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产业扶贫是中国扶贫事业成功的一项重大经验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农村,人口,工业
  • 发布时间:2020-12-14 09:56

  截至2019 年末,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0.6%,贫困人口规模为551 万,相比1978 年末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约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 亿,中国扶贫事业的成果<显著,做法经验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在2015年,中国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其中,首要的措施是“发展生产”,也就是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提高贫困人口中健康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育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内生动力,彻底拔掉“穷根”。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产业扶贫是一条特别重要的经验,城乡融合体现为逐步实现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土地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产业则是效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和收益更高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

  首先,稳步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双转移”,即贫困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并推动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转化为城市市民。通过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农村大量的贫困人口转移到效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 多年的时间里,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3.5 倍,年均增长9.5%。中国的城镇化率1978—2018 年从17.92% 提升到60.6%,三大产业比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 年的50.95 ∶ 20.88 ∶ 28.16 转变为2019 年的7.1% ∶ 39.0% ∶ 53.9%。将近7亿人从农村转移到了城镇,从农业转移到了工业和服务业。

  其次,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很多国家,由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侵蚀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潜力,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已经由2004 年的3.23 ∶ 1下降到2.64 ∶ 1,这一趋势还会持续下去,甚至会实现跳跃性的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已经从2020 年1 月1 日开始正式实施,改变原有农村土地不能像城市土地那样直接进行工业和商业建设的规定。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多数农村居民同意等条件下,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进入市场。这将极大优化了农户的收入结构,在中国农户的收入有四个来源即工资性收入、财政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和经营性收入。数据显示,2013 年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2.8 ∶ 1,其中财产性净收入比为13.1 ∶ 1,工资性收入是4.55 ∶ 1,经营性收入比是0.76 ∶ 1,转移性收入比是2.62 ∶ 1。从上述数据来看,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未来收入的增长空间在于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也就是说,这个新的土地政策将极大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讲,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收入稳定的基础在于经营性收入,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显然是重要的路径,提高其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就财产性收入来说,统计显示中国农村现有4200 万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平均入市价格在30 万元计算的话,土地的总收入估计在12 万亿元,这将极大增强农村人口的财产性收入水平。如果考虑到这些土地入市以后开展工业和商业活动,那么,农村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的经营性收入和就业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将极大地提高,比如上海市郊区的一个乡镇,在城乡交界的地方建设一个商场,占用的农村集体土地以入股的方式参与,稳定实现股份分红,实现了农户收入的提高。

  最后,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并不断致富的关键。中国是人口大国,即使未来城镇化率达到70%,依然有4 亿多人口生活和工作在农村。因此,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则成为让这些贫困人口彻底消除贫困的根本之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一是适应城市居民假期休闲度假的需要,发展乡村旅游,很多郊区的农民发展民宿产业,让城里人吃住玩和采摘水果蔬菜等,增加农户家庭收入。二是把分散的农户通过公司形式组织起来,提高贫困人口进入市场的能力。在中国的很多农村,为了应对大量农民进城以后土地闲置的问题,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据有关研究,广西的一个贫困村探索实行 “公司+ 基地+ 贫困户”的模式,将当地50 多名贫困农户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以2018 年为例,该产业基地实现火龙果产量125 万公斤,产值900 多万元,并以5000 元/ 户的标准,向100 户扶贫贷款入股经营农户分红50 万元。三是修路打通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的很多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的山区,这些地方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还有很多文化遗迹,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但是,由于区位偏僻,道路设施落后,游客难以进入,制约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加大道路建设的力度和引导当地贫困户发展产业。比如云南红河州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哈尼梯田,已经有1300 多年历史,具有农业文化价值,很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往,但是,存在道路质量不高,游客难以进入的问题,也存在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就业吸纳能力弱的问题。2013年以后,政府加大道路修建力度,游客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售票、清洁、向导等就业岗位,参与经营农家乐餐馆、梯田捉鱼、婚俗表演等旅游项目,每月每人可以增加收入2000 多元。同时,通过建立“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农户每亩收入1200 元;帮养殖公司打理日常事务,每月收入3000 元工资,如果将闲置房屋出租给养殖公司,每年可获38000 元租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收入结构更多多元,稳定性提高。

  总之,在不断推进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大力修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打通贫困地区产品与市场的通道,是中国扶贫进程中特别重要的一条经验。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正高级研究员,博士

  (编辑/ 王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