大量的生活垃圾全部被填埋或焚烧的环境代价很大,如果分类后,按照不同垃圾的特点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后续处理会更经济。201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首次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写入法律。修订草案明确,“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分类方式,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制度有效覆盖”。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立法工作。

  分析:①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我国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推進“生活动垃圾分类制度”立法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②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要求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等行政法规制定,为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生活垃圾提供法律依据。③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国公民一项基本义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立法工作,有利于引导居民的行为,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三、文化生活角度设问

  (一)“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甲村多年来处理垃圾就三招:烧、埋、扔,环境污染严重。目前,该村已购置多个分类垃圾桶放置在村里,“可回收物”“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标识清楚。只是该村村民弄不懂也怕麻烦,还会沿袭旧有的生活习惯把垃圾随意丢弃。虽然费了功夫,但该村依然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目前,农村的垃圾污染已经逐渐累积为乡村环境建设的痛点。建设美丽乡村,不断巩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还需要垃圾处理政策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管理机制等齐头并进,更需要文明、整洁的观念进一步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运用经济和文化相关知识,对乡村环境建设中的“痛点”进行归因。

  分析:①一定文化由一定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反作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起阻碍作用。农村的传统生产方式制约了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影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②生态文明建设中缺少城乡统筹,存在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现象,导致农村垃圾处理新问题日趋突出。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村民落后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制约着乡村环境建设的进程。

  (二)从2019年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刚开始宣传的时候,有些居民很排斥,有些居民处于“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阶段,还有些居民培训完了正式扔垃圾时垃圾的分类又会搞混。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市各城区深入党政机关、学校、社区、园区等地,开展《条例》宣传月活动,不断营造浓厚的依法分类的社会氛围,全市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介,如电视台、广播、大型LED电子屏、公交车站、地铁灯箱等,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融入到大街小巷。社区设立“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通过寓教于乐的体验式互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条例》实施初期,居委会在每个投放点安排1~2名志愿者值守,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同时通过先进表彰、社区红黑榜等公示方式,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居民每次投放完垃圾还可以通过扫描桶上安装的智能积分卡进行积分,积分到一定数量后,通过上海市推行的绿色账户来换油换米。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上海市是怎样有效推进垃圾分类的。

  分析:①人的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开展各种形式教育、体验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②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③借助物质载体,打造特定的文化环境。④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居民素质。⑤表彰先进模范,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⑥运用科技手段,激发居民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问

  (一)一直以来,我国在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然而从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工作总体进展缓慢。调查显示,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滞后、垃圾分类设施缺乏、居民不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到位等是成为造成此项工作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方法论角度谈谈应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分析:①从当前垃圾分类工作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安于现状。

  (二)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2019年9月的开学季,垃圾分类进校园成为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内容,一些学校把垃圾分类知识搬上开学第一课的课堂,深入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有的学校为了让学生把垃圾分类贯穿于心、并践于行,将垃圾分类课搬上街头巷尾,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垃圾分类课。各地学校以科普讲座、趣味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孩子上了一堂精彩的垃圾分类课,可以使孩子们从小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并把此理念传播到每个家庭,通过他们再带动身边的所有人,形成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并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说明垃圾分类进校园成为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内容的哲学依据。

  分析: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②引导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正确的认识垃圾分类问题,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在实际行动中传播垃圾分类知识,营造垃圾分类工作的良好氛围,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中。

  (三)出于环境整治活动的需要,许多市民对垃圾分类有所了解,但涉及具体分类却知之甚少,甚至完全混淆了垃圾分类的类别。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市民将污染纸张、过期药物、废电池归入可回收类别,有的市民竟将果皮、塑料纳入其它垃圾,还有的将烟头、金属、剩菜剩饭、玻璃归入有害垃圾。绝大多数市民完全混淆了垃圾分类的类别。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市民应积极行动起来,为打造宜居福州贡献一份力量。说明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分析:①通过调查发现市民的一些情况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让市民对垃圾分类认识有所提升体现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市民的一些错误认识是通过实践得以检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提升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应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的。

  (四)2019年4月福州市出台《2019年全面推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自5月1日起,在五城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范围内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强调垃圾分类,应动员社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公民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治理体系;以“简单、管用、可操作”为原则,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湿)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五大类,到2019年底前力图实现五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分类覆盖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的总目标。试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简要分析福州推进垃圾分类的合理性。

