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利益诱惑之下,科技如何向善?

  隐私问题,一发不可收拾

  实际上,在部分国家,隐私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诸如美国,用户通过各种APP和网络输入自己的个人信息,经由线上线下等方式被局域共享,在信息端被“标签化”。在获取社会资源方面,成为被互联网看穿后定义的用户,资源便从未向他们倾斜过。

  而互联网对于个人信息在数据端口二次定义后,几乎不会再考虑一个人在现实中的主观能動性。仅在信息的端口,就将所有的“人”数据化后进行匹配。人格尊严在这一环节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数据。

  这使得在某些场景中,数据身份僭越了人道尊严,那些曾经呼喊着科技改变世界的人,如今却在用科技的利剑击穿人格。

  2017年,马化腾在全球财富论坛上接受采访时说:“每一天,都有超过十亿张图片上传至腾讯,节假日甚至会达到三十亿张之多,腾讯拥有几乎每个中国人过去十几年来人脸的变化的数据,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在腾讯都有照片,所以他们能够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预测他们年老的时候的样子。”

  当时的我们因为腾讯的强大而感到自豪,而今天的我们,却不能不忧虑这每天数以十亿张的照片在未来的归途。作为一家倡导“科技向善”的公司,腾讯会如何处理如此庞大的隐私数据?腾讯会贯彻它们的口号,让科技向善而生吗?

  而这不仅是腾讯的难题,也是整个互联网科技的困境。

  隐私问题的战役,正式打响

  时代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信息的迭代。信息时代下,不论是网络信息库的客观存在,还是大数据区块链的云端平台,都已经成为个人难以消除的痕迹保留在互联网中。

  而作为使用端口,APP必然会记录下每一个人的使用痕迹。除非永远不使用任何信息时代下的产品,否则“隐私收集”就会是永远越不过去的环节。

  智能化趋势的潮流下,APP算法需要收集数据,并以此为使用者提供数据端口的形象侧写,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李彦宏曾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

  此言论一出,立刻引发对于百度的巨大争议,但争议的背后,李彦宏的此番言论却也是当下互联网科技公司对于用户信息态度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对于隐私安全的问题,现在最关键的问题似乎已经不是隐私的收集是否应该被允许,而变成了在隐私信息处理的各环节上,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和可控。其中,“开放隐私权限的决定权”“隐私信息的使用范围与权限”“隐私授权的中止”和“隐私损失可追溯”等都应该成为企业考虑的问题。

  在隐私尚处于缺乏明确规则的当下,企业的自我约束力成为了守护隐私安全的重要保证。作为客户虚拟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隐私信息需要用户授权。在将来,个人的隐私权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对于隐私信息本身而言,有朝一日也许会成为企业获取用户信任并以此进行竞争的新方式。

  而在未来,技术层面的竞争可能最终会迁移到用户隐私信息战的战场上来。懂得尊重并妥善使用客户信息的公司在未来会具有长尾优势。这要求今天的知乎和当当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