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写最好的中国故事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采访,苏州,疫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0-17 10:30
庚子年农历七月初四,处暑之日,天地始肃,秋风渐凉。64岁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与往常一样,黎明即起,开始了每周7天,每天10小时的采访和写作。完成《小康》专访,他还要继续新作《诗在远方——闽宁模式纪事》的改稿。
对此,何建明本人并不十分享受,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套住了”——以他的年龄和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本来可以不这样拼命,而是慢慢悠悠,回到苏州老家,喝喝清茶,听听评弹,也是一生。但他却选择工作。
何建明,1956年生于江苏苏州。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驻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茅盾文学院院长,全国劳动模范。他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还是《战狼2》等12部影视作品的原著作者。
“每个人、每个地方都应该尽己所能,努力工作,不能伸手要”。何建明觉得,这是老苏州人的勤劳本质,也是他一生高产的根源。
疫情中的上海表情
疫情期间,何建明因偶然因素留在上海,用笔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出版了讲述抗疫故事的《第一时间》,以及记录疫情期间在沪生活的《上海表情》。
疫情使他意外地“被留在上海”,也让他“有了足够的机会去观察这座城市在疫情之中的每一份表情”。他的心情,从起初掺杂了未知、牵挂、紧张、寂寞孤独,到后来的温暖、感动、振奋、热血沸腾。
“光是在浦东,就有30万武汉人。”何建明说,武汉疫情暴发时,有很多专家做了分析,认为第二个暴发疫情的城市肯定是上海,“但是上海经受住了考验。”
春季,何建明一直住在黄浦江边的酒店里。有一次,他下楼散步,路边突然蹿出了5只野猫。他回忆道:“原本我不喜欢猫,它们叫得那么凄厉,吓得我赶紧跑。然而那几只小猫一直绕着我的腿叫,饿到这个份上,让我产生了怜悯之心,于是我拿了几个面包,猫吃得狼吞虎咽,吃高兴了还一下子跑到树上,我想这是在干什么?原来是在给我表演,猫是通人性的。”从那天起,他每天都拿一些食物给猫吃,猫的叫声也变得不再凄惨,他甚至从中听出了小夜曲的感觉。
“上海是有情的城市,上海的情来自于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那段时间里,何建明对“上海人民”有了更多的认识。他说起一位在黄浦江边遇到的钓鱼老人。疫情发生后,老人消失了好一阵,待疫情稳定了,老人又出现了。
“我问他跑哪里去了,他说要听从安排,不随便乱跑,等疫情好了再出来钓鱼。这座城市是有序的。老百姓始终自觉遵守着城市的规则,他们的贡献非常重要。”因为看到了这些人,何建明在《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中写了一句话:“城市有爱,我们的生命才会灿烂。”
“上海是一座有爱的城市,一座具有强大自控力的城市。这座城市是安全的,是值得去爱的。在世界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觉得有些问题就出自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公民都对自己的城市缺少了共同的爱。”
“中国红色文化最聚焦的那束光”
“这个国家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多么不容易。真正深入生活,深入主流,你会发现,主宰这个时代的人,他们在怎样拼命。”最近,创作《革命者》时,何建明常被年轻的共产党人面对刽子手屠刀时的英雄气概所感动。
革命恋人蔡博真、伍仲文被敌人抓捕后很快被押送刑场枪决。去往刑场的路上,两人对以往为了工作而耽搁了结婚感到有些后悔。走向生命尽头之际,他们宣布要在囚车上举行婚礼。同囚车的革命者高兴得为这对新人欢呼,他们一起唱起《国际歌》,为这对新人庆贺婚礼。
一个少年,在枪毙他的前一刻,敌人问:才十七八岁,不后悔吗?他昂首挺胸地回答:杀一千次都不后悔!可转头,他对同志们说:现在死了有点可惜,我还没有谈过恋爱呢!
讲述《革命者》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时,何建明总是难掩激动。
为了写好这部史诗式作品,2014年清明节起,何建明多次到访上海、南京等地,追寻当年烈士的足迹,采访数百人,把烈士日记、书信等珍贵史料融入历史叙事,将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呈现。
从1921年至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的红色征途上,在党的诞生地上海,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有信仰,披荆斩棘行”,前仆后继,浴血奋斗。
“写《革命者》,就是写中国红色文化最聚焦的那束光。”何建明的纪实新作《革命者》入选中宣部2020年全国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这也是建党100年的献礼之作。
书写“闽宁模式”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会议室给余村干部指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何建明的《那山,那水》讲述的余村故事,呈现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范。而他正在创作的另一部作品《诗在远方——闽宁模式纪事》,呈现的则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典范。
2020年7月3日,中宣部向全国宣布: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何建明认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中宣部对闽宁协作中的援宁群体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意义极其不同:“一是时间上,二是人数上,三是排序上,意味深长。要知道,在这之前,中宣部共授予了个人和集体正好是100个‘时代楷模。第101个给予了‘闽宁协作,它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亲自关心的这一对口扶贫模式将载入中国扶贫、脱贫史册。”
“他们的生活和日子是否真的还能过得去?”这份牵挂如石头般一直压在心头,期待求证。为此,何建明来到宁夏,实地采访。
何建明一直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代言,曾经荣获“2017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何建明表示,作为一名作家,书写当代、书写中国、写中国最好的故事,这是自己的责任。
这几年来,他还写过扶贫脱贫的几部有影响的作品,如写贵州黄大发的《山神》、写贵州毕节扶贫脱贫的《时代大决战》等。
“我要继续《闽宁模式》的写作,这是反映中国这些年来在扶贫开发当中的伟大事业,我会书写好,让全国人民更多、更真实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小康社会是如何在推进的,這也是我的责任。”何建明表示。
何建明认为,文学参与社会建设是一件重要的事。这类反思性、批判性的现实作品,他写过《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南京大屠杀》《忠诚与背叛》《爆炸现场》等。
通过这些创作,何建明心中越来越深刻的体会是:“人活着不容易。每一个人活着应该有自己的内容,这很重要。遇到过灾难和没有遇到过灾难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很不一样。反省是必要的。比如我们懂得了什么事以后可以做,有的事就不能随心所欲了。总之,人类在自我成长和成熟中不能重复犯低级错误。”
苏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