  分析:①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综合认识生活垃圾的特征,在分类基础上综合处理。②注重整体性,以实现生活垃圾回收的利用率、分类覆盖率以及无害化处理率的总目标。③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动员社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公民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治理体系。④注意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简单、管用、可操作”为原则,有序的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五)“垃圾围城”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道难题。某市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J市利用各种媒体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并对积极实施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给予奖励;规范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环节,不分类不收运,禁止混装混运;建立垃圾分类处置利用的产业园区,提升垃圾分类处置能力。经过不懈努力,该市成功创建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该市垃圾分类处理是如何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的。

  分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某市通过搞好垃圾分类处理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垃圾分类处理能力。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某市垃圾分类处理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指引,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促成各环节有机联动,成功破解了“垃圾围城”的难题。

  (六)探索是艰难的,经验是宝贵的。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或正在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纳入立法。先试点,后推广。上海出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政策上具有表率作用,可以推动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但他建议各地还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来制定分类标准和规则,不能简单模仿。上海的经验对推动全国垃圾分类工作具有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试分析上述材料中对垃圾分类“先试点,后推广”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

  分析: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意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这就要求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上海结合本地区的实践,不断探索,收到了成效,取得了宝贵经验,这些做法和成果对全国垃圾分类工作具有示范作用,可在全国推广。③全国各地有着与上海不一样的实际情况,在借鉴上海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垃圾分类标准、宣传方式、奖惩规定等,才能有力有序地推动本地的垃圾分类工作。

  (七)垃圾分类试点中,甲乙两村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结果也截然不同。甲村虽然购置多个分类垃圾桶放置在村里,“可回收物”“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标识清楚。只是该村村民弄不懂也怕麻烦,还会沿袭旧有的生活习惯把垃圾随意丢弃。乙村则广泛收集民意形成村规,要求農户先将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两类,村保洁员再将“不会烂”垃圾分为“好卖”与“不好卖”两类,这种办法让生活垃圾分类收效明显。请运用价值的相关知识,综合评价甲、乙两村环境建设的实践。

  分析: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甲、乙两村为了更好满足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都积极探索多种方法建设乡村环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甲、乙两村因主客观条件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垃圾处理措施。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乡村环境建设中,两村都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习题精练:

  1. 2019年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进,分类垃圾桶的销量倍增,不少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S1、S2为变化前后的供给曲线,D1、D2为变化前后的需求曲线)能够正确反映上述变化的是:

  A. ③→④ B. ③→① C. ②→① D. ②→④

  2. 通过扫描二维码领取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袋,将饮料瓶、废旧书籍等垃圾分类投放到智能生活垃圾分类箱,刷卡、扔垃圾、査询积分到转眼“吐”出饮料,这种“互联网+回收”的模式:

  ①决定消费方式,提升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②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③创造消费动力,引导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④创新商品价值实现方式,促进绿色消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为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某社区几名中学生协助居委会制作了“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分发给社区居民。同学们的做法是在积极参与:

  A. 民主选举 B. 民主监督 C. 民主管理 D. 民主决策

  4. 成都作为国家确定的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基本建立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监督检查机制;并通过“实名注册、二维码扫描、积分兑换”等技术手段,培育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都的上述做法:

  ①赋予公民生态建设义务 ②创新了社会治理方式

  ③增强了公民的环保意识 ④创新了社区组织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长宁区是上海最早一批试点垃圾分类的中心城区。对于这项需要全民参与的攻坚战、持久战,身处基层一线的居民区书记们深有感触:垃圾分类考验着基层治理智慧。下列对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对应正确的是:

  A. 制定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定——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B. 小区开展关于垃圾分类初步方案的协商民主测验——行使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C. 对小区物业的垃圾管理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公民自觉参与民主决策

  D. 定期召开“减量生活”居民自评、互评会——积极参与民主监督

  6. 2019年7月18日,为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该省实际,代拟了《海南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并广泛征求意见。此举:

  ①体现了公民可以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有助于改进政府工作,激发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③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推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④体现了基层民主协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切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各级政府:

  ①简政放权,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

  ②强化服务职能,转移垃圾分类责任

  ③加强生态建设,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④以人为本,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北京立法支持非遗进社区,上海立法规定个人违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要求最高罚200元,河北立法规定高空抛物、干扰驾驶人安全驾驶罚款500元……各地人大常委会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地方立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受好评。这体现了地方人大:

