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的服装、古法的器具、经年的老茶、纯素的火锅……当它们同时存在于“福藏”空间,那种自洽、圆融的氛围,正是空间主人江宜宣一点点生活出来的“东方美学气韵”。
午后光线毫无遮挡地透过“福藏”空间的天窗斜穿而下。拾级而上,位于二层的回廊环绕着中庭,墙面悬挂着墨染的古布成衣。绕到空间一端,通向三层的通道竟藏在一道木门之外,外挂的台阶首先抵达露台,再引回室内,毛笔写就的“馋堂”二字映入眼帘,让人忍俊不禁。彼时,身着蓝染百衲布夏衣的空间主人江宜宣正等候着我们的到来,她幽默自嘲: “我很爱吃啊,我就是这个‘馋堂’的‘馋师’!”
“馋师”江宜宣是四川人,重滋味、好辛香,“但水煮人生也正好,依然有本味。”靠墙的柜子里陈列着湖南小米椒、云贵子弹头、江西灯笼椒、四川二荆条……她对自己收藏的“辣椒地图”如数家珍。“馋堂”的长桌上摆放着丰富的食材与器具,墨染的白瓷碗里盛着木姜油调制的酱料;花瓣形状的羹匙浸润在百合、菠萝蜜制成的甜汤中;形态颇有趣的九宫格火锅则最是引人注目。“这是银制的火锅,在唐代,六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银锅吃饭,煮出来的汤水很细腻。这是我们第11代的设计了,原先比较有棱角,现在则改进得更有弧度。”说罢,江宜宣引我们来到二层的茶书房,与“馋堂”刚好遥遥相对。“这个房子的形态特意设计得像船一样,我小时候住在乌江边,爷爷曾经拉过船,我把儿时记忆带到了这里。”
茶书房依照古人的生活情态而布置:一边是抬高地面铺竹席的设计,还原北宋时期席地而坐的风格;另一边则依照禅风盛行的南宋时期,在茶桌两端摆放了5只不足小腿高度的禅凳。“过去的人很会生活,矮坐的姿态,不需要很高的心脏动力,这样的垂足高度刚好是最舒服的。”江宜宣为我们煮茶,六宝黑茶拼配桂花的暖性香气、清甜冬瓜馅茶食的软糯口感、被散射光烘托的东方气韵,以及窗外的鸟鸣,一同糅合出一幅温而不燥的初夏画面。
实际上,江宜宣不只是“馋师”,早些年,她身上的标签是服装设计师。但是,框定的概念并不能勾勒出一个立体的江宜宣,多重性是她不经意的追求。她本科学习西方哲学,2000年来到北京却做了服装定制和时装买手,周而复始的生活让她在2005年再投哲学门下——这一次,中国哲学,几千年的深厚文化为她打开了一扇宝贵的窗。从2008年开始,她学以致用,旅居各处,在宋时期的禅院、唐时期的街道遗风中寻找过去的影子。终于,在2011年,她创立“福藏”,坚持传递一种渐近自然、随心所欲的审美取向,在服装、美食、美器、空间设计方面均有涉足,她打趣道,“我穿我自己的,我吃我自己的,想要什么就做什么。”
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避免文化符号的轻易堆砌?“文化就在生活里,”江宜宣说,“我不用文化符号讲道理,我不做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我做实用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在活生生的状态中找寻生命价值的延续性,就像一座桥梁。
我研究过去的情态、过去的人,他们爱美食、爱美服,生命力生动而深厚,古为今用的核心是审美输出。”江宜宣跟着感觉边发掘、边学习,从一个线索串联起一系列史书资料,再定向做设计。由此诞生了二层回廊里展示的“墨香”系列男装,仅仅悬挂着,亦能透出宽厚、端庄的气韵。她甚至还将这一线索衍生到器具的设计上,白瓷碗上也透出了“墨香”。她说:“其实我在做事情的当下,并没有多宏大的志向,专注于自己喜欢的,而不是自己‘应该做的’。暮然回首,发现我的梦想都已经做出来了。对我来说,文化的‘化’便在于转化。”
王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