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桂林戏曲,唐景崧,作家
  • 发布时间:2020-04-10 08:17

  桂林戏曲形式颇多,有桂剧、彩调、文场、渔鼓、弹词、大鼓、零零落……各有趣意,耐人寻味。然而,桂剧是桂林戏曲中当仁不让的代表。

  桂剧,以桂林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声调优美,抑扬有致,生动活泼,善于借助面部表情、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桂剧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也是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桂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唐景崧与桂剧

  说到桂剧,不能不提唐景崧。他是桂剧的开创者,他把桂北的地方戏和皮黄戏曲相融合,亲自写剧本,亲自组建戏班子, 亲自建戏台演出,开创了桂剧一片新天地。

  桂剧,旧称“桂林戏”“桂班戏”,发源于桂林,形成于明末清初,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 康熙、乾隆之后,随着“花部”的繁衍,皮黄曲系的风行,安徽徽调等也流入桂林,逐步与桂林的语言及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的艺术剧种,桂剧由此进入兴盛发展时期。

  道光年间,桂林有三合班、三庆班,这是桂林最早的草台班。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为第一个桂剧戏班——“桂林春班”撰写了《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从此,桂剧逐渐进入剧场作固定性的演出。这些戏院竞争去天津、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的艺术特点不断渗透进桂剧,在剧目、表演、化妆、服饰、布景等方面,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十世纪30、40年代,一大批作家、戏剧家、理论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聚集桂林。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应著名学者、教育家马君武之邀,两次来到桂林,领衔桂剧改革工作,建立了广西戏剧改进会;成立桂剧实验剧团,由欧阳予倩任团长,建立导演制,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美化舞台,开办桂剧学校,让桂剧这个古老的剧种焕发出蓬勃生机。

  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改编和加工整理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1944年参加盛况空前的西南剧展展演,效果极佳,广获好评,桂剧从此进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

  中华和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给予桂剧极大的关怀。《拾玉镯》《打棍出箱》剧目等成为各地经常上演的剧目。抗美援朝时期,桂剧远赴朝鲜慰问演出,使古老的桂剧艺术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到异国他乡。1951年成立的桂林市桂剧团,在6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是国内同级剧团文艺创作最繁荣、精品最多、获奖最多、演出最多的剧团之一。

  桂剧是桂林的一朵艺术奇葩,凭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一次,田汉应邀观看谢玉君主演的桂剧《断桥会》后,赠诗一首:剑佩戎装对舞腰,非常时节可怜霄。鉴湖破碎雷峰倒,忽听珠喉唱断桥!

  “大小本杂八百出”

  桂剧的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北路”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惨的情绪。

  高腔,源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曲调高亢、悲壮,其演唱特点是仅用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不用管弦乐器。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徽剧主要声腔之一,明末清初微调的早期声腔昆腔、弋阳腔受西秦腔影响,在枞阳石牌一带形成新的腔调,故名“枞阳腔”“石牌腔”及“安庆梆子”“芦花梆子”。

  桂剧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板鼓、战鼓、堂鼓、扎板、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碰铃等。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桂剧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桂剧剧目数量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穆桂英》《闹严府》《合凤裙》《李逵夺鱼》《泗水拿刚》《排风演棍》《刘青提》《盗甲》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劇目。

  桂剧之美,在创新中发展

  说到桂剧的发展,要从桂林的剧院说起。据1942年出版的《桂林市指南》记载,1941年,桂林有3个平剧院、2个桂剧院、1个湘剧院和1个粤剧院,每天每个剧院至少演两场,几乎场场爆满。

  国民大戏院是居桂林营业之冠的剧院,台柱刘筱衡为南方四大名旦之一,老生郑亦秋、武生周瑞华、小丑筱玉楼俱为一时之选。正阳路的高升剧院由金素秋、徐敏初、冬梅岩、马志宝、金兰香等演平剧(京剧),也有许多观众。广西剧场主要演桂剧,桂剧实验剧团人才济济,夜明珠谢玉君、庆丰年玉盈秋、小金凤尹羲、小飞燕方昭媛为当时桂剧第一流人物。其他还有三明戏院、桂林戏院、太平戏院、人民剧场、同乐戏院……这些戏院各有所长,都有各自稳定的观众。当时行家的说法:“桂林听戏,到国民看文戏,去三明看武戏”。

  同乐戏院是一个“万年台”,这里每天上演的打叉最为精彩。当时桂剧中的打叉都是实打实的,正面人物向反面人物的头、腰和腿三个部位打出三叉:雪花盖顶、黄龙拴腰和枯树盘根,一攻一闪,十分精彩。

  罗桂霞,1943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剧代表性传承人。1951年起先后在桂林东华戏院、和平戏院、桂林市桂剧团工作,从演员、桂剧团团长,到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半个多世纪来,她的桂剧表演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擅长青衣、花旦,反串小生,唱、做、念、打基本功扎实,尤以唱腔甜、亮、美著称,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曾经看过她演出的桂剧《唐知县审诰命》等剧目后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罗桂霞上演剧目数十个,有《孟丽君》《闹严府》等许多精品剧目,其中《樊梨花斩子》《人面桃花》由中央电视台戏曲精品库录制、播放、收藏;1988年获文化部尖子演员称号;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参与演出的《大儒还乡》,入选2005~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7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文华奖戏剧类剧目奖。

  近几年,桂林戏剧研究院精心打造的文化精品项目《桂林有戏》横空出世,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院长张树萍2018年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剧代表性传承人。曾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

  大幕将启,“贵妃”描眉、点唇、戴冠、披蟒……将演员的扮戏过程搬至台前,为演员的入戏过程赋予仪式感和观赏性,台上台下,一同入戏,广受追捧。

  《拾玉镯》是桂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桂林有戏》厅堂版保留了桂剧《拾玉镯》“桂林化”风格,突出剧中孙玉姣、傅朋、媒婆三个角色分别集中展现的桂剧花旦、小生、彩旦的“做功”表演。剧中创造性地在舞台上同时呈现三个“孙玉姣”形象,三种技巧各异、形态各异、风格各异的花旦表演体现少女春心的“一体三面”,让观众能够充分领略桂剧之美。

  桂剧,犹如桂林的山水,清新秀丽、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让我们掀开桂剧的面纱,在管弦交响的旋律里,在起伏跌宕的唱腔中,感悟桂林文化的厚重。

  桂林,有山,有水,有戲……

  雷金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