  ①是我国立法机关,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

  ②立法反映人民意志,立法成果惠及人民

  ③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④注重增强法规的实效性,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浙江金华成功进行垃圾分类:当地的做法是通过宣传示范、党员带动、评比考核、奖励优秀,以表扬的方式激励落后,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自觉的习惯。这说明:

  ①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意味着上海进入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性时代。垃圾分类不仅敦促人们改变生活习惯,而且催生了商业机会和新兴职业,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垃圾分类新规旨在:

  ①提高市民科学与道德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引导市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③实现物尽其用,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④提高市民素养,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 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某地市政府将在该市农村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乡镇)运转、市及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形成村湾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化利用,适合在农村消纳的垃圾分类后就地减量,果皮、枝叶、厨余等可腐烂垃圾就近堆肥。该体系:

  ①合理有序地发挥了户、组、村、街等在环境整治系统中的作用

  ②根据实践的需要建立了新联系,实现了各类垃圾向资源的转化

  ③在具体分析各类垃圾不同价值基础上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

  ④积极促进量的积累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质的飞跃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12. 习近平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他强调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这说明: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②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转化推动事物发展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垃圾分类,浙江省一直在先行先试,垃圾分类制度由点到面,从城市走向乡村。浙江省关于垃圾分类的做法启示我们:

  ①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下去具体分析事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针对垃圾分类难操作这一难题,某地要求农户把生活垃圾分为会烂的、不会烂的两类;分拣员在此基础上,对不会烂的垃圾再分为好卖的、不好卖的,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和减量化。这一“二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模式:

  A. 彻底否定了原有垃圾分类法

  B. 抓住了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 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D. 掌握和运用了系统优化方法

  15.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迈入“硬约束”时代。作为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投放正在改变居民传统“一包丢”的习惯,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着 深刻的影响。从唯物史观看,《条例》的实施:

  ①发挥社会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推动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③会制约人们的行为选择,成为人生的重要向导

  ④能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6. 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但是也有市民对垃圾分类不理解,认为小题大做,意义不大,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推进任重道远。这体现了:

  ①理性分析是指导实践走向成功的基础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③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7. 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资源与垃圾,不过是人类从自身的角度对事物的分类,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人们认为毫无用处的垃圾,经过回收再利用可成为资源。这说明: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某些事物的价值能够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④事物性質的不稳定性使物质的客观实在具有不确定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8. 截止2019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地已“满月”。自《条例》实施以来,上海的羊肉串变成了“羊肉吕”,外卖“无需餐具”订单陡增,甚至用户为了方便垃圾分类,奶茶珍珠只要10个……除了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外,垃圾分类也在逐步改变着固体废物的处理模式,对整个固废产业影响深远。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社会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逐步深入,加之各地纷纷落实相关政策,固废产业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潜力相当可观。

  根据部署,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虽然上海市垃圾分类已初见成效,但在全国推进垃圾分类依然任重道远。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持久之战。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很多城市探索再探索、试点再试点,但是,很多城市的结局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可概括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落后、公众意识不强、缺乏法律约束。因此,有人说:“垃圾分类考验的是市民素质,更是基层的治理能力。”

  (1)运用所学知识,阐述推行垃圾分类的经济价值。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从基层治理的角度谈谈如何推进垃圾分类。

  (3)请你以“加强垃圾分类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主题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要求:①综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化生活》知识。②紧扣主题,理由充分,观点明确,合乎逻辑。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1. C 2. D 3. C 4. C 5. D 6. C 7. D 8.C 9. D 10. D 11. A 12. B 13. C 14. D 15. A 16. B 17. A

  18.(1)推行垃圾分類,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崇尚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带动垃圾分类与处理的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①基层政府应切实履行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推动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②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应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的组织、动员、宣传、指导工作。③有条件立法的地方各级人大应积极行使立法权,推动地方立法,为垃圾分类提供法制保障。④公民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答案要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垃圾问题正在给我国生态环境埋下隐患,推动垃圾分类已成为全民共识,但同时,当前仍然存在垃圾分类观念淡薄的现象。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等,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进行垃圾分类重要意义的宣传,提高学生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学校应积极营造“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

  王德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