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多年摄影记者的职业生涯中,我总会把每一位采访对象当成生命中的相遇。能够参与“影像见证新时代,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 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和十八洞村驻点调研创作工程项目组成员并肩工作,共同完成十八洞村驻村调研任务,无疑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对拍摄中的“身入”与“心入”有了更多感悟。
位于武陵山脉深处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曾是一个只有 225 户人家 900 多人口的纯苗族聚居村,人均年收入只有 1668 元,为全国深度贫困村。2013 年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自此,十八洞村作为全国“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地,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
当 2018 年 6 月我接到调研任务那一刻起,就在琢磨要用怎样的影像和文字呈现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村庄?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始终贯穿在项目组调研全过程中。
两年间,我们历经春夏秋冬四季,先后四次进村驻点,每次一周到十天时间。我们就住在村口的农家旅店里,每天早上六七点天刚亮,便进村调研。
白天,我们走街串巷,推开苗族村寨一扇扇古老的木屋门,在篝火旁倾听每一户的家长里短 ; 在旧屋改造、修旧如旧的农家乐里感受店主人的忙碌辛劳;我们和村民们一起下庄稼地,记录着春耕时的播种插秧和秋收时的采摘喜悦;我们也跟随扶贫工作队员们到地头上为村民丈量土地,感受夏天头顶火辣辣太阳的酷热,以及冬日雨雪交加中古老青石板路的湿滑。傍晚是拍摄光线最佳的时间段,我们谁都舍不得放弃,总是等到八九点钟天黑透了才会收队。
在我们逐渐熟悉了村里许多人的过程中,大伙儿也慢慢接纳了我们。渐渐地,村民看到因拍摄而忙得满头大汗的我们时,会像对待家人一样,招呼着到屋里坐坐;孩子们会迎着镜头欢笑着跑过来,告诉说谁家父母又从城里回乡了;村干部也会掰着手指头,朋友般诉说工作中的欣喜和烦恼。
当我们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甚至了解村里谁家媳妇绣出的花朵好看、谁家做的腊肉更香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便发现了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动故事的人:“大姐”石爬专、“甜蜜夫妻”龙先兰和吴满金、村里带头人隆吉龙……在他们中,帅小伙儿施俊是我于 2018 年夏天第一次调研时在梨子寨小巷里“扫街”时认识的,我抓拍了他正在轻轻亲吻新婚妻子的瞬间。此后每次调研,我都会给施俊一家拍摄全家福。两年间,施俊一家七口人,从原来只有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独自在村里留守,到全家人陆续返回家乡创业,开农家乐、当乡村旅游讲解员、办理农村银行业务……我拍到了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全家福。2018 年冬天,施俊的女儿出生了,他们夫妻开始考虑以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的事,这就涉及到农村教育问题。施俊的姐姐还没出嫁,也琢磨着是否在村里寻找一份爱情,而原来的十八洞村可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因为穷,姑娘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嫁到山外去……
我们用镜头跟随着这些十八洞村的人们,记录着他们在精准扶贫工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随着村庄的变化所发生着的人生命运的改变;感受到他们从物质脱贫、眼界开阔、思想变化,到精神层面的进一步追求。看到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不仅找到了可以挣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的根。十八洞村,成为他们能够实现梦想和人生价值的精神故乡。
我们正在构思由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故事组成的书,我们想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普通村民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的深刻改变。在创作风格上,我们力求真实、朴素、安静、平和,用老老实实的纪实手法来记录,努力为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村庄留下一些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和文字。
15 万张图片,16 万字采访笔记,100 个小时的视频,是调研组主创—人文摄影家宋刚明、《新疆日报》首席记者刘枫、纪录片导演王国庆与我一起在两年调研过程中的宝贵收获。然而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发现,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记录,有太多的故事感动人心。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走近这些故事,走近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也只是触摸到波澜壮阔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所以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越发饱含深情,也时常陷入沉思,反复审视我们的视角能否为现在、也为未来展示出此刻我们所身处的脱贫攻坚这一史诗般的发展进程。我们希望书中所呈现的内容,即使只是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也是闪亮、生动、五彩斑斓的,能够映照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化。
感恩时代,让我们有幸成为精准扶贫工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居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