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一千零一夜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沉睡,古老文明,陶器
  • 发布时间:2020-04-10 08:18

  高台民居沉睡千年的古老文明

  我曾去过许多地方,但是没有哪座城市像喀什这样,让人万般心疼。尤其是当我站在吐曼桥上时,远处的高台民居就像一道时光的裂痕,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衰落,最后慢慢被时间的尘埃湮没。

  虽然时间摧毁了高台民居,但是一千多年前,维吾尔族先民因躲避洪水而在此修建家园。那些毫无章法且随意建造的过街楼、楼外楼、悬空楼,不仅呈现出独特的建筑形式,更体现着维吾尔族人的勤劳和智慧。他们摒弃各种形式规则桎梏,将建筑的功能回归生活本身,最终创造出独属于喀什的文化特色。

  如果建筑是一部史书,高台民居必然是解读喀什的密码,一栋栋民居建筑如同一页页篇章,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高台民居就像吴哥窟那样,以坍塌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些遥远的时光,早已镌刻在每一块砖石之上。尽管如此,高台民居曾拥有众多的土陶作坊。

  制作的陶器拙朴柔美,给维吾尔族人带来无数的财富和荣耀,由于缺少年轻人的关注和继承,精美的土陶艺术,也渐渐成为古老文明的休止符。

  走在高台民居外围的为民路,抬头观望,层层叠叠的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破损,犹如遭到某种重创,弥漫着令人伤感的气息。每当维吾尔族老人蹒跚至此,看着遍体鳞伤的家园,眼里的忧伤,似乎藏着千言万语。

  就在我离开的时候,迎面走来两个孩子,他们仿佛与来自时光深处的,带着闪耀的光芒古老的文明擦肩而过……那一刻,我恍然看见,沉睡的高台民居正在慢慢苏醒。

  牛羊巴扎隐秘乡野的人文胜地

  一座城市最具人文气息的地方,莫过于集市;而喀什最具人文气息的地方,莫过于喀什大巴扎。

  喀什大巴扎曾是亚洲最大的集市,极具民族特色的干果、铜器、珠宝等商品陈列于此,犹如一个绚烂的万花筒,叫人恨不得多生出幾双眼睛,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然而,这些光鲜亮丽的表象,并不能探寻古丝绸贸易的传统文化以及维吾尔族的生活百态。

  很少有人知道,喀什西北郊外的荒地乡附近,有一个浓缩了喀什人文风景的胜地。这个地方就是新疆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牛羊巴扎。

  每逢星期天开市,牛羊巴扎总是人山人海,各家各户将牲畜载至此处,然后拴在绳子上整齐排列,最后供买家精挑细选。如果把牛羊巴扎比作舞台,羊永远是主角,牛是配角,其他动物则是群众演员。尽管拥有主角光环羊群在被绳子拴住的那一刻,似乎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哀鸣,不反抗,任其生命终结的到来。

  在当地人的意识中,要是生活拮据了,赶着羊去一趟巴扎,回家就有了;要是没有新衣服了,赶着羊去一趟巴扎,回家也都有了。虽然如此,由于牛羊巴扎的牲畜量巨大,以至供过于求,这份靠运气赚钱的买卖,致使很多养殖户的生活仍旧非常艰苦,但他们依然怀揣着美好的希望和憧憬。

  牛羊巴扎很臭,漫天尘埃,却无法阻挡我拿起相机定格每一个瞬间,古老的原始交易和纯粹的生活写照,是我探寻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所在。或许,牛羊巴扎某天会消失,在此之前,它独特的人文风景,却是历史长河中一页辉煌的篇章。

  艾提尕尔追寻温暖之光的殿堂

  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繁多的外界信息侵占着每个人的内心,物质喂养着欲望的贪婪,身心凌乱无序,渐渐流失趋于信仰之路的觉知和追寻。

  在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信徒的精神殿堂,古尔邦节时,清真寺外围的马路上匍匐着密密麻麻的穆斯林信徒。这座始建于1442年的清真寺,原是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大将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为伊斯兰传教士留下的墓地,明正统(公元1436~1449年)年间,喀什噶尔统治者沙克色孜·米尔扎葬于此,其后裔便建了一座小清真寺,之后数次修缮重建,最终形成这座在中西亚地区有着极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清真寺。

