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文明内蒙古”
-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明,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4-17 2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下的文明概念,区别于近代以来西方理性主义的文明内涵,其卓越的理论贡献在于,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抽象的、笼统的文明概念,并对其固有的对抗性矛盾和不同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文明现象以唯物史观进行了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不是把文明当作一般永恒的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阶段的历史的具体形式来考察,把文明视为历史发展的产物。
2018年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文明内蒙古”和“让文明成为内蒙古的气质和形象”。“文明内蒙古”的提出与践行,开辟了内蒙古迈进新时代、实现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文明内蒙古”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实践性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立足于科学实践的现实基础上的文明概念包含下面3层意思:
其一,文明进步以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发展为基础。启蒙运动以来,众多西方思想家都把文明当作人性复归、趋向于善的意志活动,试图诉诸理性的完善来解决人类社会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对此,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批判,他在《关于俄国的农民解放》中指出,立足于社会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真正的普遍的文明”将代替历史上的剥削阶级所推行的“虚假的文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草稿)》中提及,“文明的一切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任何增长”,只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这更是明确揭示了文明进步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文明的论述观点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而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概念,把物质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把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从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通过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方式推动文明进步的思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自治区制定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中,关于不断丰富与发展物质文明的内容始终都是重中之重。这是“文明内蒙古”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文明内蒙古”进一步推进的基础。
其二,文明的创造和发展是内蕴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理想的实践活动。在西方思想史上,斯宾塞、柏格森等思想家虽然承认文明是人类在工商业实践中进化而来的,然而他们这种文明实践观是把实践活动当作个体的、利己的、直观的自发活动。在这种经验论的文明实践观思想体系下,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逻辑是:每个人都由利己的人性出发,为了个人利益而参与社会生活,各自不同的利益又必然产生人际冲突,为此人们摸索出了国家制度、法律、政治体制等文明社会规范,来保护人们自由竞争,希望最终实现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在这种解释模式下,文明的实践活动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最高目标,人类文明实践活动的意义仅仅在于吃穿享乐等感官活动上,这实际上是把人类文明实践活动仍然等同于动物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实践观超越于传统的直观经验论的文明实践观,内蕴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是一种整体性的、利他的、超越性的自觉的文明实践活动。因而,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文明解释模式,认为文明是一种从社会普遍共同利益出发,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超越了个人物质利益有限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明实践观点。这种文明概念的解释模式,将文明的价值目标定位于脱离低级享受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且积极地将这种文明的价值理想转变为社会现实,这种转变的实践正是文明的实践特征,这是一种标志着人真正脱离了动物性的实践活动。
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存在利己性的一面逐渐突显。针对此,内蒙古积极开展有的放矢的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规范道德行为、树立新风正气,着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在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这是“文明内蒙古”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实践性的鲜明体现。
其三,文明是劳动人民在创造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积极成果。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文明创造主体的问题经历了“神创文明观”向“人创文明观”的转变。然而,近代确立的“人创文明观” 往往认为,文明只是由少数有教养的、有知识的英雄人物所创造的,劳动人民只能被动地跟随模仿。
超越于传统的精英文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概念解释模式,以劳动人民尤其是无产阶级作为人类灿烂文明的创造者。这种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文明实践观,揭示了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的阶级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具有真正一致性,找到了以实现普遍利益为特征的文明社会的真正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写道,作为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在这瞬间,这个阶级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奋斗目标有机地将中国人民的自身利益同整个国家的普遍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真正的建设主体。因此,建设“文明内蒙古”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实践性的遵循。
二、“文明内蒙古”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深刻指出,“文明是社会的素质”,是在社会性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文明概念解释模式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和再生产”。这里“现实的个人”,是指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下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承载着特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性。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进而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灿烂文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揭示了“基本需要——技术进步——分工扩大——新的需要——新的技术进步——分工进一步扩大”的生产日益社会化的链条。一方面,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过程中,从事社会性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创造了科技、劳动产品等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人类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文化、艺术等精彩的精神文明成果;再一方面,人类在从事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过程中,也改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政治文明成果。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的创建,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社会性。
阶级性是文明社会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曾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试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赋予自己的利益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自己的利益美化为普遍的共同利益,而加以物化成文明制度。因此,资本主义这一文明制度归根到底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在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中,人民群众是文明创造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文明成果的所有者和享有者。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文明,摒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性,不再像资本主义文明及其他私有制基础上的文明那样,仅由少数人所有和享有其成果,从而是一种“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是能够把革命阶级和全社会普遍的共同利益相结合,并始终保持一致的文明制度。
建设“文明内蒙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服务,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社会性的遵循。
三、“文明内蒙古”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认为,文明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进步的,既不是先验人性决定的,也不是恒定不变的,更不是已经终结的。文明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这在方法论上体现为,要用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防止用一成不变的所谓普世文明标准来衡量不同形态、不同类型文明的优劣成败。马克思主义文明概念历史性特征有如下表现:
尊重人类历史各个阶段上取得的文明成果。一般来说,在历时性上,同一类型文明的后一发展形态高于前一形态,总体上呈现进步的趋势。但是,每一时代的文明建立在前一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基础之上,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历史维度下的文明,就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这一阶段既体现了以往人类文明历程中的成就,又开启了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反映时代的需要、体现时代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文明成果应该积极体现时代的需要,解决时代的首要问题。在社会主义文明阶段,文明进步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文明成果与劳动人民的结合,从而使物质文明建设着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精神文明建设着力于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政治文明建设着力于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于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新时代建设“文明内蒙古”的任务在于,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在贴近实际、融入融合、落细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这既是对前一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文明成果的继承,也是新时代对建设“文明内蒙古”的新要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历史性的基本遵循。
四、“文明内蒙古”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一定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文明进步是理想普遍性和实践特殊性相統一、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对于人类文明历史上面临的共同问题,各民族人民都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璀璨多样、特征各异的不同类型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强调的,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所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一环,而“一带一路”建设目标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文明内蒙古”的提出与践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民族性的遵循,必将为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做作应有的贡献。
郭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