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我的教学生活

  毫无疑问,这次疫情,虽不好说是史无前例,于我们个人而言却也是触动巨大的。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这一段时期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余波会延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也未可知。普通如我们,或许还没有这样的历史自觉和认识,但实际上,举国上下正在经历一场严峻考验和巨大挑战,抗疫前线的医护专家和其他工作人员奋战在最危险最重要的一线,牵动着十四亿人的心。而疫情影响下的我们,往常匆忙的步伐和节奏慢下来了,出门戴口罩,没事宅在家,力所能及做好本职工作外,个人多了很多空间和余暇,都可供我们好好地思考。

  有关此次疫情以及疫情之后的深思和宏论,自有人去做。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疫情影响下身不由己,个人还得服从工作安排。所谓“停课不停学”,所谓参与线上教学,时至今日已有一段时间了。这样真切而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实践正在成为自己教书生涯的一部分,也时时在触动自己自觉反思。

  我知道,关于线上教学,有不少强烈反对的声音,但更多的是基于“不停学”的既成事实做出的有建设性的反思。对于线上教学,笔者经历了从开始的不适、无奈,再到顺其自然,直到现在的自我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回想起来好像有点艰难,而实际上,这是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方式的过程。

  有很多网民在调侃:疫情把老师变成了主播,把家长变成了老师……在此非常时期,一切都好像乱了,显得有点荒诞和不可思议。谁都知道,线上教学即使是直播教学,也永远不能替代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遑论录播教学了。即使新技术手段在教学上广泛应用,也无法替代教师本人的作用。如果对教师的日常工作缺乏同情之理解,便不能对当下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停课不停学”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评价。

  笔者作为高三老师,兼班主任,其实一开始接到上级部门线上教学的指令,对自己以前从未学过和掌握的新技术新事物固然有很大的不适和无奈,然而最大的烦恼还不是这些。跟以往的线下教育教学一样,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其他跟教育无关的事情,它占用了我们很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当然,或许这些额外的干扰都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的,毕竟当前的疫情是最大的威胁和敌人。笔者一天的工作是这样开始的:早上7点醒来,先打开手机,找到单位发来的链接小程序详细汇报填写自己的健康情况;继而同样把自己孩子幼儿园的链接填写完毕;继而在家长群和班群里提醒全部学生填写汇报健康情况;之后登录钉钉平台了解学生的早读打卡签到情况。接下来按照当天的课程表在线上直播教学,课后和晚上还有辅导答疑。这些算是比较正常有序的工作安排了。由于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健康情况填报,也有可能是网络系统的问题,填表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当天还会有一次甚至两次接到上级管理部门的催促通知,需要对部分学生再一一通知和提醒,这样的情况其实已经是常态化了。还不包括班上如有从外省外地返回和感冒咳嗽的学生健康情况的额外汇报等。这些琐碎而又重要的小事天天如此,它困扰的不仅仅是学生,老师,还有家长,上级主管部门也是深陷其中,为的就是要及时掌握准确的数据和情况。我们都生活在疫情阴影的笼罩之下,虽然武汉离我们的空间距离那么遥远。

  线上教学的效果、效率,跟课堂面对面教学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好像也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既然已经在开展了,思索的焦点就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了。前不久,某省教育厅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动情地提到西南联大那段历史,言下之意寄语全体师生特殊时期要共克时艰,发扬和学习西南联大的吃苦精神。稍微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西南联大是一个“教育奇迹”,是不可简单复制的。我们读一些回忆西南联大历史的文章和书籍,大致对于西南联大有这么一个印象——教授民主立校,无为而治;学生自由求学,熏陶成才。所以,是环境培育了人,成就西南联大的不仅在于其精神,更在乎其教风学风。西南联大也多特立独行之士。《西南联大行思录》一书的作者张曼菱在书中指出:“自由和宽松决定生命的品质。而独处,决定人格的独立坚定性。”由此看来,我们当下所做的事情与西南联大岂可同日而语?见贤思齐,也许,世人所关注的在于其精神而已吧。