  如果与土耳其的蓝色清真寺和伊朗的粉红清真寺比较,艾提尕尔清真寺像一位灰姑娘。清真寺内部空旷简洁,除了用大量绿色颜料粉刷装饰之外,并没有吸引眼球的地方,甚至连精美的穹顶也没有,俨然一座无人居住的大宅院。倒是清真寺外面的艾提尕尔广场,一群群鸽子在空中振翅掠影,发出咕咕声,停留在喂食的人群里漫步。这样温暖的画面,与清真寺外墙的暖黄色交相辉映。

  关于艾提尕尔清真寺,我想了很久才明白它的意义,作为承载信仰的殿堂,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它指引人们适当地选择舍弃,才能获得持久的正能量和温暖之光。

  百年茶館百年一梦,未改初心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文艺的地方,喀什虽然地处荒漠,但是百年老茶馆就像荒漠上的一株鲜花,点缀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也见证着喀什的历史变迁。

  作为喀什历史最悠久的茶馆,百年茶馆就像一位精神领袖,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尽管至今仍禁止维吾尔族妇女入内。沿着窄窄的楼梯走上二楼,里面有几个矮炕,铺着毡毯,人们在此围坐喝茶。阳台放着数张小桌,三五好友浅谈欢饮,看着熙攘的人群,颇能感受到文艺范儿十足的西域时光。

  白天的时候,维吾尔族老人大多聚集于此,或是喝茶发呆,或是高谈阔论。虽然他们年逾古稀,但大多身怀绝技,常常拿着热瓦普、冬不拉等民族乐器演奏。三三两两的游客与老人们聚集在一起,即使语言不通,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眼神,便能读懂彼此的尊重。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游人来到茶馆探幽,而茶馆自身的精神价值,开始慢慢成为闪亮的旅游名片。

  与其他地区或浓或淡的茶不同,喀什的茶是古丝绸的舶来品,将茶叶与西方的香料进行配比,改良成更适宜当地人饮用的茶。百年老茶馆的清茶是当地人最传统实惠的选择,游人多会选择价格稍贵的添加藏红花、丁香、豆蔻、蜂蜜的药茶,或是花茶和水果茶。

  茶虽不能果腹,却能创造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百年老茶馆的意义,不仅是让游人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同时也是寻找茶文化赋予这座城市的文艺时光。

  喀什噶尔古城一份永远珍贵的礼物

  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述我对喀什噶尔古城的喜爱,我唯一知道的,是这座城,沉淀在记忆深处,我来过,便再也不曾远离。这座是与摩洛哥马拉喀什宛如双胞胎的古城,两者都有层层叠叠的建筑、迷宫式的街巷以及充满西域风情的手工艺品,行走其间,目之所及,如同置身《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城的店铺日渐增多,大家和谐共存,不仅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反而弥漫着令人着迷的民族气韵。让人遗憾的是,喀什噶尔古城也许因为路途遥远,始终没有获得大家的青睐和喜欢,仿佛是一颗遗弃在荒漠里的宝石。

  我喜欢避开喧嚣的人群,走进古城纵横交错的巷子里,寻觅散落的历史遗迹和遥远的古老时光,那些墙檐下的斑驳光影,如同人们念诵经文的呢喃。

  我发现,古城好似一座巨型游乐园,孩子特别多,视线里永远闪烁着娇小的身影。当我走到某条巷子时,看见一位身着小西装的男孩,右手扶着门把,眼里流淌着淡淡的忧伤。

  我说:“你穿小西装去表演吗?”

  他说:“哥哥明天结婚,今晚要彩排。他之后要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以后我们很难见面了。我想早点来看看他。我在等他开门。”

  我说:“可以拍一张你的照片吗?”

  他说:“可以的。”

  我说:“谢谢你。你是喀什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很多年前,电影《追风筝的人》因为阿富汗战乱而在喀什噶尔古城拍摄,熟悉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电影里有很多孩子,他们就像一只只欢快的春燕,飞翔在古城的街角巷陌。我想,更多的人还知道,新疆长期被误解和偏见的尘埃掩埋,并由此被贴上许多莫须有的标签,但那个小男孩让我明白,人对遥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误解,却又在临近时,因为它的单纯和美丽哑口无言。

  喀什噶尔古城没有风筝,但是有千千万万的孩子,他们的梦想早已飘荡在空中,让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看见了温暖的光——“为你,千千万万遍。”

蔡无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