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配合监管和大集团分工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日程,金融公司,行业监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9-20 17:02
更名,早已提上日程
2019年7月底,有媒体刊发了一篇名为《蚂蚁不想成为大象》的万字长文。文中时任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表示,“蚂蚁(金服)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家金融公司,从来我就是家技术公司。”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金服计划成立一家新的子公司,以此申请金融控股公司牌照。蚂蚁金服将由此被一分为二,分別设置在两个公司之下,其中持有小贷、银行、保险等金融牌照的相关业务,划入新成立的“金融控股”旗下;金融云、风险管理等科技业务将保留在蚂蚁金服之内。该消息随后被蚂蚁金服否认,但同时它也承认,已设立独立团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相关要求。
这些消息和表态的背后,是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按照2019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五家试点公司都需要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此次蚂蚁金服更名,去掉金融字样以科技公司示人,难免让人容易联想到与行业监督相关,以符合监管要求。
不过,蚂蚁金服更名为科技集团,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适应其战略转型。相比上面的推测,蚂蚁金服的战略转型则落在了实处。
更名背后的意义
2019年12月19日,蚂蚁金服宣布,全面提速全球化、内需、科技三大战略。井贤栋不再担任蚂蚁金服CEO,改由蚂蚁金服总裁胡晓明接任向其汇报,井贤栋则继续担任蚂蚁金服董事长,主要负责全球化业务。
今年3月的“2020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蚂蚁金服CEO胡晓明宣布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聚焦服务业数字化的新战略目标,未来3年将携手5万服务商帮助4 000万商家完成数字化升级。
这是支付宝诞生1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战略转型。在此前,支付宝的定位随着市场态势和自身策略调整而发生了三次变化。最早期,支付宝只是一个消费者用来在线支付的工具;2013年6月余额宝推出后,支付宝衍变为一个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花呗、借呗、理财、股票等功能一应俱全;再后来,随着共享单车、外卖、网约车、口碑等本地服务业务的接入,支付宝又成为了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之间只有四字之差,但却有着不同的战略诉求。简单地说,数字生活开放平台是在原来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基础进行升级。之前支付宝以2C业务为主,在定位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后,转向2B和2C业务并举,而且战略重点向2B倾斜。
在2C端,蚂蚁金服一直以佣金、手续费等交易环节收入为主,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其营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在2B端,蚂蚁金服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一样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收入。据媒体报道显示,2017年,蚂蚁金服的科技服务收入占比只有34%;而其目标是在2021年,提高技术收入占比至65%,届时科技将成为集团的主色彩。
如今,距离2021年只有半年时间,蚂蚁金服更名“科技”来得正是时候。
蚂蚁金服更名,在某种程度也体现阿里巴巴大集团框架下的分工。在阿里巴巴战略体系中,蚂蚁金服和阿里云、阿里妈妈、菜鸟等是生态的基础服务。其中,菜鸟和蜂鸟提供交易配送服务,阿里妈妈提供营销服务,阿里云提供基础算力支持,蚂蚁金服留下的是行业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这些恰恰是它的长项,因为支付宝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各类商家,深知各个行业的痛点和需求。据悉,阿里巴巴还将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的重任交给了蚂蚁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