  做事的精神固然是要的,做事的方法和细节更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线上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是我们当下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不然,一味地打着“停课不停学”的旗帜,甚至还跟武汉抗疫精神扯上关系以激励师生,最终能走多远还是值得打个问号的。笔者所知道的目前情况就是,一开始师生对于网上教学还怀有好奇心新鲜感,久而久之,疲怠之态逐渐显现,渐渐有流于形式之迹象。作为老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及时调整和修正。从笔者个人的高三地理教学来说,备课组一开始就有顾虑,线上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无疑是不尽理想的,所以教学的进度就调整到容易理解和容易自学的人文地理部分,授课的内容和时间也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为了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笔者结合当下武汉疫情的背景,第一节线上直播教学讲的正是《地理视角下的武汉疫情》,当然作为高三的复习课,最后的落脚点仍然回到了高考备考,这也是难以避免的。在笔者所讲授的“人口与城市”专题部分的几节课里面,多次涉及武汉疫情,目的都是为了引发学生对当下的思考。在课程的最后,笔者还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从人和城市角度思考一下,此次疫情带给我们的启发。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大问题,有对国民素质的思考,有对城市管理的思考,还有对社会机制和制度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更有对我们个人自身的生活和文化的思考。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很值得学生深思,也值得我自己深思。此次疫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对于国家和国民来说都是很值得反思的。当然,考虑到持续的线上教学的效果,仍然有很多方面有待思考和改进。比如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一整天对着电脑或手机屏幕很容易疲劳,对其视力也有损等等。我也知道自己做的仍然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摸索,边实践边改进。

  以上是我的主要工作,它属于教的部分。我觉得还应该有学的部分,也就是我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一期间,李镇西老师写了一篇《非常时期,宅在家里的老师如何为国家的抗疫做出贡献?——我的六条建议》的文章,对完全“宅在家里的老师”——而不是我们这些还需要线上教学的老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我个人也非常认可,虽然不一定可以完全做到。六条建议是:足不出户;阅读;写作;整理;健身;酝酿教育。对照一下,我想,足不出户和阅读这两条我是做得很好的。李镇西老师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途径就是阅读……现在突然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自己支配,不正好可以把应该阅读的书好好读一读吗?”是的,平时会因为工作忙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心境沉潜下来好好地看看书,现在恰逢其时啊,可以好好地补一补“阅读课”了。唯一我不大赞同李镇西老师的是,我自己的阅读从来没有刻意去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读书也从来都是随性随情的,这样读书或许有缺陷,但却因兴致颇高,从不觉得苦。相反,阅读对于自己有怡情休息之用,让自己工作劳累之余既增长了见识,又得到了彻底的放松,恢复了活力。所以,寒假至今,包括这一段时间忙于线上直播教学之余,我不间断地陆陆续续看书,虽没有具体的阅读计划,却也是一本接一本地翻阅,有细细详读的,也有浏览速读的,不过自己阅读的习惯从来都是整本书翻到底的,倒也忙碌而充实着,很是看了一些书。快时一两天读完一本,慢则不过四五天一本,这段时间的阅读可比平时集中而有效率。

  从自身阅读的角度看,我倒是很赞成现在的“停课不停学”了,因为虽然要一边忙于备课、直播教学、课后辅导、学生管理等日常工作,一边也可以有比较多的空闲而集中的时间来阅读。很显然,跟以前学校坐班上课比,现在是足不出户,少了很多奔波,节省了很多时间,故此可以用来读书。当然,光有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就如李镇西老师所建议的那样,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要整理、反思和写作等。我想,如实地写下这些文字,记录了自己在这一非常时期非常态化的教学生活,也算是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于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或许有些帮助吧。

  前方抗疫没有结束,“停课不停学”的工作也还没有结束。至于这样的教学效果如何,就像有些老师说的,过程是认真的,结果也就不必苛求了。因为,任何时候能够做的只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也只是一路陪伴孩子们在线上奔跑而已。一直不停往前跑,我们的前方,总有云开雾散阳光明媚时。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

  责任編辑 晁芳芳

  冯俊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