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之困,下沉市场为何在内容领域不灵了?

  强势入局,奈何后继乏力

  拼多多上市时,创始人黄峥用了一个“五环外用户”让人们意识到,在一二线城市之外,中国互联网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这片天地也是趣头条的舞台。

  2018年9月,趣头条登陆纳斯达克,距离它的第一个版本的APP上线才过了两年零三个月。这个速度打破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的最快上市记录,后来被瑞幸咖啡用一年零六个月的速度超越。但现在来看,瑞幸咖啡存在不少的舞弊行为,不真实,在上市速度上,还是趣头条快。

  可那又怎样呢?上市即巅峰说的就是趣头条。横空出世是很多人对于趣头条的第一反应。仿佛就像杨超越一样,趣头条似乎也“带着全村人的希望”一炮而红。

  差不多两年过去了,今年6月4日趣头条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趣头条营收14.1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2%,月活跃用户数1.38亿,同比增长24.2%,日活跃用户数0.46亿,同比增长21.5%,用户日均在线时长62.4分钟,较上一季度(59.4分钟)和去年同期(62.1分钟)略有提升……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疫情防控期间受到“宅经济”的影响,不少平台都迎来了流量暴增,比如哔哩哔哩,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了70%,爱奇艺会员数量净增长了1 200万,趣头条的用户数据与同行对比还是显得比较难看。

  是下沉市场不好做吗?显然不是,另外两大巨头的快手在年初就已经实现了3亿日活跃用户数,和“抖音”成了最近两年最耀眼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现在更是赶上直播带货的风口,与京东合作开始布局电商。已经5岁的拼多多更是借着“618”造势,股价大涨7.5%,盘中市值首破1 000亿美元。

  拼多多从“五环外”开始,全力押注下沉市场实现了迅速地增长,现在与国美合作实现下沉市场与一二线城市兼顾的转变,在阿里巴巴和京东的主场开始了正面对决。快手搞定了周杰伦这个“顶流”,正妄图摘掉土味标签。但做资讯内容的趣头条就没那么容易了。

  没有护城河

  正如提到拼多多,让人想起淘宝一样;说起趣头条,很多人也会拿它跟今日头条做对比。但除了APP模式和今日头条类似外,它的运营方式却和今日头条截然不同。

  趣头条得以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其核心要素并非常规的平台“硬实力”,它获取用户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给钱:注册给钱,看文章给钱,拉新用户注册再给钱。

  凭借着这种“撒币模式”,趣头条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用户。但这种“撒币模式”使其获客成本不断提升,如今的趣头条用户增长已陷入瓶颈。

  “百亿补贴”的拼多多拥有着电商天然的优势,毕竟价格才是王道,无论是“五环外”还是“市中心”的用户,大家都还是倾向便宜的东西。虽然拼多多一直饱受假货的争议,但现在已经在逐步摆脱这个标签。同样,快手从土味视频到现在风口上的直播带货都进行得如火如荼,对用户门槛没有过高的要求。

  在市场方面也是如此,在拼多多之前,在国内综合性的电商平台巨头只有京东和淘宝,但拼多多瞄准的“五环外”这个空白市场,快手作为一个短视频平台,被它视为对手也就只有“抖音”而已。

  内容本身是一个对用户要求较高的东西,趣头条主导内容资讯,但目前的内容生态远不及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主流资讯平台,趣头条很难做出差异化,加上现在的内容市场已经趋近于饱和,趣头条可谓难上加难。

  更何况现在的趣头条已逐渐沦为一个广告平台,2020年第一季度趣头条在财报中最亮点的就是广告收入。受疫情的影响,各大平台的广告业务都受到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2020年一度被市场称为“中国互联网广告业务最难的一年”,在这种情况下,趣头条却能逆势增长,实属不易。

  内容素材被限制、优秀稿件供应不足和未经授权搬运等现象丛生,作为资讯聚合平台的后辈,趣头条很脆弱。趣头条主打娱乐八卦、历史趣闻和养生鸡汤文等软性资讯,娱乐性更强,阅读门槛较低,比较适合下沉市场用户的阅读习惯。但当“撒币模式”玩到尽头,内容能否留住用户?

  对于趣头条而言,把“车开进五环”太艰难了。

  下沉触底,破局之路?

  除了受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的瑞幸咖啡黑天鹅事件引发了一些连锁反应,让资本市场不由得对“烧钱模式”警惕和重新审视。趣头条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需要对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反应,这种反应必须是更务实的运营动作,那么产品和内容侧的投入无疑是最理性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趣头条的获客成本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同比降幅超过25%,而内容成本却在逐步增长。在研发费用上激增,2020年第一季度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80.8%,主要来自内容推荐算法和广告技术投入,包括研发人员的数量的增加,以及相关的工资、期权成本。

  可以看出趣头条已经逐步开始改变,把“币”花在能够有效率留住用户的地方。

  “烧钱”确实能撑起日活跃用户数,日活跃用户数也能带动流量,但是冲着“钱”来的流量,并不完全是内容的真正消费者。以广告为收入大头的趣头条,与下沉市场相匹配,广告主也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業在投放上更务实,这对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和消费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尤其在疫情的影响下,广告主会注重回报。回报的前提是更有价值的用户和更精准的触达,所以培养更多真正的内容消费者,趣头条必须在个性化推荐和内容上加大投入。

  比起用户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到用户的“质”,包括趣头条。一个产品能否有一定规模的核心用户,是商业基础能否牢固的前提,趣头条有核心用户,但消费核心用户和“烧钱”换来的用户并不重合。比起绝对数量的增长,核心用户的培养是一个更务实的选择。

  单纯靠“烧钱烧出来的用户”,永远不能称之为“壁垒”。就像史蒂夫·乔布斯说的那样,“情感经济”将取代“理性经济”。那个基于技术制胜的时代早已被如何“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和怎样“制造让用户难忘的体验”所取代。简单胜过复杂,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平台,不是标准,更不是企业所谓的什么战略,需要的只是能够让他们满意的产品而已。

  “烧钱模式”仍有活力,但长远发展更在内容。作为一家内容资讯平台,趣头条专心做内容生态建设才是硬道理。

锦鲤财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